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 | 產業動態
輝達成功,來自黃仁勳的豪賭!將帶領輝達面臨哪些挑戰?
1.更新頻率比摩爾定律快上3倍的「黃氏定律」,讓半導體行業正從曾經的摩爾時代,邁入屬於黃仁勳的新時代。
2.黃仁勳在過去近30年中,帶領輝達從一家以設計、銷售GPU(圖形處理器)的半導體公司,成長為加速AI運算能力、軟硬體一體化的半導體巨頭。
3.美銀證券半導體分析師阿里亞認為,對輝達來說,最大的問題是如何保持領先地位,他們的客戶也可能成為他們的競爭對手。
黃仁勳1963年出生於台南市,1972年、9歲時和家人移民美國。
摩爾定律(Moore's law)的創造者戈登・摩爾(Goldon Moore)日前告別人世。
3月24日,英特爾公司(Intel)和戈登與貝蒂.摩爾基金會(Gordon and Betty Moore Foundation)對外宣佈,英特爾聯合創辦人戈登・摩爾在夏威夷家中平靜去世,享年94歲。
摩爾在1965年提出「當價格不變時,積體電路上可容納的電晶體數目,約每隔18-24個月便會增加一倍,性能也將提升一倍」的摩爾定律,半導體產業在這個指引下,開啟了長達半個多世紀的創新進程,帶動英特爾、AMD、輝達等一大批半導體相關公司崛起。
隨著半導體製程技術逐漸逼近極限,圍繞摩爾定律是否已死的討論,日益增加。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當屬輝達創始人黃仁勳。「摩爾定律已經結束了」,在黃仁勳看來,隨著加速運算技術和人工智慧時代的到來,摩爾定律的基本發展動能,已經走到盡頭;以差不多的成本實現2倍業績,預期對於半導體業來說,會成為過去式。
但重返英特爾CEO職位的基辛格(Pat Gelsinger)顯然並不認同黃仁勳的觀點。在悼念摩爾的文章中,基辛格再次重申:「英特爾仍然受到摩爾定律的啟發,並打算追求它,直到元素週期表用盡。」
不過,不爭的事實是,更新頻率比摩爾定律快上3倍的「黃氏定律」(Huang's Law),讓半導體行業正從曾經的摩爾時代,邁入屬於黃仁勳的新時代。
輝達成全球AI推手
隨著ChatGPT爆紅,輝達AI晶片變得供不應求。電子時報近期報導指出,微軟等客戶對輝達A100/H100晶片需求強勁,後者訂單已經排期至2024年,目前正向代工廠台積電緊急追加訂單。
為了替Bing和新款Office365留下足夠資源,微軟內部已陷入AI服務器短缺狀態,開始對輝達GPU採配額供給制。
美銀證券半導體分析師維韋克.阿里亞(Vivek Arya)對此點評:「使用輝達的產品並提高運算能力非常容易。目前,運算能力基本上就等同於矽谷的強勢貨幣。」
面對外界龐大的AI晶片需求,黃仁勳將輝達自比為全球AI發動機,並說「正在努力為所有客戶提供服務」。
為了進一步解決越來越多創業公司在大模型方面的運算能力需求,黃仁勳將輝達比喻為台積電,希望透過最近發布的「NVIDIA AI Foundations」(輝達企業級生成式AI雲端服務),幫助需要構建、改進和操作大型語言模型和生成式AI的客戶,構建自訂模型。
這些客戶甚至不用自己配置超級電腦服務,直接藉著輝達超級電腦租借服務「DGX Cloud」,透過網路瀏覽器,就能即時使用AI超級電腦的運算能力。
黃仁勳進一步加強把輝達塑造為人工智慧時代基礎建設的雄心,過去近30年,他帶領輝達從一家以設計、銷售GPU(圖形處理器)的半導體公司,逐漸成長為加速AI運算能力、軟硬體整合一體化的晶片商巨頭。
輝達的成功引來競爭對手
掌控高端GPU近9成市占率後,黃仁勳和他領導的輝達,也開始受到來自外界的抵抗。
最新的代表人物是英特爾前首席架構師拉加・柯杜力(Raja Koduri),他計劃創辦一家新的生成式AI軟體公司,柯杜力希望透過軟體和工具,打破輝達GPU的主導地位。
