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碳ESG | 永續投資
狂開冷氣碳排太大?新加坡用冰水幫大樓沖涼降溫!
- 新加坡的夏季跟台灣一樣濕熱難耐,尤其都市水泥叢林,讓城市氣溫可比鄉村高上7度C。星國政府結合產學提出「冷卻新加坡」(Cooling Singapore)計畫,用冰水替城市降溫。
- 冰水降溫,其實是埋在大樓地下5層樓的「地下區域供冷系統」,用兩台幫浦不斷循環,將冷水送到周遭27棟商辦、酒店及住宅。比起單棟中央空調,每年省下40%能耗,減碳量相當於在路面移除1.7萬台汽車。
- 冷卻新加坡計畫,其實就是從建築與都市設計下手,讓風可以在都市內流轉,讓水洗去水泥高樓積累的熱氣。下一步,他們想把這套模式,推廣到其他國家城市,作為都市設計減碳降溫的解方。
拔地參天的巨木由鋼筋水泥鑄成,一叢叢熱帶植物點綴其中,賓客們的笑談聲響從蘆葦間傳出。當燈光暗下,新娘在花團簇擁下走向新郎。這是電影《瘋狂亞洲富豪》中,男主角好友Colin的婚禮場景,取景於新加坡知名的濱海灣花園。這座玻璃帷幕的植物溫室種了超過25萬棵珍稀草木,既展現了新加坡自詡為花園都市的一面,也能大量吸碳,達到減碳效果。
濱海灣花園不只很綠,而且還很涼!在地處赤道附近的新加坡,夏季均溫大約是28度C;但溫室卻能整年維持涼爽宜人的24度C。他們的秘訣,就藏在地下五層樓的巨大冷水池。
都市化程度越高,人口密集,水泥建物愈密集,都市的熱島效應就會越嚴重。新加坡面積約台北市2.5倍大,人口密度與台北差不多,但他們夏季的城鄉溫差竟可高達7℃。(想知道更多:〈萬華、大同超熱,台北哪裡最涼?學者建議2方法讓風吹進街道〉)
城鄉溫差的增加,一方面與都市擴張有關,另一方面也是氣候暖化下的結果。為了應對節節攀升的溫差,前述的地下五層樓的巨大冷水池,其實就來自星國從2017年展開的「冷卻新加坡」的計畫,該計畫官方出資,由新加坡學術聯盟與瑞士理工大學、英國劍橋大學與新加坡能源集團(SP Group)等民間企業合作,研究都市的降溫策略,以輔助政策規劃與都市設計。
這項跨越3國的大型研究計畫,大量使用自然元素融入都市設計。
吸收熱氣,從綠化開始
「冷卻新加坡」的第一階段,就在不停地種樹。從行道樹與都市公園、綠地的設置,到新加坡著名的空中花園、綠色廊道,甚至在橋墩上、高速公路旁都能見到草木。2020年,該計畫推出「種100萬棵樹」的倡議,至今已種下超過57萬棵樹。樹木可以吸收二氧化碳,吸收物體表面的輻射熱,樹蔭更為戶外奔波的人們提供綠洲般的短暫涼意。
研究團隊除了讓新加坡的每個角落都能瞥見綠意,更注重栽植的樹種。他們只使用當地原生種的植物,而且挑選固碳效果高,樹葉縫隙小、可幫助空氣流動的品種。此舉讓綠化策略增加了綜合性的效益,不僅改善城市景觀,吸收碳排與熱氣,也為城市空間帶來微風。
與其開更多空調,不如讓高樓沖個冷水澡
新加坡知名地標濱海灣花園、金沙酒店到整個中央商務區等,則都由巨大冷水池來「降溫」。
所謂巨大冷水池,其實是一套區域供冷系統(District Cooling System, DCS),目前號稱世界最大的中央冷卻設備,管線長達5公里,相當於台北到深坑的距離;它就埋在濱海灣金沙酒店下方五層樓,長年供應24度的冷氣,造福4.3萬住民與一年1500萬的旅客。
地底下,兩台大型冷卻機械,可以把水降溫至4℃,再透過幫浦及絕緣管線送到周遭的高樓,為濱海灣金融區、娛樂區及住戶等27棟大樓供冷。當水溫升至14℃時,就會再度被運回中央設備,重新冷卻。
負責執行的新加坡能源集團(SP Group)表示,用這套系統,可為該區域省下一年40%的能源消耗,以及近2萬噸碳排放量,相當於一年減少1.7萬台汽車上路。
埋在地下的冷卻系統,不只可以少能耗、減碳,還能節省地面上裝設空調的空間。節省出來的空間,就可以拿來種樹、綠化環境,如綠色走廊、綠化屋頂與植栽屏風等,讓陰涼效果加乘,還美化環境。
永續的都市設計策略
「冷卻新加坡」團隊替城市降溫後,正著手把這巨大的成功經驗集結成冊,成為都市對應氣候變遷的設計指引。這部設計指引,含括86項具體建議,從建築物的方位如何改善風向,到行人交通路線設計都提出解方。同時,團隊將研究成果製成動態視覺化模型,模擬都市內的微氣候表現,建築物、居民生活與風向的互動,提供給公部門未來的都市規劃參考。
新加坡永續發展與環境部(MSE)的能源與氣候長張瑋傑(音譯,Zhang Weijie)告訴《紐時》,最重要的是讓居住環境更舒適,使人民安居樂業,「對新加坡而言,(氣候變遷)已經是關乎存亡的危機了。」
誰說降溫只能開冷氣?地狹人稠的新加坡,用聰明方法替城市消暑,同時兼顧綠化、自然與減碳效益。
延伸閱讀:
核稿編輯:管婺媛
商周與永續者同行,致力關注ESG領域,為您掌握環境、社會與公司治理的實用知識,邀請產官學名家,分享最新國際趨勢、企業案例、投資方向、賦能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