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
川普有望回歸、貿易戰再起?台商赴美設廠分散風險,關鍵在「先讓員工愛上你」
中美與兩岸關緊張,台灣製造業紛紛被客戶要求「去中化」、分散佈局。而在2024年美國大選年,強調「讓美國再次偉大」的川普聲勢浩大,更讓赴美國投資、設廠,成了分散佈局的重要選項。最近,商周CEO學院的「CEO50」課堂上,特別探討若川普勝選、貿易戰可能再起之下,台商響應美國製造,到底是不是個好主意?
還記得2016年美國總統大選,當時勝選的川普政府,引發一系列美中貿易變局,帶動從紡織到汽車、從電子業到石化,有不少台商勇於「新東向」。如今,川普正回鍋角逐下任總統寶座,貿易戰議題再度浮上檯面。當年那批台商的經驗,也成了許多企業考慮赴美投資時的重要參考。
車用LED模組大廠聯嘉,2017年領先同業到美國密西根州設廠,卻在今年初毅然決定將美國廠轉型檢測服務中心。最近在商周CEO學院的「CEO50」課堂上,聯嘉總經理黃昉鈺首度吐露一路走來的心路歷程。
其實,聯嘉早在2003年就在美國設立行銷據點,後續還在加州設立倉庫。會想要到美國設廠,除了客戶要求,也因為公司有8成營收來自北美市場,包括Tesla、通用汽車、福特、克萊斯勒等美國大車廠,都是客戶。北美每銷售出9輛新車,就有1輛採用聯嘉產品,銷量前5名的皮卡(客貨兩用小貨車),更有3款由聯嘉供貨LED模組。
降庫存、就近服務客戶,赴美設廠躋身國際級企業
黃昉鈺分析,赴美設廠可降低庫存成本,因為從在台灣備料、到產品送達客戶端,歷時3個半月,運費與存貨占費用不小的比重。同時,能就近瞭解客戶需求,台、美24小時不間斷服務。
一設廠,立即而明顯的好處是,「客人開始跟我們談全球佈局。」她說,設廠前聯嘉在客戶眼中,充其量不過是一家台灣小公司;但有了美國據點,在客戶心目中馬上就提升為全球合作夥伴,還因此拿到許多新客戶、談下新的高附加價值訂單。例如,北美最大汽車零組件供應商麥格納(Magna),開始找聯嘉談3年、5年,甚至10年、20年的合作案。
但最大的困難,則是來自跨文化管理。創業前曾在美國工作10多年的黃昉鈺認為,到歐美國家設點,必然會碰到5大問題:人(團隊)、機(機器)、料(物料與物流)、法(法律)、環(環境與文化)。其中,人跟文化,是亞洲老闆最難解的議題,想解決,關鍵就在美國廠廠長與人資,最好同時具備亞洲工作經驗與美國文化背景。
「找到對的廠長,做好授權、授責,省事很多,」黃昉鈺說,理解亞洲工作文化的廠長,能讓兩種文化的員工都服氣。聯嘉也曾找過沒亞洲經驗的美國人廠長,到職後卻與台灣員工衝突不斷。例如,該廠長過去主要在世界大廠服務,當發現按照原定生產速度無法及時發貨,做法是直接通知客戶延後出貨。這種領導風格,讓習慣彈性調整、想加快動作使命必達的台灣員工,感到難以服氣。
找人寧缺勿濫,用使命願景打動美國員工
聯嘉美國廠的人資主管是密西根在地人,曾在韓國三星與日本松下工作過,也對融合東西文化員工,帶來很大貢獻,而且因為熟悉美國勞工法規,幫聯嘉少走很多冤枉路。「人資如果沒找到對的人,寧缺勿濫。因為好的人資會提醒你:不可以問求職者健康、年紀、婚姻,否則會被告。」黃昉鈺強調。
而且,一旦找到適合的人才,老闆一定要花時間與他們溝通企業營運願景、打動他們,「美國人懂得與美國人溝通,才能說服美國員工愛公司。」她分析,雖說美國工作文化是不加班、時間到就打卡走人,但聯嘉員工卻會在風災後主動回工廠了解影響狀況,只要有心,亞洲老闆依然能跟美國員工打成一片。
