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碳ESG | 永續投資
乾淨空氣太不值錢!經濟學家:氣候變遷是世上最嚴重市場失靈
1.人類正面對的氣候危機,將對世界的繁榮造成災難性影響。
2.經濟學家研究,人類因氣候變遷付出的代價可能高達全球GDP的20%,但目前應對威脅作出的改變僅花費GDP 1%。
3.氣候變遷是市場失靈的一個例子,然而因為新鮮空氣或污染直到2009年都沒有定價,經濟體裡就沒有人關注它。
經濟與環境密不可分。例如,經濟發展是氣候變遷的主因之一,但它也可能會變出解方。同樣的,經濟學研究身處全球暖化調查的最前線,而經濟工具如稅收和監管等,也很可能鼓勵人們未來減少污染。
人類的經濟發展與開發地球自然資源齊頭並進,尤其自工業革命以來。如果不使用煤炭和石油等資源,很難想像西方經濟能在過去幾個世紀以來發展得這麼快,並創造這麼多的財富和繁榮。然而,發展顯然要付出代價。大量研究表明,燃燒石化燃料與全球暖化大有關聯。
「什麼也不做或延遲行動會帶來的嚴重風險,已有壓倒性的證據。我們冒著比上世紀兩次世界大戰更大損失的風險。環境問題是全球性的,必須採取全球範圍內的合作來因應。」——英國經濟學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爵士
環境困境
可能發生的危機將對世界未來的繁榮造成災難性影響,因此我們面臨著一大困境。我們是否應該減少目前的石化燃料消耗,以減輕氣候變遷可能對後代產生的影響,即使這表示近期的成長放緩、貧窮惡化;或是我們應該繼續保持現狀,假設未來世代在科學上更多元、更進步,找到對抗或緩解氣候變遷的方法。
英國經濟學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爵士(Sir Nicholas Stern)撰寫了有關環境困境的首份報告,與氣候變遷相關的最終代價可能高達全球GDP的20%左右(約6兆美元),而現在應對威脅的花費僅為GDP的1%。
但是我們不應立刻放棄可用的替代選擇。綜觀歷史,技術進步幫助解決明顯難解的環境問題。只要想想:對比於馬爾薩斯所預測的世界末日,最終結果還算讓人滿意,因為市場對於它所面臨到的問題,會制定出解決方案。
例如,在維多利亞時代的倫敦,人們一大恐懼是擔心隨著城市發展以及街道上馬匹的數量大增,英國首都最終會被埋在一堆馬糞裡。當然,由於汽車誕生(汽車當然也有自身的環境問題),這樣的結果從未發生。同樣,有大量證據表明,無論是氫燃料車、核融合發電機,或是能讓煤炭「乾淨燃燒」的碳捕集設施等新科技,將有助於解決危機,而不會顯著影響目前世代的經濟成長。
1992 | 1997 | 2005 | 2007 |
里約熱內盧地球高峰會呼籲各國政府穩定溫室氣體濃度水準。 | 《京都議定書》談判達成,各國同意控制碳排放。 | 歐盟碳排放交易機制開始運作。 | 西方經濟體同意到2050年將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減半。 |
1.生態稅
對污染大氣的活動進行徵稅,包括對燃料徵稅、對電廠產生的二氧化碳徵稅以及對傾倒有害物質徵稅。
2.碳交易
這是經濟學家首選的方法,關乎政府向企業拍賣允許其排放一定量的碳的許可證。如此,這能為二氧化碳排放量定價(碳定價)。凡是製造較多污染的企業,都可以從製造較少污染的企業那裡買許可證,藉此控制總碳排量。這項計畫的問題在於碳交易仍處於起步階段,直到最近仍未獲得歐盟以外的大多數國家接受(編按:2015年底的《巴黎協定》規定應建立國際碳交易市場)。
3.技術
從太陽能到電動車等各種綠色科技,都可以減少碳排放。障礙在於,這類技術直到最近還是太貴(比只燃燒煤炭或石油更昂貴)。然而,隨著投資增加,可能變得更便宜。
最大的外部性
氣候變遷是市場失靈的一個例子。用尼古拉斯.斯特恩爵士的話來說,氣候變遷是世界上最嚴重的市場失靈。在正常運作的市場中,當某樣東西的供給下降或需求上升時,價格就會上漲,這是亞當.斯密的看不見的手理論的一大關鍵因素。如果每個人都是自利的,市場就會產出人們想要的東西,以追求更大的利益。
然而,因為新鮮空氣或污染直到2009年都沒有定價,經濟體裡就沒有人對其給予太多關注。沒有人在最嚴格的意義上「擁有」環境,儘管環境當然是由所有人共同擁有,這就是經濟學家所說的外部性。污染的實際隱性成本非常高,如果污染導致颶風、更嚴重的沙漠化和更高的海平面,並摧毀城市及鄉鎮,就會讓人們付出巨大的代價。
但直到科學家意識到氣候變遷會引發這些現象,才開始著手計算真正的成本。理論上,應對氣候變遷的代價,應該是人們為了確保自己和孩子將來仍能享有乾淨空氣而願意付出的代價。如果他們準備好忍受污染的空氣及所有相關後果,所謂外部性就不存在。
挑戰
科學家認為,到2050年,為了防止氣候變遷帶來的災難性影響,世界必須將溫室氣體(溫室氣體的說法來源是因為它們會導致熱量被困在地球大氣中,就像溫室裡一樣)排放量減半。他們呼籲採取行動對抗砍伐森林,這是導致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增加15%至20%的原因。
這目標很難實現,因為不是世界上每個人都認為必須實現這些目標。多年來,美國、澳洲和中國等一再拒絕承諾減少全球碳排放,因為擔心會損及經濟。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通常伴隨著成長放緩。
此外,中國、巴西和印度等發展中國家也有理由認為,它們不應承擔大幅減少排放的責任。由於氣候變遷在很大程度上是西方國家造成污染的結果,而不是這些新興經濟體,為什麼他們要為別人的爛攤子買單?不幸的是,正是這些新興經濟體將在未來幾年產生絕大多數的額外污染(編按:截至2022年,中國是世界最大碳排放國,該國已承諾到2060年實現碳中和〔排放量以及減排量實現正負抵消,達到相對零碳排〕)。
同樣,最貧窮的國家,尤其是熱帶地區的國家,可能受到氣候變遷的影響最嚴重。應該承認的是,儘管科學觀點的分量足以表明全球暖化是真實發生,也是人為造成,但有些人仍然對證據持懷疑態度。然而,主流觀點是,什麼也不做的成本(未來潛在的氣候災難)遠大於現在採取行動的成本(限制碳排放和經濟成長)。因此,應該將氣候變遷看成對子孫後代的保險政策。
《一本書讀懂經濟學:50個經濟學關鍵概念,教你想通商業的原理、金錢的道理》☛立即購書:商周store、博客來
《一本書讀懂經濟學:50個經濟學關鍵概念,教你想通商業的原理、金錢的道理》
作者: 艾德.康威(Ed Conway)
原文作者: Ed Conway
譯者: 林雲
出版社:商業周刊
出版日期:2022/08/18
作者簡介
艾德.康威(Ed Conway)
哈佛大學公共管理碩士(MPA),曾任職於《每日郵報》、《每日電訊報》和《星期日電訊報》,現為天空新聞台(Sky News)的經濟學編輯。曾於2008年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擔任媒體負責人,經常參與電視和廣播節目。目前住在倫敦。
責任編輯:倪旻勤
核稿編輯:林易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