目前,市面上相似的生成式AI軟體,大多只能在輝達的GPU上使用。黃仁勳在GTC 2023(開發者大會)上也對外明確說明,目前唯一能處理ChatGPT的GPU就是輝達的HGX A100。
華爾街開始流傳著一種觀點,輝達有點像光刻機巨頭ASML:部分壟斷,在高端市場沒有競爭對手。柯杜力希望未來的生成式AI工具可以配合輝爾、蘋果、AMD等公司的處理器一起使用。
現年60歲的黃仁勳在談及退休計劃時表示,自己希望能夠再領導輝達30到40年,直到90歲左右,屆時會以機器人的形式繼續工作。只是,在實現這個遙遠的目標之前,黃仁勳需要確保的一點是:外界對輝達的恨意,不會超過喜愛。
2012年是輝達重要轉折:AI發展標誌性的一年
2012年由史丹佛大學李飛飛教授主辦的ImageNet競賽中,Alex koshevsky、Elias suskaver和Jeff Hinton 3人小組,藉助2塊輝達GTX580 GPU訓練出來的AlexNet電腦視覺模型,以壓倒性的優勢擊敗Google、微軟等科技巨頭,拿下挑戰賽冠軍,從此開啟了深度學習大爆發的時代。
這次全球性賽事,GPU在平行計算上的優勢輾壓CPU,引發外界重視。黃仁勳更將2012年視為輝達的重要轉折點,說這一年是「人工智慧發展標誌性的一年」,並表示:「利用GPU的大規模處理能力來學習人工智慧演算法,是一種全新的運算模式。」
在之前的雲端運算環境下,運算主力是英特爾的CPU;轉到AI運算場景,主力替換成了GPU和其他專用加速器,後者的平行計算能力與深度學習演算法的邏輯一拍即合。
黃仁勳在2016年的投資人會議上強調,深度學習是輝達十分重要的成長動力,也是公司一直持續大力投資的領域,「過去5年來,我們一直默默投資深度學習,因為我們相信深度學習未來對整個軟體產業、整個電腦產業都有著深遠的影響,我們把一切都賭在了深度學習上。」
事實證明,黃仁勳賭對了。輝達在深度學習發展最快的2個相關領域均取得了成功:數據中心取代游戲,成為公司新的營收支柱。2023財年,輝達數據中心總收入與去年同期相比成長了41%,達到創紀錄的150.1億美元;遊戲業務總營收與去年同期相比下降27%,降至90.7億美元。
加密貨幣、電動車、AI⋯科技趨勢輝達都跟上
自動駕駛領域,憑藉把顯卡「算力」發揮到極致的大法,黃仁勳用一套「CPU+GPU」模式,以符合汽車產業的開發需求。現在,是否搭配輝達晶片,已經成為衡量自動駕駛能力好壞的重要因素之一。
「加速運算並非易事。2012年,電腦視覺模型AlexNet動用了輝達GeForce GTX 580,每秒可處理262 PetaFLOPS。該模型引發AI技術的爆炸,黃仁勳說道,「10年之後,Transformer出現了,GPT-3動用了323 ZettaFLOPS算力,是AlexNet的100萬倍,創造了ChatGPT這個震驚全世界的AI。」
ChatGPT得以誕生,同樣離不開黃仁勳的算力支持,「輝達的AI超級電腦機DGX是語言大模型背後的引擎,我曾親手把全球第一款款DGX交給OpenAI,自此之後,全球百強企業中有一半安裝了這款運算產品。」
從游戲顯卡起家的輝達,在黃仁勳帶領下,成為近年來罕見「穿越周期」的晶片廠商:先是搭上AI的東風,然後又搭上比特幣為代表的加密貨幣熱潮,電動車的崛起,和ChatGPT的意外爆發,這些趨勢一同推動輝達市值一路高漲,先後超越英特爾、台積電,成為全球半導體領域市值第一的企業,黃仁勳的身家也隨之水漲船高。
截至3月24日,輝達股價今年上漲超過70%,市值飆漲至6700億美元,已經是曾經的半導體霸主英特爾的5倍多,黃仁勳身價也逼近250億美元大關。
黃仁勳的「黃氏定律」
當黃仁勳將2012年視為輝達重要轉折點的時候,英特爾則在一邊忙著跟高通爭奪通訊晶片市場,一邊抽空與AMD打官司。日漸壯大的輝達,並未能引起英特爾的特別關注。
