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 | 產業動態
飛天魚人設計行銷 為臺灣水產養殖開創新路
臺灣水產養殖近幾年來朝自產自銷發展,卻遭遇數位化及網路化瓶頸,在資金與人力不足的情況下,雖有好的產品,卻只能低價求售。此外,經營通路的過程,不能只有付出勞力與經驗的生產者,更需要行銷、企劃方面的人才負責客戶端經營,投入具備多元專長的人力,臺灣水產養殖產業才有可能站穩腳步。
飛天魚人設計行銷有限公司負責人吳尚容,從光纖通訊及光電產品產業的技術長跨界成為百大青農,會做出這樣的轉變,不只是生涯規劃的重大轉折,更是基於對臺灣水產養殖產業轉型的期待。
臺灣水產品難以與進口商品競爭
吳尚容從五專電子科畢業,工作十年之後,才又至臺灣大學生物環境系統工程學系攻讀碩士學位,研究水質檢測器。從小喜歡魚類生態的他,從事過溪流生態調查與生物保護的事務,在朋友盛情邀請下,吳尚容離開光電業的工作,加入臺南七股地區的水產養殖團隊,更以團體組入選第五屆百大青農。
投入水產養殖後,吳尚容看到產業長期累積下來的問題。在全球貿易化浪潮下,臺灣過去十年的水產養殖,不管是產量或產值都在衰退,以白蝦為例,進口量就超過八成,臺灣水產品質雖好,但價格無法跟進口產品競爭,如果沒有補貼,許多養殖業者難以維生,業者也因為資金及資源有限,使得產業發展陷入困境。此外,養殖產業對環境造成影響,也產生不少社會成本。
開發產銷履歷系統 紀錄完整生態環境
為了彰顯優質水產品的價值,不再陷入價格戰,吳尚容在2020年4月成立飛天魚人設計行銷公司,與嘉義地區的養殖業者合作,並導入智慧養殖系統,例如設立微型氣象站等設備,以觀測紀錄生態養殖環境的資訊。
養殖業現有的產銷履歷(Traceable AgricultureProduct, TAP),只能針對單一物種進行生產履歷紀錄,然而生態養殖池裡包含整個食物鏈生態,物種繁多,除了主要的養殖生物外,還會飼養鱸魚、石斑魚或筍殼魚作為「工作魚」,專吃病弱的蝦子,以避免養殖蝦生病造成傳染,也讓水產的生長品質更好。由於這些工作魚的數量不多,一個養殖池裡僅約三十隻,若要為此申請產銷履歷,成本太高。
傳統TAP 的功能無法滿足生態養殖業者的需求,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吳尚容與區塊鏈技術業者合作,開發一套生態養殖專用的產銷履歷追溯系統(eTAP),利用這套系統紀錄養殖池裡所有的物種及其數量,例如池中的魚、蝦、工作魚等,都可分別建立生產履歷,同時還能紀錄養殖池的生態環境資訊,以凸顯生態養殖的價值。此外,系統還可針對生態養殖的需求,客製化紀錄倉庫溫度及飼料報告等。為了讓eTAP 的功能更完整,吳尚容一方面尋求嘉義大學的協助,一方面與資訊業者溝通調整系統的內容,以符合生態養殖的需求。
傳統TAP 的功能與生態養殖專用的eTAP 相互搭配,相輔相成,擴大了蒐集及生產紀錄的完整性,例如以eTAP 的氣象資料,搭配TAP 的水質參數,即可以作為生態養殖工作的參考,不但可提升效益,還有機會吸引更多傳統養殖業者投入。
建立生態養殖小農平台 共創最大效益
以往小農推廣產品,多半透過面對面的互動與溝通,讓消費者感受到品牌的溫度,然而受到COVID-19疫情影響,許多展會與宣傳活動被迫暫停,如何讓消費者了解小農的努力以及生態養殖的價值,成為課題,然而,透過eTAP溯源方法,消費者看得到當天捕撈水產的天氣及水質等環境資訊,彷彿食用自己捕釣的漁獲,品牌也能藉此拉近與消費者的距離。
吳尚容指出,臺灣的生態養殖業者大概只占所有業者的1%-2%,而且生態養殖的產量比慣行農法來得少,需串聯所有生態養殖業者,才能共創最大效益。因此飛天魚人設計行銷團隊正積極籌建小農履歷銷售平台,將符合eTAP的業者產品上架,整合銷售管道,最終目標是打開外銷市場。面對數位轉型的諸多難題,業者不但需要學習、掌握數位科技,也須互助合作、避免單打獨鬥,才能為臺灣養殖產業找到不一樣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