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 | 產業動態
創業新賽道的成功學
一場疫情「新常態」帶動新商業機會,造就從全球到臺灣的創業潮!在疫後新賽道上,如何深化創業實力?勞動力發展署(以下簡稱「勞發署」)為提供有志創業者實用資訊,持續透過產官學觀點進行多元類型創業之專題報導,以期促進創業人士從中發掘成功關鍵。
微型創業:以創業創造就業
在微型創業專題中,樹冠影響力投資楊家彥執行長指出,全球斜槓和遠距(雲端操作)趨勢提高了創業成功率,接下來須注意供應鏈不穩、通貨膨脹、銀根緊縮帶來的影響。創業顧問董希玲還提醒,政府貸款可做敲門磚,順勢與銀行建立關係。
案例分享方面,「兩兩探戈」與「倍思親」曾獲勞動部「微型創業鳳凰貸款」支持;「這位先生選物」分享如何整合供應商,爭取居家零碎網購時間的商機;歐洲最大救援app-Záchranka App則是微創轉型跨國營利的最佳借鏡等。
創客專題:自造者變產業鏈
本專題除介紹創客教育與創客基地發展,臺灣自造者協會創辦人洪堯泰也針對作品成果、創客活動和研發生態,分析疫情以來國際新趨勢,與數位工具普及化扮演的角色。
有人說創客精神是第三次工業革命的開始,本專題中把「動手做」與「解決問題」能力結合環境永續的案例包括:切入自駕車產業的幻視科技、發明「地球砧板」的瀚達創意、開發永續氣壓式升降桌的「WellDone做好」、西班牙以3D列印與醫療廢棄物設計公廁的Nagami等,皆是臺灣創客未來借鏡的方向。
新住民創業:人文品牌出頭天
新住民的異國背景是創業「人文品牌」的優勢。本專題人物背景雖不相同,但對創業成功定義卻一樣:除了經營市場,也要成功融入臺灣社會、創造多元經驗和典範。
案例分享有:在韓國為偶像設計髮型,轉戰到臺灣打天下的金德容;從越南嫁到臺灣,零工作經驗的陳竹玲,如今美容事業版圖已橫跨臺灣、越南與中國大陸;還有來自中國桂林的臺灣媳婦張艷君,不但經營干貝醬市場有成,也獲得勞動部「微型創業鳯凰貸款」資金挹注及獲獎「2022微型創業楷模」,都是新住民創業可參考的成功案例。
數位學習:教與學數位轉型
數位學習因疫情成為全球企業與學校的教育主力。臺科大黃國禎教授專文說明「生生有平板」政策造成行動學習風潮,培養人們自主學習力及終身學習力。
此外,專題亦介紹影響全球數位學習六大技術趨勢:動畫、人工智慧、AR/VR、區塊鏈、大數據及雲端運算及相關案例。
案例分享則有:由AR2VR團隊所研發導覽眼鏡、讓學習變得如遊戲一樣容易,以成人教育精品級課程定位的「SAT. Knowledge知識衛星」線上課程平台;取得勞動部資源與獎勵、開發程式教育所需自動化批改及教學管理系統的ez2Code等。
高齡創業/就業:打拼永遠不嫌晚
如何開啟事業第二春?中正大學馬財專教授分析,日本「漸進式退休」與「勞動者派遣法」保障中高齡就業機會與權益。勞發署顧問侯秉忠也提醒,可參加政府舉辦研習與數位學習等課程,及勞發署「失業中高齡者及高齡者創業貸款」與地方政府免費創業輔導和諮詢服務。
專題案例有:從全國模範警察退休變成漫畫家的蔡宗霖;揮別憂鬱、參加勞發署培育課程成立「夏洛特飾集」的廖靜瑩;65歲創業、獲勞動部「失業中高齡者及高齡者創業貸款」與輔導的機械維修師洪尚文;以及楊振甫用跨世代共創概念打造5% Design Action社會設計平台的故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