職場 | 職場修練
慶幸自己40歲出走!一堂從10年人資,拚到新加坡銀行總裁的職涯課
這是一個40歲才啟程的海外職涯:人資一做就是10年,卻經歷被迫轉職,甚至在新加坡的第一份工作,客戶群就被主管私吞黯然離職,最後拚到銀行資深總裁,讓客戶願意將10幾億美元交到她手上。她中年轉戰海外的心路歷程,或許對你能有所啟發。
今年50歲的小熙(化名),現任新加坡某外資私人服務銀行的資深總裁(Senior President),她的海外職涯從40歲才開始。
畢業於國際貿易系的她原本想往行銷界發展,可惜在新鮮人就業博覽會上屢屢碰壁,最後錄取她的是四大會計事務所的人資工作。這個職位,她一做就是十年,負責薪資處理與員工教育訓練。她第一次換公司是進入銀行界,繼續擔任人資一職。
看到這裡,大家或許會心想,小熙的下一步是以資深人資經理、人資長為目標,然而就在第二份工作的第二年,她的職涯出現轉折……
跨出10年人資領域的內部轉職計畫
某天,小熙接到組織異動的通知:公司要為新的金融產品成立新業務部,招聘方式除了從內部的原有業務部引進人力或者推薦人才之外,也需要人資部對外招募新血,並協助進行教育訓練。她的腦海裡冒出一個念頭:人資一職並非第一志願,雖說這十年來工作得心應手,但心中仍有遺憾,既然要成立新部門,培訓新人業務,這可能是轉職的機會。
小熙開始沙盤推演:首先,若主動申請加入,被回絕的機率很高,原因很簡單,大家會憑第一印象認定:
「人資怎麼可能做金融業務?」
再來,即使順利轉調至新部門,也可能遭來閒言閒語:
「她是不是跟老闆睡過?」
小熙的策略是先主動學習,將相關教育訓練資料全部備齊並且熟讀,私下請友人教她金融知識。同時,利用需要與業務部主管交流的機會,展現她擁有專業知識,再藉適當時機邀約業務部同事下班後聚餐,打進他們的社交圈,建立人脈網。很多人以為只要與「大頭」保持良好關係即可,但其實你以為的「小嘍囉」在職涯規畫上也扮演重要的角色。
等到整個業務部都熟悉她的個性,也取得一定程度的信任後,小熙才主動向業務部主管毛遂自薦,並且成功加入團隊,從業務助理開始做起。
金融風暴逼迫中年轉職
在銀行摸索金融商品一年後,小熙決定挑戰更複雜的證券業,加入一家外資券商。
在此跟大家說明一下:銀行的金融商品主要是定存;券商的金融商品牽扯到金額龐大的融資融券、有價證券、股票、衍生性金融商品等等。小熙轉到證券業後,由於商品規模改變,核心客群也跟著不同。
為了獨立開發自己的客戶,她一天打了數百通的陌生開發電話,參加無數場活動,不放過任何拓展人脈網的機會。花了二年的時間,她從零開始扎實地建立起自己的客戶群。
好不容易在證券業扎根的小熙,卻遭逢金融風暴,投資客紛紛逃之夭夭,證券業也大幅裁員。已年屆40的她,要轉職其實不容易,但是她腦子一轉:投資客可能會選擇投資保險商品,所以市場趨勢應該是銀行比較有利,於是立刻更新履歷,轉戰銀行業。
40歲的第1份海外工作挑戰
就在此時,小熙接到一份新加坡外資銀行的工作邀約,KPI是必須自己開發新客戶,以最低門檻100萬美元來成立新戶頭。
雖然接獲工作邀約十分開心,但她也自知以40歲的年齡,隻身前往沒有任何熟人的異地工作會是一大挑戰。然而她冷靜分析國際市場需求:臺灣的銀行業規模小,證券業又面臨縮編危機,只有往海外發展才能繼續在這個業界生存,於是決定放手一搏。
小熙來到新加坡──一個期待已久的金融大城市。然而,人生地不熟、年輕助理對她愛理不理,再加上必須在職進修考取金融證照,她面臨重重難關與龐大壓力。
她說,在新加坡凡事都要靠自己,或許是因為文化差異,在新加坡感受不到臺灣的人情味,在臺灣習慣的舉手之勞,在新加坡可是一筆算一筆。令她印象最深刻的是,當她請25歲的年輕助理處理簡單事務時,對方反而要求用e-mail發出需求,留下白紙黑字的證明才肯處理。任何程序的處理,沒有所謂的順便幫忙。
此外,在新加坡從事金融商品買賣需要合法證照,小熙必須在短時間內考取相關證照才能開始營業,而且因為法令不同,考試內容相當困難。蠟燭兩頭燒的她,上班時努力開發新客戶,下班後進修金融相關課程。
