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企劃
減碳ESG
吳道揆導讀》麥肯錫在COP29探討氣候科技及綠色商機

麥肯錫長期關注永續的議題,積累了相當多的研究報告及客戶服務。COP29期間,麥肯錫召集了各行業專家探討「如何」運用創新,金融,及戰略夥伴間的合作,來擴展氣候科技的進展與普及,同時解決能源價格及能源安全等問題。
(來源:McKinsey Sustainability)
今日推薦文章:
COP29: Green business building and climate tech, McKinsey Sustainability, 12/3/2024
Accelerating toward net zero: The green business building opportunity, McKinsey Sustainability, 6/14/2022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麥肯錫長期關注永續的議題,積累了相當多的研究報告及客戶服務。COP29期間,麥肯錫召集了各行業專家探討「如何」運用創新,金融,及戰略夥伴間的合作,來擴展氣候科技的進展與普及,同時解決能源價格及能源安全等問題。
麥肯錫先用一份研究說明:淨零轉型的成本與機會,認為2030年前,淨零轉型可以為11個主題類別帶來每年12兆美元的營收(如圖),包括運輸業(涵蓋了運輸電氣化,微型交通工具,電動車的基礎建設,永續航空器等,可產生每年2.3-2.7兆美元的淨零轉型相關營收),電力(1-1.5兆),氫能(6,500-8,500億美元)等。詳細請參考下圖及完整研究。

麥肯錫的這份研究,淨零轉型所創造的投資需求每年高達9.2兆美元。筆者認為這絕對是影響力投資的大好機會。 (來源:McKinsey Sustainability)
營收,來自於商品市場的供給與需求。這當然也為投資市場創造了巨大的需求。根據麥肯錫的這份研究,淨零轉型所創造的投資需求每年高達9.2兆美元。筆者認為這絕對是影響力投資的大好機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麥肯錫在COP29的幾場會議上,則專注討論如何加速綠色企業和氣候技術的規模化。本文總結了8點建議,包括:
- 創新金融&夥伴關係
1.1金融創新:從「試點」到「首創實踐」(FOAK, first of a kind),特別需要金融創新。例如氫能及長期儲能等新科技而言
1.2專案融資:某成員介紹他們模組化直接空氣捕碳(DAC)的開發過程,就是透過專案融資及供應鏈管理效率來擴大規模。
1.3承購協議:麥肯錫研究認為這可穩定現金流並分擔風險。可滿足綠色基礎設施專案融資需求的70-90%,可降低融資成本,並解鎖綠色債券機會。 - 市場動態和現有企業的投入
2.1新的市場機制&融資模式:來降低風險,並吸引早期用戶。及早確認「需求訊號」(例如碳權買賣&早期承購)對於建立案例及擴大規模都至關重要。
2.2資金充沛但期望變高:需要更快盈利及規模化。因此,必須盡快驗證技術,完成先行者成功案例,並建立可信度。例如直接空氣捕碳(DAC)業者獲得大型飲料公司採用,並將其用於生產蘇打水,就吸引了新的投融資。
2.3現有公司的投入是關鍵:氣候科技的解方與發展不只來自新創。現有企業已加大投資,僅2023就成長三倍。他們的參與有助於降低風險,並擴大市場。筆者認為台灣的台泥,永豐餘,大亞電線電纜等都是這些企業影響力轉型的典型案例。 - 人工智慧等數位科技
3.1 善用AI及數位科技,擴大規模:某企業舉例用AI數據化管理電網,目前管理50萬個再生能源裝置,2030將管理800萬個。
3.2 不可忽視負面影響:雖然AI的應用可以優化系統並提高效率,但產生的能源需求也不得了。必須要負責任的管理,並與SDG目標一致。
會議最後,與會者越過「為何WHY」,而直接就「如何HOW」提出三個問題:
- 共創生態:現有企業、政府和投資者如何共同努力,為氣候科技打造一個支持性的生態系統?
- 數據科技:如何將數據驅動的見解(例如人工智慧和機器學習)融入氣候技術解方,以及如何確保它們有效、可擴展和可持續?
- 實際行動:我們如何超越氣候承諾,對擴大解決方案進行實際投資,無論是透過直接採購、融資或合作?
其實這些問題也在問我們台灣的企業,金融,政府,慈善,NGO該怎麼做,以及該怎麼合作。
商周ESG
商周與永續者同行,致力關注ESG領域,為您掌握環境、社會與公司治理的實用知識,邀請產官學名家,分享最新國際趨勢、企業案例、投資方向、賦能活動。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廣告
廣告
熱門快訊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