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 | 產業動態
一張訂單 撼動台灣製鞋霸業
半年大追蹤》 Nike新夥伴, 今年,一張Nike下在墨西哥的訂單, 撼動運動鞋供應鏈, 當機器人取代人工, 它對台灣鞋業帝國開了第一槍。
下午五點零五分,鞋業大廠寶成位於越南的平政廠,湧出上萬名戴著口罩的女工,瀑布般的人潮一波又一波,看不到盡頭,光是下班時間,就得花三十分鐘疏散。
同一時點,距離越南一萬四千公里處的墨西哥城市特拉霍穆爾科(Tlajomulco de Flex)的廠房,人力顯得冷清,只有生產線快速安靜的產出一雙雙的跑鞋,直接運往美國。
百年首見!台鞋廠「奉命」教科技廠做鞋
兩個畫面,在大家意想不到的兩個角落裡,竟悄悄的構成了一場,將毀壞占台灣GDP三成的製造業變局。
唯一提醒人們的,只有一張輕描淡寫的新聞稿。去年十月十四日,鞋子品牌Nike宣布跟美國電子代工大廠偉創力策略聯盟,要革新製鞋的供應鏈。
無獨有偶,兩個月後,阿迪達斯(adidas)宣布要取代人工,用機器人在德國製鞋,預計設立兩座快速工廠(Speedfactory),聘請一百六十位工程師。
直到今年上半年,耳語,才在台灣鞋業聚集的彰化稻田裡大量傳開。原來,已經有不少中部鞋代工廠與鞋材廠接到Nike通知,要把機台與原料送進墨西哥,一群群台灣代工廠高層「奉命」到墨西哥,把經驗傳承給偉創力,教他們如何用機器人生產出跑鞋。
大廠拋棄人工,轉做自動化的速度遠比想像快,九月二十三日,阿迪達斯再透露,已由其快速工廠生產球鞋。對台灣鞋業,甚至是製造業,這是極大警訊。
鞋業,是製造業中勞力使用最密集的產業,一雙球鞋要產出,要四百人碰過,複雜度比手機高,一支小米手機生產只需要經過一百個人力。按理來說,這應是最難被機器人取代的產業,但竟在此時最先被革命。
更讓人意外的是, 從Nike到阿迪達斯,這群大廠發展自動化,所挑選的新合作夥伴名單,竟未見台商蹤影。新競爭者從不同角落冒出:如曾經是幫戴爾、摩托羅拉生產手機的電子代工大廠偉創力;如,原本只是幫維多莉亞的秘密生產胸罩的維珍妮國際;如,幫蘋果做面板清洗設備的德國設備商亞智科技(Manz)。
台商擅長的管勞工能耐,頓失優勢
「傳統鞋業,很危險」,Under Armour(UA)創辦人普朗克接受本刊專訪時,不客氣的說:「我們產業實在是太懶了,永遠在追逐低價的人力,是時候該『破壞』這樣的供應鏈流程。」
他說,大廠已決意擺脫,因為低價人力而只能在亞洲生產的限制,將一次破壞百年的遊戲規則。當鞋子生產都能被機器人取代,台商最擅長的工廠勞力管理優勢,價值被嚴厲挑戰。一位有三十年經驗的鞋業大廠高階主管推算,台灣鞋業不會消失,但若不升級,獲利將會折半。
國際勞工組織近期就提出警告,未來二十年內,五個東南亞國家超過半數的工作人員,將面臨著機器人生產帶來的高失業風險。從服裝到汽車製造業都難逃風暴。今日鞋業的問題,也同樣適用於台灣其他的製造業。
根據統計,製造業一年貢獻台灣約三成的GDP, 受雇人口約占台灣二四%,當製造業的競爭力不再,台灣損失的不僅是工作機會,股市市值、稅收、因外銷收入帶動的國內消費,都將被連動。
就像是第一次工業革命在一七三三年就開始,但直到一七六九年瓦特發明蒸汽機,加上當時國債制度等金融系統的配合,讓廠商可用廉價資金買工廠設備,英國在全球的圈地行動,帶來了豐沛的工廠勞力。自此,才水到渠成,大家開始從手工製造,進入大量生產的時代。這次,讓大廠鞋業訂單轉移「水到渠成」的動力是什麼?當變數交會成洪流,它們正如何現實的「沖刷」掉台灣製造業的競爭力?
《商業周刊》經過半年追蹤,從台灣中部製鞋業的發源地出發,到人力天堂越南、中國,智慧製造發源地德國,採訪超過七十人,希望找到真相。
【封面故事相關】
▲Nike新夥伴,為何竟是一家電子代工廠?
▲Nike、adidas為何非做智慧製造不可?
▲人力仍比機器便宜,品牌廠為何急出手?
▲UA創辦人:製鞋業太懶了!
▲快時尚,怎麼變台灣鞋業的威脅?
▲歐美救失業,將終結亞洲製造時代?
▲擅做鞋、懂科技,台商為何缺席第一回合戰爭?
完整精采內文請見《商業周刊》1509期,全省各大便利商店同步販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