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 | 創業心法
喝酒給人看,就能月入10萬?想靠直播賺大錢,你要有這3個「下海」的本錢
某日我湊巧遇到一位面容姣好的女星,她正忙著直播,「這裡就是我平常工作的地方,XXX你好,OO你好.......噢,謝謝XX送我棒棒糖...」棒棒糖是直播平台上的貼圖,也是直播主的收入來源。其中的商業邏輯是:假設網友花了100元兌換平台代幣1000枚後,再用代幣購買線上貼圖,貼圖有價高與價低的差別(比方說棒棒糖、一束花要價100枚代幣,豪華郵輪、噴射飛機可能要25000枚代幣)而直播主再依照自己跟平台的合約分潤,假設分潤比是25%,則網友送一支棒棒糖給直播主,直播主便等同獲得2.5元現金。
「說真的,直播平台好賺嗎?」我好奇地問這位女星。
「不好賺,可能因為我的網友太少了,目前只有5000多人。」她說自己一天直播兩三個小時太少了,應該要一天直播8到10個小時會有比較穩定的「客源」。
事實上我自己也被許多直播平台詢問過合作意願,起初往往會因為「直播是個趨勢」而感到興致勃勃,然而實際研究之後,卻發現直播的眉角真不少,可以分從幾個面向分析。
一、直播可以輕鬆賺?
不是直播平台賺錢,直播主就能賺到錢
隨著直播平台興起,媒體不斷報導大陸的直播主收入驚人,網紅平均月收10萬,一線直播主收入可破年薪千萬,而台灣遊戲實況直播主也有平均月薪3.6萬元的水準,然而當個直播主真的那麼好賺嗎?
目前網路平台的直播型態大概可以分成以下幾種形式:(1)遊戲實況直播 ;(2) FB粉絲團或個人頁面直播;(3) 素人直播平台;(4) 媒體平台直播節目。其中以遊戲實況直播發展較久,廣告產業鏈支持且族群精準收看行為穩定,其他三者都屬於近期蓬勃發展,商業價值貌似持續攀升,但箇中滋味人人都鴨子划水,狀態未明。
許多平台業者檯面上爭得你死我活,17平台最早投入直播行列,搶得先機和早期觀眾群,前陣子一個女網友凌晨兩點穿著性感喝高粱直播居然創下同時在線75000人的成績。 Live.me大手筆邀請明星藝人辦產業研討會造勢、MEME直播掌舵人陶韻智靠過往LINE的成功經驗投入市場、浪直播在台灣大量挖掘網紅藝人靠攏,更不用說之前來台灣搶人的YY直播、鬥魚直播等平台。
然而多數的直播平台都是打著跟大陸直播平台關係密切,說服主播「先在大陸有個露出平台經營網友」、「拿微薄通告費等養大網友群靠打賞才會賺錢」的口號先招來一票直播主加入。
然而直播平台看似商機無限,身為每日坐在螢幕前跟網友互動的直播主們,真的人人賺得到錢嗎?
二、成為賺錢直播主的秘訣
根據許多直播平台業者的經驗,外界知名度高的公眾人物或藝人雖然有號召群眾的功能,得以使平台短期內擁有能見度,然而真正會幫平台賺錢的,還是懂得如何「Call客」的素人直播主。對平台來說,真正的消費者絕不是白看熱鬧的觀眾,而是願意掏錢「打賞」的網友,而要讓網友打賞有幾點要訣:
(1) 直播主必須積極Call客打賞,「謝謝XX送我一朵花」「哎呀,好開心,收到一個蛋糕貼圖」「怎麼都沒有人送禮物給我?你們不愛我了嗎?我剛剛表演得不好嗎?」透過這些攬客話術讓網友不斷打賞,增加自己的收入與人氣。
(2) 直播主必須營造網友的競爭意識。根據平台業者私下分享,聰明的直播主會觀察最積極打賞的兩三位網友(通常是阿宅追求者),然後透過稱讚其中一位來激發其他競爭者的競爭意識與追求手筆,平日打賞只是基本盤,有人「積極追求」才是讓直播主荷包飽飽的要訣。
(3) 要有「特殊橋段」營造打賞高峰。只是聊聊天恐怕很難興起網友持續打賞的意願,所以許多直播主會透過唱歌、跳舞、講笑話、打賭、露出性感部位、或甚至色情肢體動作來創造打賞高峰,只想靠著聊天就讓人讚不絕口,除非你擁有小S或邏輯思維的羅胖出口就是梗,否則要靠此持續賺取收入恐怕很困難。
三、誰該用直播平台?
直播平台必須為你加分,而不是傷害既有形象
直播節目型態開始百花齊放,先撇除個人粉絲團或媒體移植電視節目製作方式經營的直播節目不談,許多人將素人直播平台(17、MEME、YY直播...)視為一炮而紅的管道,只要掌握網友喜好,素人變名人不是不可能,也有越來越多的公眾人物和藝人受邀以通告費(保本)的方式成為直播主。
只是,沒有了原本的精緻節目背景,只剩下樸素的背景,藝人又有既定形象包袱,說真的不見得能比素人主播有什麼優勢。多數的藝人成為平台早期的宣傳資源,等到平台養大了觀眾群和熱門主播,便會逐漸取消藝人的通告費節省開支。
對公眾人物來說必須思考的是,如果想靠素人直播平台取得穩定收入,就得不斷的Call客打賞,這恰巧與明星想維持的「神秘感」與「某種和老百姓不一樣的媒體高度」大相逕庭,當人人都打渾水仗,只有兩種人得以在直播真的賺錢存活:一種是具有無可取代個人風格的網路紅人,另一種則是能跟網友打成一片、Call客姿態無下限的漂亮男/女生。
想在直播平台賺大錢嗎?不妨先看看自己有沒有這些「下海」的本錢!
數位世界依然是人的世界。談社群、談你的線上生活如何影響線下生活、談那些發生在數位世界裡的「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