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碳ESG
吳道揆導讀》美國校園裡的影響力投資基金,如何助力解決全球挑戰?
今日推薦文章:Business-school funds give MBA students a jump on careers in and out of impact investing, By ImpactAlpha
助人的方法有兩種:
- 直接服務需要被幫助的人與事。
- 提升「中間人」的能力,讓他們可以服務更多需要被幫助的人與事。
以慈善機構舉例,台灣關愛基金會不分國籍的直接照顧弱勢兒童,收容並給予全天候的照顧,就是屬於第一種。操作型慈善機構多屬這類。
而光罩慈善基金會捐贈關愛基金會,助力關愛提升行政及服務人員的能力及積極性,則是屬於第二種。捐贈型(贊助型)慈善機構多屬這類。
兩者之間無分軒輊,而是相輔相成。站在不同的角度,各自拿出資源與核心能力,合力完成一個重大使命。
影響力投資也是一樣。例如影響力企業致力於發展課程,幫助想轉業&就業的失業人士,學習新技能,並幫忙找到工作,就是屬於以上的第一種。
而資產管理業者募集資金,投資影響力企業,或顧問公司幫助該影響力企業發展新的專業課程,則都屬於第二種。
名校MBA學生大都社會精英,未來也常有一定的成就與影響。讓他們深刻瞭解以投資改變世界為目的的影響力投資,以至於在未來在事業及投資上常以雙底線(社會效益&投資利潤)為決策依據,將可造福更多的環境及社會所需。也是屬於上述的第二種。
所以很多學校這幾年紛紛開課,辦比賽,舉辦論壇,做相關研究,例如Wharton School的華頓社會影響力中心(WSII,Wharton Social Impact Initiative)及牛津大學賽德商學院(Saïd Business School)的『斯柯爾社會創業中心』(Skoll Centre for Social Entrepreneurship)。這類例子不勝枚舉。
而最能深入學習的方法莫過於:知識研習 + 實際操作(真實的影響力投資基金)。隨著影響力投資越來越受世人重視,也有越來越多的學校開始與企業或基金合作,在學校設立影響力投資基金,讓教授與專業人士合力指導學生,實際學習影響力投資的精神與做法。
本篇導讀的文章,就在重點介紹一些由MBA學生操作的影響力投資基金,例如:
西北大學凱洛管理學院(Kellogg School of Management)有75萬美元的影響力基金,由教授監管,學生主導,並搭配學期課程,讓創業家及學生一起學習,結合理論與實務,為新創影響力企業發展商業模式,撰寫募資計畫,爭取投資機會。
史丹佛大學商學院的影響力基金操作課程也相當熱門,每年約有170位學生(占40%)競爭60個名額。史丹佛影響力基金87.5萬美元,在教授及業界專家的指導下,讓學生擔任基金的『投資副總裁』,參與投資事業的全部過程。每個項目的投資金額為2.5 - 7.5萬美元,學習意味大。
哥倫比亞大學的影響力基金叫做Microlumbia,今年改名LEO影響力基金,用貸款的方式投資獲選的影響力新創,並由師生為其免費提供顧問服務及對外募資。投資與顧問的實務經驗都是學生成長的養分。
上述華頓(Wharton)商學院的WSII除了研究與課程外,有幾個在全球影響力投資教育界著名的比賽與課程結合的項目,例如MIINT(MBA Impact Investing Network & Training)專注在未上市影響力投資競賽。TIPC(Total Impact Portfolio Challenge,影響力投資組合競賽)專注在上市公司的影響力組合。WAG(Wharton Africa Growth Partners 非洲成長夥伴項目)則專注在非洲找尋與輔導有影響力的項目。
競賽&投資,其實異曲同工。一般來說,競賽較為單純且短期,主辦方頒獎(榮譽及獎金)後,往往沒有機制持續追蹤。然而投資(無論股權或債權)就不同了,通常會與被投資公司長期互動,更可以追蹤及輔導影響力的實踐與成果。
Wharton學生的影響力投資經驗略有不同:不是基金,而是眾籌。華頓影響力創投課程(WIVA)學生,根據投資及影響力雙重標準,搜尋值得投資的影響力企業,然後WIVA透過眾籌平台,幫忙募資。
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則在今年(2024)秋季推出一檔240萬美元的「氣候解方基金」,教導學生以創新金融,運用股/債/公私合作/慈善/補助/混合/降低風險等多種投資方式,將資金投入氣候及淨零相關科技。學生作為投資經理,將於本月(11/2024)選定第一筆10-30萬美元的投資。
校園影響力投資基金還有不少,並且名單持續增加中。然而他們與市場上的影響力創投有所不同:通常是「長青基金」,沒有7-10年的基金期限,基本不收取管理費,也沒有利潤分潤。所以就算投到了未來的獨角獸,師生也不會因此致富,所有的利潤都循環回歸基金,嘉惠未來學弟妹的學習。
目的型捐贈基金聯盟(Intentional Endowments Network)的Georges Dyer說,這幾年來,校園影響力基金愈受歡迎。而其使命或許都與耶魯大學的孟影響力投資基金(Meng Impact Investment Fund)類似:
- 人才培育:培養有影響力思維的未來領袖(註:未必只是影響力「投資」。而是「影響力」,這可擴及的層面不限於投資,還可包含企業,慈善,政府,NPO等各種項目)
- 社會效益:用投資改變世界,達成可衡量的正面影響力(即:社會效益,未必只是氣候,當然還包括健康福祉,貧富懸殊,社會住宅等不同主題)
- 投資利潤:投資,不是慈善。即使是校園影響力投資基金也要追求有競爭力的投資利潤(基金本身要定義清楚使命及利潤,可以是市場利潤,也可以是讓步利潤)
註:文內與筆者相關機構之訊息揭露。筆者畢業於The Wharton School,目前擔任關愛基金會董事及台灣光罩顧問,故而熟悉相關案例,無涉本文利益。
責任編輯:管婺媛
商周與永續者同行,致力關注ESG領域,為您掌握環境、社會與公司治理的實用知識,邀請產官學名家,分享最新國際趨勢、企業案例、投資方向、賦能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