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menu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現正閱讀
揭秘台積電創立起源⋯張忠謀:我和命運有約!
畫重點
段落筆記
新增筆記
「請稍等」英文別直接中翻英說please wait a minute!一次掌握,常用的電話對談英文
0
/500
不公開分類 公開分類
儲存
至頂箭頭

財經 | 焦點人物

揭秘台積電創立起源⋯張忠謀:我和命運有約!

揭秘台積電創立起源⋯張忠謀:我和命運有約!
張忠謀在自傳中回憶起當年擔任工研院院長時,倡議台積電成立的過程。 (攝影者:商業周刊駱裕隆)
撰文者:張忠謀
精選書摘 2024/11/29
摘要
  1. 張忠謀回憶1985年創立台積電的緣起,他之所以會提出「專業晶圓代工」的構想,是因考量當時工研院在IC產業強弱項的結果。
  2. 當時世界上沒有專門做晶圓代工生產的公司,張忠謀認為這樣的模式會比其他從設計到生產都一條龍的IC公司來得有優勢。
  3. 張忠謀說,代工是台積電的專業,因此「一旦對客戶承諾,必定不計代價全力以赴」、「不與客戶競爭」就成了公司的座右銘。

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親自撰寫的《張忠謀自傳:下冊 一九六四—— 二〇一八》於2024年11月29日出版。下冊涵蓋1964至2018年,詳述他在德州儀器25年的職涯,以及創立台積電、開創專業晶圓代工模式的過程。下文為張忠謀自傳下冊內文:

「我與命運有一個約會!」(I have a rendezvous with destiny!)這句話,現在不流行了,但在上世紀中期,卻常從美國人,尤其年輕美國人口中聽到。

在我一生中,也有兩次對自己說這話。第一次是1958年,我自熟悉的「文化城」波士頓,開4天車到陌生的「牛仔鄉」達拉斯,向德州儀器公司報到;第二次是1985年,我決定離開已經安身立命的美國,來到人地文化生疏的台灣。

兩次與命運赴約都做對了。第一次去德儀赴約,德儀改變了我前半生;第二次去台灣赴約,台灣改變了我後半生。只是,我起初以為台灣的約會地點是工研院,後來命運告訴我我錯了,約會地點是台積電。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倡議台積電

工研院院長交接典禮的第二天(1985年8月21日),方前院長(編按:方賢齊,工研院第二任院長,任期1978~1985)就拿了一張紙,對我交代「要辦事項」;第一件顯然是方前院長最擔心的。那就是:3家華裔美商創辦的IC設計公司——國善、茂矽,及華智,各要求政府出資為每家建晶圓廠。那時建一座晶圓廠至少需要幾千萬美元,3座就要1億美元以上,怎麼辦?

對這麼無理的要求,我的立刻反應是,拒絕他們不就完了?但這答案似乎不能使方前院長釋懷。第二天我就找了胡定華副院長及電子所所長史欽泰,問他們為什麼不能乾脆拒絕這3家IC設計公司的無理要求?是否還有什麼「隱情」?

胡、史說沒有「隱情」,但有「憂慮」。政府不是已有10年之久,出巨資給工研院研究IC?政府不是要建立台灣IC工業?現在,現成的IC公司要政府資助他們建廠,政府為什麼不幫忙?難道政府「促進工業技術發展」的雄心壯志,只限於讓工研院研究又研究?

胡與史當然覺得政府不能答應這3家公司建晶圓廠的要求,但也認為不能只說「不」,要給他們一個「交代」。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一切發生在我出任院長的頭幾天,而且發生在工研院內經費最大、員工最多、也被認為最成功的研究案上,但是工研院的矛盾已暴露無遺。研究工作可以自以為很成功,但對工業的利益卻說不出來。

回到3家公司的要求。方賢齊不是唯一擔心怎麼交代這三家IC設計公司之人。2星期後(9月4日),李國鼎政委要見我。李一開頭就提此事。我已有幾乎2星期時間想此問題,所以我當時就提「共同晶圓廠」(Common Wafer Fab)觀念。李似甚喜我有答案,告訴我他要多召集幾個人,一起討論我的建議。

3天後(9月7日,星期六)李政委又開會,這次有謝森中(交通銀行董事長),張耀東(國庫署長兼開發基金執行長)及江萬齡(中華開發銀行總經理)。假使政府同意辦新的公司,開發基金是最可能的投資者;交銀也是可能的投資者;江萬齡在場,我想是因為中華開發曾投資國善,所以江很在意政府如何對國善交代。

在會議中,李政委要我重述一次我3天前對他提的「共同晶圓廠」觀念,然後徵求謝、張,及江的意見。謝和張贊同「共同晶圓廠」,江表示國善仍希望有他們自己的晶圓廠。李政委是一位決定明快,而且沒有太多耐心與人辯論的人。他很快囑咐我準備對俞國華院長簡報。

當天下午,李打電話給我:「已約定9月10日(星期二)下午4點半」,他興奮的對我說,「想不到他(俞院長)那麼熱心,那麼快就答應聽你報告。」

「專業晶圓代工」 商業模式

1985年8月21日(方賢齊對我講「要辦事項」)至9月4日(我對李國鼎提「共同晶圓廠」)這14天,可說是我一生中創新價值最高的2週。價值連城的「專業晶圓代工」(Dedicated Foundry)商業模式在此2週誕生。

