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碳ESG
吳道揆導讀》永續出局,再生進場? – 永續影響力的ABC抉擇!
影響力投資旨在用投資改變世界,運用私人資本,參與公共議題,對SDGs提出解方,並獲取影響力紅利,以提昇企業價值。
影響力投資是永續大潮中最為積極的策略與貢獻,其思維及工具對企業界,金融業,創業家,及慈善機構分別具有實質意義。
金書獎《影響力投資》作者、台灣影響力投資協會共同創辦人吳道揆,將導讀由每週三回改為每週一上架,藉由更深度的解析,為您導讀相關發展與新聞,掌握影響力投資的國際趨勢與策略參考。
今日推薦文章:How Regeneration Is Redefining Business, By SSIR, Summer 2024
這篇SSIR(史丹福社會創新評論)文章在三個地方分別用了三個名稱,按出現順序分別是:
- Sustainability Is Out, Regeneration Is In(永續出局,再生進場)
- Why Regenerative Business Is a Better Model Than Sustainability(為何再生優於永續)
- How Regeneration Is Redefining Business(再生如何重新定義企業)
似乎暗示了作者Christopher Marquis的心路歷程,從認知,到反思,到解方的表達企圖。
作者對「永續」的定義,著重在不傷害或減少傷害(自然&人類)。他認為這是不夠的,因為傷痕太大,修復/維護/減害都無法力抗挑戰。因此必需從「永續」轉向「再生」。
商業再生,不僅僅意味著減少危害或實現永續(如上述),還旨在透過創新方法增強生態系統,促進社會公平,並創造經濟價值。
作者推崇與並重:個體企業的循環經濟&總體社會的生態再生。舉了很多值得學習的案例,包括:
- Patagonia將其使命從「不造成不必要的傷害」,到「致力拯救我們的地球家園」。
- illy caffè的再生農業與永續咖啡。
- 美國蒙大拿州的大平原再生放牧。
- 加州Tablas Creek葡萄園多元作物的混合種植方式,造就健康生態。
- 巴西個人護理和化妝品跨國公司 Natura 將人力、社會和自然資本(包括積極和消極)納入損益表,並採取行動解決社區問題及森林恢復。
- IKEA宜家致力成為完全循環型企業,退回的物品也可供重新購買。
- 美國Interface英特飛地毯商及德國傢具製造商Richard Henkel都採取以租代買的商業模式,以利產品的維護與回收。(這也讓筆者想起美國辦公傢俱Steelcase的著名案例)。
- 指責iPhone,但讚揚Fairphone。
由此可以看得出作者主要的關注在環境,且師法自然及再生農業。當然也因此談到了再生有機聯盟(ROA),及其「再生有機認證」(ROC)。
作者所談的「永續」與「再生」,就是我們常用的影響力ABC分類:
A:Action to avoid harm不作惡
不投資也不從事傷害環境或社會的行業,例如煤炭開採及賭博色情。個人也可以從自身的永續消費及行為做起。
B:Benefit to stakeholders有利各方
對環境及社會要做到友善/公平/透明,減少企業營運上的ESG風險。
C:Contribute to solutions貢獻解方
對17項SDGs大的goals及其內含的169項具體targets提出解方,幫助其他企業提升ESG。
作者Marquis把A&B歸類為「永續」,並認為是不足夠的,文章多處予以抨擊,包括2019商業圓桌會議(BRT)的利害關係人宣言及其後續行動。作者並認為「再生」是C,鼓勵人人奉行。
然而,筆者DK認為ABC都很重要,各其價值,其間並無高下,也無因果,甚至沒有先後。該做A,B,或C,完全是個人或企業當時的選擇與條件之配合。
永續,是一種典範轉移,其實不容易。理想可以崇高,執行還是有分先後,例如文中的百事可樂,或可掌聲鼓勵做到的部分,別太苛責還沒做到的部分。
作者Marquis永續理想甚高,除了認為A&B不足以外,對C也有特別講究。他不支持嬌生公司「投資員工及社區是提升利潤的重要組成」的做法,也反對「行善致富」(doing well by doing good)。因為「初心」不純粹?
然而這個雙底線(社會效益&投資利潤)的思維正是影響力投資的核心。利潤(do well)是投資的目的,也符合基本人性。影響力(doing good)則是對社會的貢獻,也是利潤的來源(解方越厲害➔貢獻越大➔利潤越多)。雙底線,缺一不可。
文中舉例專做翻新3C產品的Back Market:為了永續買二手3C的比例已從2019的3%,提升到今天的25%。可見真正的「永續」產品有市場,提供「永續」解方有利潤。
重點在「真正的」永續,而非漂出來的永續。不論哪種謊言,遲早都會嚴重傷害企業自己。
責任編輯:管婺媛
商周與永續者同行,致力關注ESG領域,為您掌握環境、社會與公司治理的實用知識,邀請產官學名家,分享最新國際趨勢、企業案例、投資方向、賦能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