屋漏偏逢連夜雨,她又遇到新的打擊──因為不清楚新加坡的租房條例,遇上詐欺房租的惡房東。在無人協助的情況下,小熙一度壓力大到下班後躲在牆角哭泣。她回想起當時的情況:一個40歲的大姐在異鄉哭泣是多麼灑狗血的畫面,但是那種無助感直到現在仍舊無法忘懷。
靠人脈網借力使力,存活下來
接踵而來的突發事件,讓她警覺到一件事:要在異鄉生存,必須先適應異地文化,並且擁有當地人脈網。小熙立刻上網搜尋所有當地的社交活動、論壇、演講,並積極參與。在新加坡的前二年,她幾乎沒有接觸臺灣人,逼自己完全融入當地的生活。
也因為她的努力,結交到一位25歲的金融圈好友。在臺灣,她萬萬沒想過自己會與不同年齡層的人成為要好的朋友。這位年輕朋友不吝與她分享金融考試的筆記,幫助她成功考取證照。
海外的嫉妒鬥爭
剛到新加坡的前二年,小熙的主管對她特別照顧。
直到有一天,她發現憑藉自己的實力從零開始建立的客戶群,居然全被主管私吞,主管還找了個正當理由要她另尋出路。她只得摸摸鼻子,默默離開在新加坡的第一份工作。
走投無路的小熙,仍舊告訴自己必須回到初衷:既然選擇出國,就要想辦法活下去。多虧前二年穩定經營當地人脈網,當她的處境為人所知時,馬上收到新的工作邀約,而且是來自一家外資私人服務銀行高薪與高階職位的挖角,於是她坐上資深總裁一職。
在海外的第二份工作,她依然靠著主動參與各式活動,重新培養客戶群。在口耳相傳下,奠定了自己在新加坡的一席之地。
今年已是小熙在新加坡工作的第九年,她的客戶願意將10幾億美元交到她手上,讓她一路走來備感欣慰。
國際總裁觀點──不要小看社交人脈網的力量
身為國際總裁等級的小熙頗有感觸地說,臺灣是個很舒適的生活環境,她從來沒想到海外的工作文化可以讓人感到如此挫折;同時也慶幸自己在40歲那年做了出走的決定,讓她的職涯增添新色彩。海外的即戰力與耐操力,都可以成為在職場上發光的武器。
她強調,不要小看任何活動可以帶來的神奇力量。她其實是個不跳舞的人,卻主動加入新加坡的社交舞社團。當你什麼都沒有的時候,什麼都參加,就是為自己開闢新路的好方法。
國際面試官的小熙在面試新人時,最好奇的是求職者的自我規畫、興趣、社交渠道,因為這代表人選是否擁有社群媒體行銷、主動學習、溝通力、人脈網、問題解決能力等多元技能。當公司出現危機,這些技能能夠在資源不足的情況下幫助公司度過難關,這才是老闆最想聘用的人才。
你可以這樣向小熙學習
♦中年轉職,年齡、人脈、資源,都不是最大問題。
♦分析國際市場需求,判斷踏上海外求職路的勝算與必要性。
♦來到海外,首先必須熟悉地緣,深耕人脈網。
♦國際面試官重視求職者的興趣與社交渠道。
2030轉職地圖:成為未來10年不被淘汰的國際人才
作者: Sandy Su(蘇盈如)
出版社:遠流
出版日期:2019/12/27
作者簡介
Sandy Su(蘇盈如)
國際獵頭。海外職涯專家。英國布里斯托大學(University of Bristol)企業管理系碩士。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 SOAS)日文系與企管系雙修學士。
國一時離開臺灣,獨自前往英國求學,求學期間嘗試各項打工與接案:移民簽證的律師事務所、零售百貨業、餐飲業、房仲業,還曾協助臺灣公司在英國創業。為了增加自我競爭優勢,大學選擇念日文系,學習第三種外語能力;碩士則就讀企管系,增進商管知識。畢業後前往日本從事獵頭與企業人資的工作,接觸產業涵蓋金融、IT、醫藥、傳產、快消、教育。目前海外生活與工作經驗已經步上第二十二個年頭。
從事與「人」相關的工作以來,接觸形形色色的人事物,理解臺灣人在海外生活與工作的不易,因此開始經營部落格「Sandy's Recruitment note」,撰寫國際職涯專題報導,日本工作趨勢相關文章也投稿於Worklife in Japan、商周等平台。
海外生活的自我探索經歷、危機管理的決策力,以及人脈網,成為職涯上的重要武器。興趣是不間斷地參加各種聚會,不定期出席各式工作分享會,希望將國際實戰經驗分享給在職場上奮鬥的迷惘年輕人。
責任編輯:洪婉恬
核稿編輯:陳慶徽
蒐羅與財經、職場、生活相關書籍內容介紹及書摘,協助讀者快速閱讀書籍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