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碳ESG
量化寬鬆除了造成通膨,也加劇氣候變遷!歐洲央行宣布:未來購買債券將看排碳量
1. 金融政策成減碳阻礙,綠色和平組織指出,光是2020年3至5月的歐盟量化寬鬆,就導致高達76億歐元流向高汙染、碳排產業。
2. 避免成為排碳幫兇,歐洲央行今年 7 月初正式宣布,將氣候風險列入貨幣政策考量,包含購買債券、質押借款、內部信用評等。
3. 各國央行已體認自身在氣候變遷議題的重要性,積極落實金融氣候政策,未來企業要融資,勢必得接受更嚴格的排碳檢驗。
歐洲央行預計讓長達7年的量化寬鬆政策退場,以因應日益嚴重的通膨問題,不過,歐洲央行在今年7月也同時宣布,將氣候風險納入貨幣政策考量;換言之,未來央行不論是購買債券或是接受抵押,都會考量標的的碳排量。
量化寬鬆的結束,意味市場的資金派對告一段落。
央行將停止買債、進行升息,隨著市場資金減少,企業的融資成本將提升,而能夠影響利息高低的碳排量,就顯得很重要。
目前多家銀行都推出綠色融資,鼓勵企業減碳轉型,來獲得利息優惠。隨著央行落實氣候金融政策,未來綠色融資不再只是一特別產品,減碳將成為企業能否快速並且便宜融資的關鍵。它也會影響投資人選擇投資的取向。
歐洲央行為何要實施此政策?因為,歐洲央行是世界最大的債券購買者之一,光是因應疫情所提出的緊急購債計畫,自2020年3月至2022年3月,就祭出1兆8500億歐元購債,而其中最大的受惠者,就是化石燃料產業。
各地區央行在執行量化寬鬆時,會以購買債券方式,向市場輸出更多資金,增加經濟活絡度,但若沒有好好控管資金流向,就會變相成為化石燃料的投資者。
以疫情期間的寬鬆政策為例,綠色和平組織統計,2020年3月至5月歐洲央行釋出300億歐元購買債券,其中76億流向化石燃料。
包含44億元投資高汙染的公用事業,如:天然氣公司蘇伊士集團(Engie)、意昂集團(E.ON),剩下32億元則流向石油巨頭殼牌(Shell)、道達爾(Total)等,合計將造成1120萬噸的碳排,超越台積電前年總碳排量。
近期聯合國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估計,全球氣溫上升的幅度,將是巴黎氣候協定的兩倍,氣候問題愈來愈緊急,歐洲央行勢必要作出調整。
因此,歐洲央行宣布,將重新調整其所持有的債券部位,預計每年賣出300億元的債券,約占總債券持有量的9%,根據納入氣候考量的新標準,進行再投資。執行董事施納貝爾(Isabel Schnabel)表示,「透過此舉讓所有公司變得更環保,他們必須要符合氣候標準,才能避免被賣掉。」
這項政策將於今年10月開始實施,透過資產選擇,歐洲央行持有的債券將偏移至氣候表現較好的公司,也減輕承擔的氣候曝險。
若以氣候風險的標準來檢驗,則高碳排的公司債券,就可能首當其衝,成為首先被拋售的對象。
此外,自2023年的第一季開始,歐洲央行將定期揭露持有公司的氣候政策,確保資產組合經得起大眾檢驗。
除了債券,歐洲央行預計將氣候風險,納入所有的貨幣政策。
以借款為例,商業銀行向歐洲央行進行質押借款時,會以持有的公司股票、債券,作為質押品換取借款額度。
未來歐洲央行對於質押品的考量將涵蓋氣候風險,從質押品估值、借款成數、質押範圍,央行都會考量質押標的的碳排量。愈高碳排的公司,能獲得的質押估值及借款成數就會愈低。
而歐洲央行也宣布,2026年起將只接受遵守企業永續報導指令(Corporate Sustainability Reporting Directive )的公司,作為質押標的。
除了持有資產要納入氣候考量,歐洲央行內部的信用評等機制,也將討論如何納入氣候風險。
由於信用評等會影響借款限額、授權層級,倘若有一家商業銀行,投資的標的,皆為碳排較高的企業,那麼它在向歐洲央行的內部評等會很差,申請融資的限額將減少、核准時間也會拉長。
央行是各國金融政策最重要的決策者,也是資金源頭的控管者,所作所為都會透過商業銀行而倍數放大。
過去央行的使命一直是穩定物價及維持金融秩序,但近年央行在氣候變遷上也擔任積極的角色。
以跨國的央行綠色金融網路(The Network of Central Banks and Supervisors for Greening the Financial System, NGFS)為例,該組織協助各國央行、金融管理局將氣候問題落實到金融政策中,在2017年創立時,僅有8個創始會員,到今年一月,會員數成長為116個,另還有19個觀察員。
顯見氣候風險在未來金融政策的重要性。
隨著氣候資料漸趨豐富,將氣候因素納入總體經濟考量,成為必然趨勢。而對於企業來說,最明顯的影響就是融資的難易,金源命根不能斷,減碳,已日趨重要。
資料來源:
Greenpeace、ECB、Bloomberg、Gulf-Times
核稿編輯:管婺媛
除了每個星期四,熱騰騰準時上架的《商業周刊》以外,「商周頭條」將提供你來自商周記者第一線的採訪觀察、更即時的時事話題分析,與更深度的觀點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