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 | 地產風雲
韓國史上最嚴打房,台灣能學嗎?3個根本差異

- 韓國總統李在明祭出史上最嚴的房貸限制令,包括限制多屋族貸款、強制自住與縮短年限,試圖壓抑房價。
- 然而,過去韓國曾多次打房未見成效,反因政策反覆導致市場混亂,加劇民眾搶房與炒作行為。
- 台灣能學習韓國的打房模式嗎?作者認為,台韓房市差異顯著,包括首爾相較台灣更城市化、全租制度與政黨輪替頻繁,複製韓國模式恐不符台灣實情。
在韓國一片政治混亂中當選的李在明總統,上任後推出一記強硬的打房政策,堪稱韓國史上最嚴格的房貸規定:
- 房貸總額最高6億韓元(約新台幣1400萬元)。
- 若名下有2間以上住宅的多屋族,不得貸款。
- 換屋族若購買第二房,原住宅必須在6個月內售出,否則新房貸將被取消,且3年內不得再申請。
- 貸款買屋,必須在購屋後6個月內實際入住,否則取消貸款。
- 首購族貸款成數最高從8成降至7成。
- 房貸年限縮短為30年。
有網友呼籲台灣應該比照辦理,但我認為打房政策效應沒那麼簡單。
其實,韓國在文在寅總統時期,推動打房政策已超過25次。雖然密集的打房,但房價還是持續上漲。政府不斷更改房產稅、贈與稅等稅制,並劃定限購區,頻繁修正貸款規定,反而導致市場混亂,反而加速民眾搶房與短線炒作。
韓國房市與台灣差異?
台灣央行自第7波信用管制施行以來,除了取消房貸寬限期,對於名下有第二戶、第三戶以上的購屋族,貸款降至3成。比起韓國持有2間以上的房子就不能貸款、買房以自住為前提不准當包租公,台灣還算是寬鬆了些。如果政府觀察房價還是沒下跌,台灣是否應該考慮複製韓國如此嚴厲的打房政策呢?
我認為台灣與韓國雖然同樣飽受高房價的壓力,但造成韓國必須硬起來打房的原因,與台灣有些不同:
1.首爾超級城市化
首都圈以首爾為中心,僅佔全國12%的國土,卻集中全國50%的人口與資源。在土地資源稀缺,人人都想往首都圈工作、居住與生活的情況下,首爾的房價所得比已突破20~30倍,比起台北市房價所得比15~17倍高了許多。
2.全租制(Jeonse / 전세)
韓國獨特的全租制,可視為「押金制租房」:房客需一次支付高額押金,後續不繳月租金,就能使用住宅1~2年,到期再退還押金。
通常押金為房價的50~80%,房東拿著租客的高額押金去投資。這樣的制度在房價飆漲時加大貧富差距。當房東貸不到錢、收不到利息的情況下,被押金綁架的租客會被房東加收月租金。也難怪租客都夢想著能晉升成有房族,如同電影「寄生上流」的寫照,需求遠大於供給。
3.政黨輪替導致房市政策變動
韓國的政權輪替與房地產政策高度關聯,「打房政策」成為政客的秀場,頻繁提出新方法,以拉攏媒體與民眾的支持。然而很多方法都是實驗性質,我認為首爾「超級城市化」議題無解的前提下,再多的打房政策,恐怕只會讓成本轉嫁到租客身上。
所以,台灣是否要學習韓國政府的魄力?我一向認為房價修正不是靠「打」的方式就能解決,反而像是摻合不同元素產生的化學效應。如今韓國打房政策成效仍不明確,而且台灣房價已在下修盤整階段,政府不宜做過多政策干預。
每一次房市政策頒布前,應謹慎評估,如同做化學實驗一樣,免得一不小心就發生意外了。
責任編輯:陳瑋鴻
核稿編輯:倪旻勤
紅色子房,CCIM國際認證不動產投資師,產官學二十年以上經驗,有外資法人地產軍師之稱,擅長以淺顯易懂方式分析房地產投資趨勢。現任紅色子房瑞德資本董事總經理,長期以「地產影響力投資」理念推動資產活化,事業橫跨資產管理、風格公寓、共享辦公室與私募創投等。筆名「紅色」代表創新積極,「子房」則以西漢著名軍師張良自許,成為讀者買房自住投資「吾之子房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