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 | 產業動態
40年本地老字號廣泰金屬投入風電新藍海 傳統技術及在地人才大升級
離岸風電在台灣快速發展,新興產業的龐大商機與未來展望,促使本地傳統中小型企業加快轉型升級的腳步,來自台南的老字號焊接材料大廠廣泰金屬工業股份有限公司,在焊接材料領域累積了40年經驗,憑藉自身研發能力持續將公司版圖擴大到不同產業,包括於2012年進入醫療級金屬素材與醫療用導線市場,2016年廣泰看好離岸風電產業的前瞻性,也投入新興綠能產業,展開轉型道路。
老字號金屬廠轉型為風電焊材與服務供應商
廣泰金屬研發部副理張家銘表示,廣泰負責供應焊接材料,看好未來五年台灣離岸風場進入密集建設期,符合國際產業標準的焊材,與能夠提供焊接技術指導的焊接工程師,相關市場需求將快速成長,因此把握這個契機,期望發展成為台灣少數擁有這類專業的本土企業。
談到跨入新產業的挑戰,張家銘坦言離岸風電產業雖然提供全新機會,實際上並非所有想加入的傳統中小型企業都能取得成功,許多本地公司進入離岸風電後都會遭遇水土不服的情況。以焊接產業為例,主要原因在於傳統焊接技術與製造品質的標準,與國際離岸風電產業截然不同。因此要成為離岸風電合格供應商,必須全面提升焊接品質及技術、投入足夠資源培養專業焊接人才、並做好長期發展的決心,三者缺一不可。
本土廠商成功關鍵 學習國際風電產業標準與規範
張家銘舉例,離岸風電的水下基礎焊接工作從鋼材厚度、焊接技術到對於焊接專業知識的掌握,都與一般鋼板焊接有著天壤之別。以鋼板厚度來說,一般陸地工程使用的鋼板厚度是40-50mm,離岸風電水下基礎部分組件鋼材厚度為兩倍達100mm才能抵擋海水環境的考驗。水下基礎的焊接工序也與一般陸地上鋼構完全不同,傳統鋼板焊接約需要40至50道工序,水下基礎焊接卻多達100至150道,焊接人員作業時需要時時確認各項焊接條件,更要嚴格控制焊接時的注入熱量,更加艱難且耗時。此外,有別於一般產業的鋼構焊接常見的平焊與平角焊,水下基礎構件的焊接角度刁鑽困難,許多地方必須使用橫焊或立焊,就算是已有多年經驗的傳統產業焊接技師,也需要透過一定時間學習或接受高階焊接專業訓練才能勝任。
品質檢驗對新進入離岸風電產業的廠商來說也是一大挑戰,張家銘表示,一般傳統鋼構進行品質檢核時多針對重要焊接點進行檢驗,但離岸風電要求更全面檢驗,這是因為鋼板材料厚,焊接過程溫度控制不易,加上焊接工序增加,所以施工過程稍有不慎,焊接物內部就容易產生孔洞、裂縫或焊入雜質,可能嚴重損害水下基礎結構的完整性與安全性。這些嚴格把關品質的要求都是因為水下基礎結構設置在海中,必須禁得起海浪、海風、甚至颱風的嚴苛考驗,以確保風機能穩定在海上運轉25至30年,持續提供穩定乾淨電力。
風電焊接專業人才需時間學習培養
看到廣泰的企業客戶在進行離岸風電構件焊接時所面臨的種種挑戰,廣泰決定投入培訓焊接工程師。張家銘說明,和在第一線負責焊接構件的焊接技師不同,焊接工程師能夠為使用廣泰焊材的離岸風電製造廠商提供更全面的協助,從施作前的焊接作業程序制定,到過程中針對焊接參數提供調整建議等技術指導,都需要有專業訓練與認證。他表示,要培養一位合格的國際焊接工程師(IWE),單培訓經費就超過20萬元,對一般本土中小企業來說是筆不小的負擔。而且外界視焊接為傳統技術,難以爭取研發補助。幸好,沃旭能源於2020年7月推出「離岸風電供應商輔導基金」,提供額外專業與資源,支持潛力供應商提升技術、培育人才。
「太好了,終於有人看見我們的需求!」這是張家銘當初得知消息時腦子裡浮現的第一個念頭。
「離岸風電供應商輔導基金」分為技術本土化與人才培育兩大類,廣泰金屬針對這兩項提出申請均獲得補助。人才培育方面,廣泰推出兩位員工接受國際焊接工程師(IWE)培訓並取得證照。技術本土化方面,廣泰針對離岸風電產業,著手研發水下基礎構件焊接材料。
廣泰金屬助理工程師林保全就是其中一位獲得國際認證的焊接工程師, 27歲的他擁有七年焊接經驗,曾在造船、鋼構業工作。林保全表示,他非常珍惜此次進修的機會,因為過去台灣的焊接學習方式都是師徒傳承,以實務教學為主,工法多以日本的焊接方式與習慣為主。
「透過國際焊接工程師培訓,讓我能夠在實際焊接作業的操作經驗上,學習國際離岸風電產業焊接工法與規範,雙軌並進讓自己更上一層樓成為專業焊接工程師,改變大家對焊接就是黑手的刻板印象。」
廣泰金屬用行動展現傳統產業轉型時必須做出的調整與割捨,從全新角度與心態學習風電產業的技術與規範,並投入培育人才,期望在新的道路上乘風而起走得更遠更久,未來甚至放眼區域甚至全球市場,成為國際供應鏈的一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