而黃昉鈺細心打造出美國廠員工的認同感,在為美國廠轉型時,發揮了功用。
會轉型,是因為汽車產業大環境丕變。其實,一開始客戶願意加價採購聯嘉「Made in USA」的產品。但近兩三年中國大陸車廠快速崛起,比亞迪低價車款只需1萬美元出頭,特斯拉最便宜則要價3萬5千美元,讓歐美車廠出貨放緩、撙節成本的壓力大增。
這導致原訂由美國廠供應的新車款零件,延緩上市時程,「Made in USA」也無法再享受高溢價,北美車廠更紛紛將自家美國廠產能移往墨西哥,好跟中國車廠拉近價格距離。在美國廠年虧1億元台幣的壓力下,聯嘉也決定改赴墨西哥設廠,將美國密西根廠轉型做檢測服務,並進行裁員、只留下約1/6員工。
亞洲公司在美裁員,一不小心很可能引火上身,「我的幹部們都建議我要比照美國做法,宣布裁員當天就生效,最為保險。」黃昉鈺回憶。
從美國再攻墨西哥,持續強化供應鏈佈局
但黃昉鈺對美國廠員工的向心力有信心,希望為公司與員工找到雙贏的解方。
她選擇召開公司縮編員工說明會,讓員工充分理解公司虧損近況、必須立即止血縮編的對策,以及未來逐步獲利成長計畫,仍有機會再請員工回廠工作。為了不影響員工家庭生計,將多給員工兩個月找工作,讓找到工作的人可馬上離開,還沒找到的人,就在產線結束前,留下來協助多生產一些產品,同時還幫員工家人多保一個月健康保險,保障員工家人維護健康所需。
這樣罕見「找自己麻煩」的裁員方案一公佈,非但沒有罷工、暴力行為或勞工訴訟,反倒有好幾個員工跑來說,「Thank you, Fanny.(黃昉鈺英文名)還有人過來抱抱我,」黃昉鈺更驚喜的是,在那兩個月內,員工數雖然逐漸下降,但生產量達標率竟然超過100%,為工廠轉移期間準備了充足的產品存量。
如今美國廠雖暫時縮編,但黃昉鈺認為,赴美投資是聯嘉拿下新客戶、搶佔客戶心占率的重要一役,如果重來,依然會赴美投資。
她建議,台商赴美這時要先想的透過循序漸進降低風險:第一步,先到客人附近設業務、行銷據點,跟客人混熟了,第二步,再決定要不要設庫房、物流,做FOB(離岸價,free on board),穩定了,第三步才考慮設廠生產,這時最好能與客人談定合約,保證每年有多少訂單。
她強調,隨著淨零減碳意識抬頭,碳權、碳稅將開始影響供應鏈,到接近客戶的地方設廠,將是不可避免的趨勢。聯嘉將持續強化北美汽車供應鏈,打造出串連東西方的全球化公司。
而聯嘉赴美設廠的經驗,也證明了,循序漸進、降低風險、搶佔客戶與員工的心佔率,是所有企業海外設廠想成功的不二法門。
把別人踩過的坑,變成自己的護城河!台灣唯一,只探討失敗個案的CEO課程>>立即了解
《商業周刊》累積30多年採訪經驗,薈萃10,000實戰個案,打造全台獨創的〈商周CEO學院〉——集結兩岸隱形冠軍、商周報導人物在此交流,客座教授群傳授經驗與心法,結合理論與實戰,培養更多企業領導人,做個打勝仗的CEO。想了解更多學程?歡迎來到商周CEO學院粉專了解更多:https://www.facebook.com/bwlearning
商周CEO學院官網:https://bwlearning.businessweekly.com.tw/ceo-colle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