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碳ESG
企業「碳」健康檢查 從碳盤查開始
根據世界經濟論壇(WEF)公布的2024年全球十大風險中,與「碳排放」息息相關「氣候變遷」排名第一,更有逾半屬於環境風險的範疇;台灣2023年也將「2050國家淨零排放」目標正式入法,在在都凸顯出,從大企業到中小企業,企業減碳及相關資訊的揭露,不但是企業未來必備的「身分證」,也是影響未來生死存亡的關鍵。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六次評估報告中呼籲各國,2030年時總溫室氣體排放量應低於50%,並在2050年達到淨零碳排的目標,也就是全球人為排放的溫室氣體總量扣除人為抵銷的量,最後為零。將全球氣溫升幅控制在攝氏1.5度C內,藉此減緩全球氣候變遷帶來的嚴重影響。
內外規範逐漸緊縮 中小企業痛點在哪?
順應國際間對於「淨零碳排」的趨勢,台灣包括環境部、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也祭出相對應政策;其中,環境部2023年2月15日將「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修正為「氣候變遷因應法」,並指定特定產業及製程必須每年進行盤查及登錄,第一批碳盤查對象包含發電業、鋼鐵業、石油煉製業、水泥業、半導體業、薄膜電晶體液晶顯示器業、每年直接排放達2.5萬公噸二氧化碳當量(CO2e)的各行業;第二批碳盤查對象則為每年直接排放加間接排放達2.5萬公噸CO2e的製造業,也就是製程排碳雖少、但用電量大的製造業,涵蓋電子零組件、化學材料、紡織等。
另一方面,金管會也按資本額及產業分階段推動揭露並查證溫室氣體範疇一、二,推動時程依序為鋼鐵業、水泥業、資本額100億以上企業須於2023年開始揭露,資本額50億元以上企業自2026年開始揭露,自2027年起,資本額50億元以下的企業也納入強制揭露範圍,也就是說,屆時約1700家上市櫃企業都必須進行碳盤查。
此外,歐盟預計自2026年起正式實施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針對進口到當地的碳密集型產品,必須依據其碳排放量購買相對應的憑證(CBAM Certificate),才能將其產品銷入歐盟。
除了符合政策上的強制規範外,企業也面臨來自於外部的壓力。
像是掌握融資及投資工具的金融周邊業,在支持企業推動淨零碳排的過程中,就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例如中租控股在授信政策中,列入相關的判斷標準,引導上下游企業共同減碳,並早在2010年推動提供中小企業客戶節能的設備服務與太陽能電廠融資,2014年來更逐步躋身能源轉型事業,投資太陽能電廠,至今已有超過3500座電廠在台灣運轉; 2023年,中租控股4度入選道瓊永續(DJSI)世界指數與道瓊永續新興市場指數成份股,首度取得國際組織碳揭露計畫(CDP)氣候變遷面向B管理階級,獲得摩根史坦利(MSCI)全球永續指數ESG評級AA級,以及排名臺灣證券交易所公司治理評鑑前5%等,顯示深耕企業社會責任(CSR)的成果備受外界肯定
此外,台灣身為國際產業供應鏈的重要成員,當國際品牌紛紛對減碳與淨零做出具體承諾後,即連帶影響到許多上下游的廠商,一旦不加入碳盤查與淨零減碳的行列,未來可能就會被從供應鏈上除名;舉例而言,蘋果(Apple)要求供應鏈在2030年達到碳中和,供應商行為準則中,也明列需揭露溫室氣體範疇一、範疇二的數字,微軟(Microsoft)也宣示,供應鏈及價值鏈要在2030年達到溫室氣體減量50%的目標。
這些規範影響所及,不只大企業深受影響,在中小企業間正瀰漫著一股「碳焦慮」,焦慮的來源除了對於「碳盤查」的不了解,面對可能要投入的人力、時間、金錢等資源,可能不是中小企業所能承擔之重。
解決痛點 全數位碳盤查方案是解方
要啟動企業減碳作為,「碳盤查」是第一步,透過「碳盤查」,才能了解自己的碳排放量「大小」及「分布狀況」,進而與同業進行比較、釐清自己在產業間或國內的排名,用以作為風險管理的依據,且可確認自家企業碳排的熱點所在,針對可以減量的部分規劃行動方案。
只不過,面對碳盤查所需跨部門蒐集資訊、並確保數據的一致性,後續還得定期更新,並取得相關的外部單位認證,對於一般中小企業而言實屬不易,商周集團與永續低碳聯盟聯手推出的「全數位碳盤查方案」,就是幫助中小企業解決碳盤查痛點的解方。
商周集團的「全數位碳盤查方案」瞄準中小企業,與國際間通用的ISO-14064-1:2018接軌,針對組織溫室氣體排放以符合來自於包括供應鏈、客戶、授信等特定目的的要求,並經過SGS、TUV德國萊茵等專業合格查驗員的查驗,所核發的「碳標籤」符合第三方認證的要求。
與目前環境部、金管會要求的實體碳盤查相比,「全數位碳盤查方案」具有線上完成、操作方式簡明,預約1個月就可完成,且有外部單位線上查驗,數據有正確性及公信力,費用上也比一般實體查驗動輒30萬元至50萬元精簡,單一據點只需12萬元,等於取得符合未來必備的「企業身分證」。舉例而言,中租控股就引進「全數位碳盤查方案」作為合作夥伴減碳的實際解方,帶動上下游供應鏈及客戶進行碳盤查,為「範疇三」做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