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碳ESG
吳道揆導讀》邁向淨零,工業電氣化來到轉捩點 – McKinsey帶來的好消息如何應用在台灣?
![吳道揆導讀》邁向淨零,工業電氣化來到轉捩點 – McKinsey帶來的好消息如何應用在台灣?](https://ibw.bwnet.com.tw/ac_gallery/2022/12/ca420436-baeb-656d-a72c-ff384325bf8e_800.jpg)
影響力投資旨在用投資改變世界,運用私人資本,參與公共議題,對SDGs提出解方,並獲取影響力紅利,以提昇企業價值。
影響力投資是永續大潮中最為積極的策略與貢獻,其思維及工具對企業界,金融業,創業家,及慈善機構分別具有實質意義。
金書獎《影響力投資》作者、台灣影響力投資協會共同創辦人吳道揆,將導讀由每週三回改為每週一上架,藉由更深度的解析,為您導讀相關發展與新聞,掌握影響力投資的國際趨勢與策略參考。
Net-zero electrical heat: A turning point in feasibility, by McKinsey Sustainability, July 16, 2024
文中「圖一」指出:全球能源約近一半(45%)用於溫度調節(加熱與制冷),並且佔全球CO2排放的30%。其中工業熱能約佔20%的能源及16%的碳排。
在全球淨零趨勢之下,壓力與焦慮,苦不堪言。挑戰中當然也產生很多新的發展,無論供給端的低碳能源,或需求端的節能儲能(包括智慧化),以及電氣化,包括電動車(汽車的電氣化)及工業電氣化。
工業電氣化:運用電力技術及設備,取代工業製程中化石燃料的使用,例如傳統工業鍋爐,改為電磁加熱或電弧爐。精準加熱並且更加自動化,可提升效率及品質,更重要的是可以大幅減少化石燃料的溫室氣體排放,而且,電力系統中再生能源(或低碳能源)的比例越高,效果越顯著。
因應全球淨零趨勢,除了許多著名的大企業都強力發展工業電氣化,各國也有不少超越企業的公共電氣化項目,例如工業區電熱爐,氫能煉鋼等。但是它的挑戰也不小,主要包括:技術能力,客製化設計,經濟效益,及減碳效果。
關於科技及設備,文中「圖二」指出:中溫及低溫製程(600°C以下)的電氣化科技已經完成成熟,也完全可以滿足大部分工業所需;600°C – 1,000°C也有75%高度成熟,25%中度成熟;1,000°C以上,也有80%高度或中度成熟。所以技術上,大部分可以直接運用,剩下的也將逐步解決。
關於經濟效益,文中指出當再生能源(或低碳能源)的價格越來越低,而碳排成本越來越高時,使用電氣化可能比傳統鍋爐更便宜,因為化石燃料(如天然氣)加碳排價格會比電價更貴。尤其是電價還有高峰低谷的價差。
文中「圖三」列舉六個國家(德,法,義,比,西,荷)來對比「不同時段電價」&「天然氣加碳排」,發覺除了義大利之外,其餘五國都有20%的時段,電價較低。換句話說,運用儲能設備,電氣化的經濟效益完全可以打敗化石燃料加熱的傳統鍋爐系統。
雖然解決了科技及經濟問題,但有效運用工業電氣化來脫碳減碳的前提是:電力系統的排碳係數要夠低,否則電氣化製程下的產品依然產生高碳排。
McKinsey這份研究主要在歐盟,他們大量使用低碳能源(再生能源及核能),電力碳排係數是227.57 克CO2當量/kWh。上述公式可以適用,電氣化轉捩點的來臨,也的確可以助力氣候行動。
台灣呢?引用同樣資料來源,我們的電力碳排係數是553.94克/kWh(另有經濟部數據為495克/kWh)。無論如何都高出歐盟兩倍有餘,電氣化製造的產品依然要被課碳稅,並且難以助力淨零。似乎用電動車也難以宣稱有多環保(因為充的電有高碳排)。
思考點:
影響力投資就是要為SDG的挑戰找到解方,做出貢獻,並賺取利潤。國際上工業電氣化無論在經濟效益及設備技術上都到達了轉捩點,作為一個製造及出口大國,我們可以或應該做些什麼呢?
問企業界&新創界&投資界:發展什麼解方?做出什麼貢獻?賺取什麼利潤?
問政府:如何有效降低國家電力碳排?目標是什麼?自己做?鼓勵並協力民間一起做?
責任編輯:管婺媛
商周與永續者同行,致力關注ESG領域,為您掌握環境、社會與公司治理的實用知識,邀請產官學名家,分享最新國際趨勢、企業案例、投資方向、賦能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