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
GDP創新高後浮隱憂 旅美博士徐紀高籲團結共謀臺灣前景
全球經濟局勢渾沌,臺灣難獨善其身抽離衰退迴圈,難以撫平的集體焦慮,讓越來越多人轉到公民運動尋找改變和救贖。儘管國內生產毛額(GDP)去年首度突破3萬美元、創11年新高,但旅美半世紀的工程博士、企業家徐紀高卻擔憂臺灣GDP表現與國民實際產受落差大,加上獨重單一高科技產業,中美貿易戰導致中小企業、製造業面臨市場外移、產業空心化等潛在風險,籲產官學研應團結催生多元臺灣品牌,擴大全球市場規模。
心心念念臺灣未來前景,旅美半世紀的工程博士、企業家徐紀高日前專程返台,選擇在具歷史意涵的蔣經國圖書館,並以故總統蔣經國的經典語錄「現在不做,明天就會後悔」為題發表演說。今年70歲的徐紀高,一開場便以臺灣、韓國、新加坡、以色列的GDP與人均GDP做對比,點出臺灣名義GDP與國民實際感受之落差。徐紀高表示,臺灣曾是亞洲四小龍之首,如今卻被南韓超車,他直言:「臺灣產業過度集中,去掉半導體,其餘幾乎無太大成長,整體經濟水平不增反減,所謂患難興邦,對現狀的不滿才能成為改變動力。」
畢業於臺灣大學農工系的徐紀高,父親生前擔任警職、母親是小學教師,父母以「紀念高雄」為愛子命名,1976年退伍後,帶著父母辛苦一輩子積攢的5000美元赴美求學,拿到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結構工程學碩、博士學位,就留在美國工作、創業,如今累積數億美元身家。徐紀高笑稱:「我一生有4次返臺機會,我都放棄,因為美國有太多賺錢機會,儘管那也是最激烈的戰場,但我告訴自己必須在壕溝中習得求生存的本事。」
高房價壓垮年輕人築夢 空屋改建智能社會宅
帶著這樣的經驗與閱歷,徐紀高此次返台,希望將所見所聞,提供國內發展多項建言。首先,針對房價過高、產地產集中在少數有錢人,導致年輕人買不起房,「市區老舊空屋可透過政府融資方式,攜手建商將空屋改建為現代化智能社會宅,在設計上結合防震、節能概念,以合理價格出租給需要者,不僅加速推動舊屋改建、都市更新,也可提高整體居住品質與美化市容,帶動房地產經濟火車頭與創造就業機會。」徐紀高主張住者有其屋,政府一昧打房只會傷及無辜,必須用經濟手段解決經濟問題,關鍵在於活化空屋利用價值。
至於交通建設部分,徐紀高認為,十大建設之後,東部少有重大開發,形同資源浪費,「高速公路應該做到環島串聯,搭配高鐵系統,以現在的技術,絕對是馬上就能解決的問題,不要拖。」唯有打通東西部交通便利,促進人流物流流通,才能帶動全島繁榮發展。
極端氣候布局海水淡化 確保國土水利皆安全
因應全球暖化、極端氣候來襲,臺灣不久前才遭遇百年大旱,對產業民生造成巨大威脅,徐紀高認為,應啟動設置海水淡化廠,為缺水預做準備,未來海水淡化技術也可組成國家隊輸出;此外,臺灣為海島型國家、四面環海,隨著海平面逐漸上升,也應超前部屬水文研究與國土保育,及早對防洪排洪做整體水利規劃。
臺灣能源匱乏,偏偏能源發展與經濟脫不了干係,目前全球有500座核能在運轉,徐紀高認為有紀錄以來,僅發生3次重大核電事故,其中美國三哩島、俄羅斯車諾比皆為人為疏失,具有土木結構工程專業的他也分享,「美國興建核電廠時,我曾在核反應爐內部負責測量結構安全元件,所有人為操作因素所造成的缺失都是有辦法避免或解決得,包括地震、海嘯所造成的影響,也可從設計源頭把關強化。」臺灣在能源選擇上可有更多元務實的通盤考量。
團結齊心打造臺灣品牌 外銷歐美賺高利潤
至於國人最關心的經濟成長動能,徐紀高建議中央研究院、國家中山科學研究院和臺灣經濟研究院等研究機構應做好長期規劃,以臺灣本土技術結合海外華人專長,瞄準AI、生技醫療聯手打造MIT品牌,此外,國內農漁水產品質有口皆碑,政府可協助農漁民取得歐美先進國家的有機認證,將產品輸出富裕國家賺取較高利潤,並設法打入美國零售供應鏈,擴大市場版圖。
「這一代人必須有新的眼光視角來掌握商機,就像臺灣自行車產業做得很棒,但還是停留在代工思維居多,唯有掌握品牌價值鏈最前段,才能孵化最大商機。」徐紀高舉市值突破3兆美元的蘋果為例,亞洲僅負責生產組裝,靠勞工與強勁供應鏈賺錢,值得工商業界省思。相反的,徐紀高認為,美國經營零售業與基礎建設反而是臺灣企業可努力的重點目標。
「所有問題都必須有智慧地解決,用正面角度來看,危機有時也是轉機。」當鎂光燈不在身上,何妨自己打光,縱使天涯海角,掌聲也會響起,徐紀高鼓勵年輕人充實自身實力,勇於接受挑戰,而政府有責任把安全、安定與繁榮的土地交給下一代人,共謀更美好的臺灣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