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

啟動成功關鍵,隨時掌握商周.com最新資訊

提供第一手新聞解析、財經趨勢、專屬活動

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現正閱讀
氣候變遷法草案出爐—要收碳費、管效能,好麻煩?但它是企業們面對淨零時代的生存指南
畫重點
段落筆記
新增筆記
「請稍等」英文別直接中翻英說please wait a minute!一次掌握,常用的電話對談英文
0
/500
不公開分類 公開分類
儲存
至頂箭頭
特別企劃
ESG

減碳ESG

氣候變遷法草案出爐—要收碳費、管效能,好麻煩?但它是企業們面對淨零時代的生存指南

氣候變遷法草案出爐—要收碳費、管效能,好麻煩?但它是企業們面對淨零時代的生存指南
面對氣候危機,台灣首當其衝。若碳費、能效管理制度不能及早上路,恐危及台灣產業的國際競爭力。 (來源:Dreamstime)
撰文者:趙家緯(台灣環境規劃協會理事長)
獨立觀點 2022.04.29

台灣第一部因應全球「淨零排放」趨勢的新時代法案——《氣候變遷因應法》草案終於在今年四月底出爐,雖然還待立法院三讀通過,但企業朋友們,可以先看過來,它已經確定台灣最快在2024年上路的碳費政策,是一去不回頭了。

有些朋友擔心這是一部要增加企業經營成本負擔的法案,但其實,我們應該把它視為在淨零時代,給所有企業的一套生存指南。

怎麼說呢?其實這部法的前身,是2015年通過的《溫室氣體減量與管理法》,雖然內容是規範企業溫室氣體排放,但因為部會權責不清、缺乏政策工具,而且也無法適切因應氣候變遷衝擊,所以過去這五年來,台灣不僅沒有達到原本在2020年設定的減碳目標,連相關的預算編列與支出也沒顯著增加——光靠每年25億元,就想讓產業、民間轉型,實在太天真。

廣告

但這次的新法可不一樣了,有目標,有胡蘿蔔,也有棍子

除了明確的把「2050淨零排放目標」入法之外,還把「重整氣候治理體系」、「增訂調適專章」、「碳費徵收」、「效能標準等其他政策工具」列入內容。尤其,碳費、政策工具,是對企業經營衝擊,最切身的。

有明確法源、目標與工具,企業界當然才好據此依循,來制定自己未來營運發展的戰略。

首先,這部法告訴我們,排碳,不再是免費的了

廣告

排碳者要為自己的排放負責與付費,是新法的基本核心。而協助大家付費、減排的工具,就是「碳費」。政府跟產業界討論出每噸溫室氣體排放量的費率後,就可以針對國內大型排放源的排放量多寡來徵收碳費。

只是,碳費要收多少?跟誰收?收完的這筆錢怎麼應用?以上三提問,一直是企業朋友們最關心的。

可惜是,前兩個問題,新法中還沒有明確解答。只有最後一題,新法草案裡寫著,碳費未來是要專款專用於輔導、補助及獎勵溫室氣體減量及技術研究工作。意思是,企業如果投資減量技術,又可以得到獎勵與補助。看到了嗎,這裏就是胡蘿蔔。

那麼,沒有明確回答的:收多少?跟誰收?兩個問題,目前民間有不同意見。

有人建議碳費起徵價格,每噸100元新台幣,有人嫌少,應該每噸300元以跳;有人贊成跟碳排大戶約300家企業徵收就好,也有人建議,減碳是大家的事,應該不分大小企業都要收錢。

這些執行細節,收多收少,大收還小收,未來會另有子法規定;但無論如何,企業界朋友們該思考的是,怎麼徵收,對我自己未來的競爭力最有利?

例如,根據推估,若每噸碳徵收100元,目前具有申報義務的製造業需繳交的碳費為總額是132億元;發電業與煉油業為137億元。製造業中,又以石化業、鋼鐵業影響最大,兩者相加佔總額三分之二;電子業也佔了23億。

所以,這三大產業需要立刻計畫,如何把排放成本內部化,甚至,要走在政府訂定之前,先訂出自己公司內部的碳價格。

因為,台灣碳費未來勢必得逐年提升,才能接軌國際淨零目標下應有的碳費水準(2030年時每公噸3000元)。

而且,這些錢,不只專款專用於減碳技術研發投資上,政府與企業也需要注意調適、公正轉型與公民參與的需用,才能完整體現具備公正碳價規範的要素。

強制效能標準讓高排碳者負責
是棍子,也是胡蘿蔔

這套新法對企業們影響大的另一個重點,是原本政府採鼓勵性質的溫室氣體排放效能標準,修改為強制規範。這是棍子,也是胡蘿蔔。

什麼是效能標準?就是企業生產每單位的產品的排放量、車輛每公里行使的排放量、每單位使用原(物)料的排放量等等。就像車輛平均油耗標準,就是一種效能標準。或者,鋼鐵廠的電弧爐每製造一噸鋼胚所排放的二氧化碳,不可超過0.3噸,這也是一種效能標準。

現在,除了鋼鐵、水泥有效能標準外,未來,包括車輛、建築,也都會訂定效能標準。舉例來說,台灣要在2040年時新售車輛全面為電動車,那效能標準,就是車輛每公里直接排放量為零。

企業界目前大多只關注碳費要收多少錢,但我認為,這個兼具胡蘿蔔與棍子的效能標準,對企業的影響面、對企業決定是否投資減碳的驅動效果,其實會高過碳費。

以電弧爐為例,目前國內各鋼鐵廠中,能源效率最差的廠商生產一單位的鋼胚耗能量比同業平均值高出40%以上。新法上路後,會要求業者遵守產業效能標準,並要求3年內改善完成。意思是,若某家鋼鐵業者無法達標,很抱歉,你以後就不能生產了!

但同時,當全球各國制定碳關稅時,乖乖達成效能標準的企業,就更具競爭力。

例如,歐盟碳關稅制度,就有明確告知,如果申報的企業無法說明他的單位排放量時,歐盟就會拿排放強度最高的前10%企業平均值,作為依據。

我知道很多企業反對將效能標準強制化,但新法將效能標準改為強制性質後,反而會促發更多企業提早汰換高排碳製程。這等於是讓企業自己幫自己接軌國際。

氣候修法期限就是今年
否則危及台灣企業競爭力

所以,不論你支不支持,這部新法勢必得在今年就通過且上路。

為什麼呢?新法很大的重點,在於要協助台灣企業接軌國際,讓碳費及早施行,與歐盟碳關稅時程同步。

但這部法其實已經來得很晚了。如果今年底前無法通過,明年又遇上國會改選,一拖再拖,最壞情況就是——當2026年歐盟碳關稅實施時,台灣連保護自己的工具——碳費與效能標準,都付之闕如,企業只好把錢付給歐盟,而不是拿來幫自己的產業做升級轉型,更增加製造業在全球競爭的風險。

我誠心呼籲大家,既然認同ESG,也知道淨零排放是大勢所趨,企業經營者與投資人,都要好好關注這部法的修法進程。因為,它不是給企業添麻煩、加成本的法案,而是決定台灣可否在氣候緊急時代活下來的生存指南!

下滑箭頭 下滑載入更多報導 下滑箭頭
與永續者同行 ESG 減碳 淨零排放
獨立觀點
獨立觀點
編輯精選
展開箭頭

這是一個開放給所有商周讀者發聲的管道,如果你有意見想法不吐不快,歡迎大聲說出來!(來稿請寄至red_chen@bwnet.com.tw)

廣告
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