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menu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現正閱讀
重拾「儲碳力」 次生林能彌補原生林消失後的儲碳缺口嗎?
畫重點
段落筆記
新增筆記
「請稍等」英文別直接中翻英說please wait a minute!一次掌握,常用的電話對談英文
0
/500
不公開分類 公開分類
儲存
商周集團 2025年春節期間出貨及服務說明
至頂箭頭
特別企劃
ESG

減碳ESG | 地方創生

重拾「儲碳力」 次生林能彌補原生林消失後的儲碳缺口嗎?

重拾「儲碳力」 次生林能彌補原生林消失後的儲碳缺口嗎?
次生林生長快速,有潛力可以再次成為重要的固碳區;但若缺乏妥善保育,仍會失去碳匯能力。 (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撰文者:李昱德
環境資訊中心 2023/09/18
摘要
  1. 受到人為破壞及氣候變遷影響,被稱為「地球之肺」的雨林,正逐漸失去吸收碳排放的功能。
  2. 復甦中的森林包含被破壞的退化林與正在重生的次生林,經由妥善復育,可恢復森林的碳匯能力。
  3. 欲加強次生林的恢復速度,除了高溫多雨的氣候因素外,政府與地方社群、NGO建立合作專案,可助於當地原生樹種的復育與保護,並振興當地經濟,帶動林業的永續轉型。 

因人類濫伐及氣候變遷,野火發生機率增加,被稱為「地球之肺」的雨林正逐漸失去碳匯功能,亞馬遜雨林甚至在2016年後成為「碳排大戶」。地球其他地方的雨林也步上同樣的命運,許多組織開始提倡復育並保護次生林,但是,復育次生林的效果遠不及保護原生林來得好。

森林自然復甦 吸收碳量仍有限

《自然》期刊(Nature)今(2023)年3月發布研究顯示,全球的主要熱帶雨林區,如亞馬遜盆地、中非及婆羅洲等,在過去30年以上進行了一定程度的復育措施,不過從衛星影像及數據資料來看,因生態系破壞遠超恢復程度,能吸收的碳排放仍然有限。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退化林(degraded forest)指因人類活動導致樹木功能喪失或數量減少的林區;次生林(secondary forest)則是原始林區受到自然或人為破壞以後,透過自然力量長出的新森林。這兩類森林被研究團隊稱為「復甦中的森林」(recovering forests)。

巴西國家太空研究院(INPE)的研究員、報告的共同作者達拉諾(Ricardo Dalagnol)指出,次生林生長快速,有潛力可以再次成為重要的固碳區。但若缺乏妥善保育,仍會失去碳匯能力,因此政府除了保護原生林之外,也可以透過政策劃定次生林保留區,以回復雨林區的「碳匯力」。

目前,復育中的次生林與退化林面積佔全球熱帶雨林面積的10%。其中,亞馬遜盆地、中非及婆羅洲三地復育的雨林面積約6000萬公頃,吸收的二氧化碳量佔森林總吸收量的5%。1984~2018年間,這些復育中的森林每年吸收約1億700萬公噸的二氧化碳,抵銷掉26%熱帶森林被破壞時產生的碳排放。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受益於高溫多雨 婆羅洲恢復速度較快

科學家現正透過「減少濫伐與森林退化導致的碳排放機制」(REDD)監控這三個區域的雨林狀況,並使用衛星影像量化次生林的面積變化及濫伐的影響。研究發現,高溫多雨的婆羅洲較中非及亞馬遜盆地擁有更高的復原率,分別高出45%和58%。

另一方面,一些較少受到關注的熱帶森林,如穿越哥倫比亞、厄瓜多、秘魯與玻利維亞等國的安地斯山脈熱帶林,也因經濟模式轉變、鄉村往都市的移民潮等因素,讓原本在2001~2014年間被砍伐的500萬公頃林區有機會復甦。

政府、地方社群和非政府組織的合作專案,也有助於林區快速恢復,像是巴西的「亞馬遜雨林計畫」(PPCDAm)、婆羅洲雨林的「婆羅洲再生」(Regrow Borneo)及澳洲的「雨林保護」(Rainforest Rescue)皆是。

結合政府、地方社群與NGO 保育效果更佳

2019年英國卡迪夫大學永續地區研究機構、吉朗湖田野研究中心(Danau Girang Field Centre)及地方社群組織KOPEL Bhd合作發起「婆羅洲再生」計畫,開始在馬來西亞沙巴省重新種植原生樹種,不只成功重新建立起森林儲存碳的能力,也開啟生態系復甦,重振當地經濟。

婆羅洲印尼所屬的加里曼丹地區在德國及印尼政府的支持下,與德國非政府組織「國際公平販售」(Fairventures Worldwide)合作,在砍伐過的空地重新種植上百萬株可快速生長的樹木,希望藉此促成當地傳統產業轉型,開啟永續林業的新契機。(延伸閱讀:碳權正夯!全台第1座公民森林誕生幕後,吸引保時捷、安聯的「有感永續」

氣候解決方案「反轉計畫」(Project Drawdown)預估,如果熱帶森林依循聯合國「紐約森林宣言」(New York Declaration of Forests)的願景逐步恢復,至2030年,不只熱帶森林每年的二氧化碳當量[1]減少至17~29億公噸,溫帶森林也可以獲益,減排量介於6~9億公噸。

不過須特別注意的是,次生林十分脆弱,人類農業、林業活動、野火、極端氣候或外來種入侵,都能讓次生林剛新生的生命力再度被殲滅。此外,自然產生的次生林恢復速度慢,單純保護次生林並無法減緩氣候變遷,最實際的作為還是將重心放在強化原生林保護,杜絕過度開發。

註釋

[1] 二氧化碳當量(CO2e, carbon dioxide equivalent)是測量碳足跡(carbon footprints)的標準單位。

參考資料:

*本文轉載自《低碳生活部落格》,內容由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及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共同企劃。原文為:〈重拾「儲碳力」 次生林能彌補原生林消失後的儲碳缺口嗎?

責任編輯:張薰云

  

減碳 碳匯 負碳
環境資訊中心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展開箭頭

環境資訊中心每日報導國內外環境議題。我們希望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認為資訊是啟動關懷的起點,而有豐富多樣化的資訊,才有正確的判斷與決策,以醞釀有意義的行動。

※網站:http://e-info.org.tw/
※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enc.teia/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FOLLOW US
加入商周LINE好友 秒懂新商業
加入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