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menu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現正閱讀
Uber吃foodpanda》如果公平會不給過,Uber可能還更賺!為什麼?
畫重點
段落筆記
新增筆記
「請稍等」英文別直接中翻英說please wait a minute!一次掌握,常用的電話對談英文
0
/500
不公開分類 公開分類
儲存
訂購【商周集團出版品】出貨時間說明
至頂箭頭

財經 | 產業動態

Uber吃foodpanda》如果公平會不給過,Uber可能還更賺!為什麼?

Uber吃foodpanda》如果公平會不給過,Uber可能還更賺!為什麼?
不論公平會過與不過,Uber Eats都可達到消滅對手、接收市占的實質意義。最終若破局,還可能省下大筆購併費、資遣費以及整合的心力。 (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撰文者:何佩珊
商周頭條 2024/05/21
摘要
  1. foodpanda母公司快遞英雄(Delivery Hero)曾承諾「短期不會賣」,卻在兩個多月後宣布賣給Uber Eats,不只重擊內部信心,也讓foodpanda外送員、廣告主對於未來平台的訂單量和流量產生懷疑,恐扼殺其他可能的商業合作機會。
  2. 從一路的交易發展歷程來看,台灣foodpanda團隊在這樁購併案上顯然沒有話語權。
  3. 一旦購併完成,foodpanda這個品牌將不會存續,人才之於Uber Eats非必要條件,foodpanda團隊也開始擔心未來沒有自己的位置。

Uber Eats購併foodpanda的消息一出,許多人的第一反應是:「這過得了公平會嗎?」然而,不論公平會最終結論為何,其實早在公告出來的那一刻,已經注定Uber Eats將是台灣外送市場的贏家。甚至,日後若購併案破局,對他們的利益反而還可能更大。

關鍵,就在於「人」。

foodpanda台灣前董事總經理,現任亞太區執行長方俊強,先前接受商周專訪時,曾分享過一段故事:幾年前,他們為了做精準行銷,向總部提出提供「消費者分群」功能的請求,但等到這個工具真正被開發出來,已是他們提出需求的兩年半後。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段時間我不能乾等,乾等就死定!」他表示,當時團隊只能用人工去做手動分群,還自嘲:「這是我們常常在做的東西啦。」

這故事說明了,在其母公司快遞英雄(Delivery Hero)的技術支援一直不足的情況下,foodpanda這個台灣第一大外送平台的位置,實質上有很大成分是靠台灣在地團隊拚出來的。

這群人手上沒有最好的工具,但懂得靈活應變、衝得很快,並且願意把自己的手弄髒。這是為什麼有人形容,兩大平台的外送大戰,就像是穿草鞋的foodpanda,對上穿皮鞋的Uber Eats。

而且從過去採訪foodpanda台灣團隊的對話經驗也可以感受到,這群人對自己手上的工作充滿熱情,對於市場第一的位置,也有強烈渴望。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樁買賣,台灣foodpanda始終沒有話語權

然而,快遞英雄自全球疫情趨緩,資本市場更重視獲利表現後,開始一次又一次裁員,不斷削弱該團隊的士氣。而且,不過兩個多月前,德國總部才向台灣經營高層做出「短期不會賣」的承諾,如今卻宣布出售,也嚴重損及在地團隊對總部的信心。

還有一個更現實的問題是,當這個購併的消息被落實了,也讓foodpanda台灣團隊在推動業務發展上,將變得比過去加倍困難。

試想,在一年後經營權就可能移轉的情況下,消費者、商家等合作夥伴,勢必會產生疑慮。像是站在商家角度:如果預期一年後就會換人經營了,可能會想,那是不是直接跟Uber Eats合作就好,還可以省去平台系統串接、金流、管理、商業條件洽談,和後續的合約移轉等各種麻煩。

又或者,從消費者立場則可能會擔心,如果foodpanda都要被購併了,平台還能維持服務水準嗎?是不是就不會再更新進步了?如果是這樣,還要花錢當訂閱會員嗎?聯名卡是不是也不用申請了?

而上述這兩方關係人的可能反應,又會讓外送員、廣告主對於未來平台的訂單量和流量產生懷疑,並也可能扼殺其他新商業合作機會。

特別是,從這一路的交易發展歷程來看,台灣團隊顯然沒有話語權。那麼,在面對上述各方質疑與擔心時,又該如何讓對方信服?

若交易完成,台灣foodpanda也將走入歷史

還有更重要的一點是,今天出手的買家若是全聯、酷澎等業者,要的不會只是接收foodpanda既有的商家、用戶,也會需要人才。但人才之於Uber Eats卻非必要條件。

特別是公開聲明中寫道:「在本交易完成後的一段時間內,foodpanda台灣的在地消費者、商家和外送合作夥伴將移轉至Uber Eats平台。」意思是,foodpanda這個品牌將不會存續。

既然所有業務都要整合進同一個平台,在雙邊平台業務性質重複度極高的情況下,foodpanda團隊勢必會擔心,購併之後,恐怕沒有自己的位置。

Uber Eats購併「一石二鳥」,結局怎樣都賺

畢竟,自霍斯勞沙希(Dara Khosrowshahi)出任Uber執行長以來,就十分講求投資效益和經營效率;從過去Uber Eats在台灣的營運,也可以看出獲利優先的經營策略。因此,如果可以只用一組人來經營兩家的生意量,絕對會是他們更樂意看到的結果。

當人心開始浮動、士氣變得萎靡,也意味著台灣foodpanda最強大的能力不再。如此,不論公平會過與不過,Uber Eats都可以達到消滅對手、接收市占的實質意義。甚至,最終若破局,還可能省下大筆購併費、資遣費,和花在整合上的時間與力氣。

而且藉由這次出手,他們也已經避免了foodpanda花落別人家,冒出新對手的可能。即便一年後交易破局,有新的買主出現,屆時買到的,恐怕也已經不是我們今時今日看到的這個外送霸主了。

責任編輯:林思妍
核稿編輯:吳中傑

uber eats 購併 foodpanda 外送
商周頭條
商周頭條
商業周刊編輯部
展開箭頭

除了每個星期四,熱騰騰準時上架的《商業周刊》以外,「商周頭條」將提供你來自商周記者第一線的採訪觀察、更即時的時事話題分析,與更深度的觀點分享。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