在這2週,我把我過去二十幾年經營半導體業心得,以及對工研院IC計畫的觀察和了解,整理、綜合起來,達到了一個當時台灣具備之條件下,最有成功機會的半導體公司商業模式。

當時,世界上幾乎所有稍具規模的IC公司都是「垂直整合型」(Integrated Device Manufacturer, IDM),營業範圍包含IC設計、晶圓製程研發、晶圓生產、IC行銷。這些IDM如有多餘產能,也為沒有晶圓廠的設計公司(例如我在通用器材公司碰到的Chips and Technologies及Atmel)代工。

台灣要成立一家新的IC公司,要從工研院IC案出發,我檢驗工研院IC案的能力:

  • IC設計——能力低。
  • 晶圓製程研發——當時(1985年)世界最先進的「節點」技術是1微米;工研院還在2微米,落後二代半(1.5微米是一代,1.25微米是半代),大約3年左右。
  • 晶圓生產——工研院「示範線」的良率優異。這是工研院很重要,也是唯一強點。
  • 行銷——沒有在世界市場行銷能力。

經過這樣的分析,新公司應該具有的商業模式已呼之欲出——只替客戶做晶圓生產,而且目前只能做「成熟節點」技術的生產。當然,新公司必須繼續晶圓製程研發,否則製程技術會越來越落後;而且希望有朝一日,我們也能做尖端技術生產服務。

但是這樣以自己所長,決定自己「商業模式」,卻留下一個大問題:到底「專業晶圓代工」會有多少生意?

對這問題,當時我沒有確切答案,但有若干線索;這些線索,也使我在構想未來新公司的經營策略上,加了幾條要點。

我們的長處是成熟技術的IC生產,我們提供給客戶的價值是可靠的交貨——遵照原來議定的價格、交貨日期,以及品質。

我們必須讓客戶相信,我們比競爭者(那時的競爭者是IDM)可靠。畢竟競爭者只是以代工為副業,而代工是我們的專業。所以,「對客戶不輕易承諾,一旦做出承諾,必定不計代價,全力以赴」成了我們的座右銘。

我們的客戶將會是剛萌芽的IC設計公司;或自有晶圓廠但不願維持成熟技術生產線的IDM公司;長期來說,也可能是大規模、有IC設計能力的電腦公司*。總之,作為他們的晶圓代工者,我們與客戶站在同一陣線上。所以,「不與客戶競爭」,以及「客戶是我們的夥伴」也成為新公司的座右銘。

*編按:這類客戶二十幾年後才出現,如蘋果。蘋果不僅是1985年時代的電腦公司,更是智慧手機公司。年輕的讀者必須記得:智慧手機是一具強大的電腦。

新公司的市場絕大部分會在美國;次之,歐洲及日本;台灣市場相對的相當小。新公司初期倚賴台灣市場,但必須急急開闢美國市場。我熟悉美國市場,但我的本職是工研院院長,而且當時是忙於改革的工研院院長。所以,新公司的總經理應該是一個有能力為新公司開闢美國市場之人——看起來應該有美國半導體公司CEO經驗。

*本文摘選自遠見天下文化《張忠謀自傳:下冊 一九六四—— 二〇一八

書籍簡介

《張忠謀自傳:下冊 一九六四 ── 二〇一八》

作者:張忠謀
出版社:天下文化
出版日期:2024/11/29

作者簡介

張忠謀

1931年生於浙江鄞縣。1949年前往美國,就讀哈佛大學一年級,隔年轉入麻省理工學院機械系,1952、53年分別取得麻省理工學院機械工程學士及碩士。

1955年進入希凡尼亞公司,自學半導體,開啟了對半導體的熱忱,與半導體結下一生之緣。1958年任職美國德州儀器公司,展開在德儀25年的工作生涯。進入德儀後,深受公司賞識,1961年獲德儀以「全薪、全費」送進史丹佛大學電機系攻讀電機博士,1964年取得博士學位。回任德儀後,屢建戰功,一路晉升至積體電路部總經理、全球半導體事業集團總經理及集團副總裁。但是德儀在1970年代迷途,把公司重心放在消費者電子產品上。1983年辭職德儀。

1984年任職美國通用器材公司總經理。1985年受邀來台擔任工業技術研究院院長,隨後創立台積電,1987年台積電正式營運,並擔任董事長,以「誠信正直、承諾、創新、客戶信任」作為台積電的企業核心價值、「技術領先、製造優越、客戶信任」作為3大競爭優勢,帶領公司堅定且穩步地前進,2018年,7奈米技術獨家領先世界,全球有一半以上的專業晶片製造皆出自台積電,同年卸下台積電董事長,正式退休。

在他三十多年擘畫細耕下,台積電從一開始沒人看好的公司,成為全球沒人能夠忽視的公司,他開創的專業晶圓代工商業模式,不僅加速了世界科技的進程,也改變了世上幾十億人的生活方式。

現與妻子張淑芬居住在台北,過著充實而寫意的退休生活。

責任編輯:陳瑋鴻
核稿編輯:倪旻勤

晶片 台積電 張忠謀自傳
精選書摘
精選書摘
出版社
展開箭頭

蒐羅與財經、職場、生活相關書籍內容介紹及書摘,協助讀者快速閱讀書籍精彩內容。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