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
巧用社群工具融化客戶 「農情」巧克力如何達到 50% 回購率?

臺灣的巧克力產業扎根於20多年前,在一批熱血青農投入下,開始了活用數位工具來翻轉農產業的轉型旅程,其中之一的代表就是巧遇農情的創辦人夫妻檔張天奕、陳佳慧。
青農創業遇三大挑戰
運用社群培養高黏度粉絲
兩人以青農之姿,投身巧克力創業,在初期就遇到三大挑戰。首先是創業初期,需要找到能快速見效且成本低的行銷管道,去接觸潛在客戶。其次,巧克力並非生活必需品,對消費者來說,屬於奢侈甜點,要消費者掏錢,得長期向消費者建立品牌與信任,才能站穩腳跟。最後,也是微型創業家共同面對的挑戰,就是人力與財力相當有限,必須精準鎖定客群、了解顧客特性,快速獲得新客並累積熟客。
一畢業就創業的張天奕活用 Facebook、Instagram,找出適合自己客群的社群行銷方式,建立品牌形象;同時透過 LINE@,進行一對一客服與行銷導購,打造出「巧遇農情」這個 MIT 巧克力品牌,從顧客角度出發,培養一群死忠粉絲。
巧遇農情剛創立時,資本額只有新臺幣十萬元,一開市生意紅火。當時正值社群媒體 Facebook 成為消費者接觸品牌的管道,加上2011年前後食安危機話題,越來越多消費者願意購買有機小農商品,對於小農經營自有品牌是難得的切入機會。
張天奕夫妻檔觀察到,社群上議題風向轉變總是又急又快,當務之急是提高 Facebook 文章與照片的更新頻率,文章一上線單日就有 5,000 至 6,000 筆觸及率、20到30位潛在顧客發問,後續也即時回應訊息,增加互動、提升潛在客戶信賴。

透過政府資源使用網紅媒合平臺
開拓多元行銷管道
不過,他們很快發現需要從單一社群管道轉向多平臺。只經營 Facebook 無法持續帶來高流量,觸及率一下掉到單日 1,000 多筆,因此增開 Instagram 與 LINE@ 帳號,也透過政府輔導中小企業數位轉型的「臺灣雲市集平臺」,在「農業館」推薦的數位工具中,找到自媒體媒合平臺服務,從中尋找資源,為社群經營加值。
他舉例,以 Instagram 結合網紅合作來說,他們採取「廣撒」與「深耕」兩種策略。第一種是大眾熟悉的置入行銷,「我們會找十位網紅拍片、寫評文,然後一次性的大量曝光。」透過自媒體媒合平臺,每位網紅的點閱率、觸及率互動率等數據都會清楚呈現。第二種是長期持續曝光、深化數位印象,他們在媒合平臺找到風格合適的網紅,進行長達三個月的合作,期間請對方盡可能跟拍、編輯與製作影音短片。選擇合作夥伴時,不以粉絲數為主要考量,而是對方的粉絲是否黏度高、回應多、互動強,確保精準打中受眾。
張天奕的另一個數位好幫手是兼具客服、導購與行銷功能的 LINE@。他表示,「從我們的經驗來看,Facebook、Instagram 或網紅的有效期最多是前面兩、三年,消費者看多了也會疲乏。」反倒是透過 LINE@ 對他們經營熟客、開發生客更為管用。
以服務熟客來說,客服與行銷相對重要,畢竟客戶已認識自家品牌,想維持回購率,可以用讓客戶覺得「有點黏又不要太黏」的頻率互動;開發生客的重點則是聚焦在線上到線下(Online to Offline,O2O)的行銷和導購。此外,下單到出貨的每個環節服務都要到位,像是提醒顧客產品特性、確認包裝手法等。張天奕觀察到,近年來忠誠客戶更重視「互動教學」,他也樂於在 LINE@ 上與大家互動,分享各種苦甜巧克力的飲料、甜點與 DIY 料理配方,提供商品外的「加值服務」。

至於導購的部分,他們從生客第一次加入好友時,就會依據顧客的「年資」設定推播優惠券的頻率,第一次是「三天後」先喚醒新朋友的印象;然後設定系統「一個月」後自動發送優惠券;一旦成為回頭客,就會再設定系統「一年後」發送折扣更高的優惠券。為了不讓熟客留下「好像每次優惠都差不多」的印象,還會在每個月的固定推播內容下功夫。新產品問世時,還會搭配經典的無糖巧克力、可可粉和生巧克力,推出價差比上一回推播時顯著不同的組合,促進老客戶回購。
選擇合適數位行銷工具
導購、回購見成效
巧遇農情結合社群工具,如:Facebook、Instagram,以及網紅宣傳,提升知名度,與網紅合作後增加約10%營業額。用 LINE@ 做客服、互動、系統性導購、新品推播,經營熟客,每次推播增加約 10% 業績;熟客回購率達 50%。

張天奕也從這些轉型歷程體悟到,要慎選適合自己的數位工具。以直播為例,張天奕並不考慮採用直播帶貨模式銷售,雖然刺激銷量讓人心動,但他更不願壓低價格、用社群熱度驅使消費者買單。「直播帶貨是炒一時的熱度,但是我是賣長久的溫度。取得平衡才不會失去初衷。」

關於數位轉型的下一步,張天奕曾自掏腰包去參加上萬元的數據分析課程,接下來預計精進數位行銷技能,持續保持學習與對社會動態的嗅覺,才能在趨勢與商機來的時候,保持品牌動能,順勢起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