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 | 產業動態
楊德諾集團攜手在地夥伴,佈局台灣乃至亞洲離岸風電商機(上)
響應台灣政府的綠色能源政策,來自比利時的全球知名海事工程暨土木建設領導廠商–楊德諾集團(Jan De Nul Group)–積極在台推動離岸風電建設,不僅匯聚全球專業人才與豐富資源,更攜手在地夥伴完善相關建設,並與台灣離岸風電夥伴一同佈局亞洲市場商機。
面對嚴峻的氣候變遷挑戰,世界各國積極發展綠色能源,台灣也不例外,不僅於日前揭露「2050淨零排放政策路徑藍圖」,更積極推動再生能源發展,目標是將進口能源從2021年的97.4%降至2050年的50%以下,同時,透過前瞻佈局帶動離岸風電等再生能源產業鏈發展。在再生能源領域中,台灣擁有許多全球公認的最佳風場,非常適合發展離岸風電,因此,不僅分三階段發展離岸風電: 第一階段示範風場、第二階段潛力選址,以及第三階段區塊開發,更設定2025年離岸風電裝置容量達5.7GW目標與2035年離岸風電裝置容量達20.6GW的目標。
看好台灣離岸風電發展潛能,全球知名的海事工程暨土木建設領導廠商–楊德諾集團–積極在台推動離岸風電建設。截至今日,楊德諾集團已在台招募超過200名台籍員工,這些台籍員工,是奠定台灣早期離岸風電發展的重要主力。目前,台灣辦公室人員規模已超過100名,並將依市場需求進行人員調度,包含來自世界各地具備豐富離岸風電經驗的專家與台灣在地專業人才,更計畫在2023年積極投入台灣離岸風電產業,例如動員多艘主力船隻投入各個風場的建置作業。
響應政府政策,楊德諾助力在地夥伴推動台灣離岸風電發展
「台灣具備先行者優勢,有機會成為亞洲地區的離岸風電發展重鎮。」楊德諾集團離岸風電事業執行長Philippe R.A. Hutse表示,台灣不僅擁有許多具發展潛力的風場,早在2013年就開始發展離岸風電(第一階段示範風場計畫),時至今日,不僅第一階段與第二階段的風場都開始商營,更在日前啟動離岸風電第三階段區塊開發計畫、進行首輪選商投標作業,發展較日本與南韓等亞洲國家為快。
值得特別注意的是,台灣政府在積極推動離岸風電建設之際,如以優惠躉購制度–裝置容量前3.8GW的電力將以每度新台幣5.0946元收購、合約時效長達20年–加速離岸風電產業發展,亦透過政策力量協助在地產業發展,要求(風場)開發商必須在本地採購零組件、列出潛在供應商名單,以及擬定在地化計畫並送交工業局審核等。
有些國際開發商因為在地化政策而另作打算,但對早在1995年就在台灣展開合作計畫的楊德諾來說,則是一個很好的發展機會。對此,Hutse表示:「發展在地化供應鏈不僅有助於推動台灣離岸風電產業發展,亦是佈局亞太區新興風電產業的關鍵一步,因此,楊德諾長期以來積極與在地夥伴尋求合作、挹注台灣產業發展。」
楊德諾集團之所以會積極攜手台灣在地夥伴發展離岸風電產業與三個因素有關:第一,楊德諾集團擁有豐富的在地離岸風電經驗,如協力完成台灣第一座商業化離岸風場─海洋風場,並獲得台電離岸風力發電第一期計畫、海能離岸風力發電計畫以及沃旭大彰化風場拋石作業等三項離岸風場合約;第二,日本、南韓等亞洲國家都擬定相關政策推動離岸風電發展,預期未來十年亞洲離岸風電市場規模將進入高速成長階段;第三,受到烏俄戰爭影響,歐洲離岸風電等能源發展需求攀升,相應的設備與船隻需求提升,因此,無法像之前一樣、共享歐洲與亞洲資源,此外,運輸時間與成本也比以往高出許多。「亞洲各國的航行距離相對短,因此,十分適合以區域共享的概念推動發展。」Hutse如是說道。…繼續閱讀【楊德諾集團攜手在地夥伴,佈局台灣乃至亞洲離岸風電商機(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