畢竟,直到2017年前後,英特爾市值還超過輝達、AMD和台積電三者總和。在費城半導體指數中,數十年來,英特爾穩居市值第一,其領先地位看似牢不可破。
1993年,30歲的黃仁勳創立輝達時,市場上林立眾多強大競爭對手,如英特爾、IBM、惠普、思科等,行業主要遵循的都是摩爾定律,黃仁勳想到的破局點之一是,「解決那些摩爾定律無法解決的,或者說在摩爾定律時代是不可能被解決的問題。」這便是藉助GPU所帶來的加速運算。
從此,黃仁勳開始瞄準圖形處理器領域創業。
「What Andy gives, Bill takes aways.」Andy指英特爾CEO安迪.葛洛夫(Andrew Grove),Bill指的是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茲(Bill Gates)。這句諺語大意是說,硬體性能提升帶來的空間,很快就會被軟體的發展消耗殆盡。
相較於硬體,如晶片的進步,軟體則要容易得多。因此,在黃仁勳看來,GPU的發展速度應該比一般的晶片更快。
1999年,黃仁勳提出了與摩爾定律並稱的顯卡晶片領域「黃氏定律」,即顯示晶片每6個月性能就能提升一倍,相較於摩爾定律每18個月性能提升一倍,快了3倍。
正是基於更高頻率的更新速度,黃仁勳用更強性能的GPU,滿足游戲玩家的操作體驗,為AI晶片時代的來臨,提早打好了基礎。
輝達豪賭式的投資
當被問及輝達在生成式AI崛起過程中,能獲得豐厚回報是運氣還是先見之明時,黃仁勳表示:「我們只是堅信,總有一天會有新的事情發生,剩下的,就是需要一些偶然的發現。」
這種賭徒式的冒險心態,支撐輝達一路走到今天。「每家公司都會犯錯,我也犯了很多錯誤。有些錯誤甚至將公司置於危險之中,特別是在一開始,因為我們規模很小,而需要面對的卻都是龐然大物,我們只能努力開發全新的技術。」黃仁勳說道。
2006年,黃仁勳再次豪賭未來,發布了CUDA軟體工具包,使用者可透過輝達的GPU進行圖像處理之外的運算。此後十年內,黃仁勳都在接受來自華爾街的責問,如「你們為什麼要進行這項投資?」、「沒有人在使用它。它的估值為零。」
「直到2016年左右,也就是CUDA問世10年後,人們才突然意識到這是一種截然不同的電腦程式編寫方式。它有變革性的加速功能,然後在AI領域取得突破性成果。」輝達應用深度學習研究副總裁布萊恩 · 卡坦扎羅(Bryan Catanzaro)表示。
到2020年7月,輝達市值逼近2500億美元,首度超越英特爾的2480億美元,成為美國本土市值最高的半導體商。
輝達的未來挑戰
取代英特爾成為晶片領域老大後,留給黃仁勳的不只是榮耀,還有迎面而來的敵意。英特爾前首席架構師柯杜力只是其中之一。
這樣的敵意,黃仁勳在2年多前就曾親身體驗過。2020年9月,黃仁勳開出400億美元的天價,擬從軟銀手中收購ARM,交易一宣布,便遭到華為、高通、微軟、Google等公司反對,認為將會對半導體行業產生不利影響。
面對外界諸多質疑,黃仁勳曾辯解稱,ARM做CPU、輝達做GPU和DPU,從本質上來看,兩者是相輔相成;並將兩者的關係比作西紅柿醬和芥末,認為雙方結合會帶來創新。
但隨著ARM架構對自製晶片企業越來越重要,輝達想要順利完成收購的阻力有增無減。2022年2月8日,輝達和軟銀集團雙雙宣佈,輝達終止對ARM的收購交易。至此,這場為時一年多、最大規模的晶片行業收購案,以失敗告終。
更大的風險在於,黃仁勳極力看好自動駕駛領域,正面臨流失更多大客戶的危機。
電動車時代,從晶片、演算法到操作系統,一體化研發已經成為越來越多廠商攻克的方向。特斯拉在棄用英特爾Mobileye、轉和輝達合作3年之後,就在2019年自行開發了FSD晶片,在「CPU+GPU」的基礎架構上,再增加專用的AISC(專用集成電路),以解決潛在的算力瓶頸。
這樣的風險不只存在於汽車業務,在黃仁勳賴以為重的資料中心,美銀證券半導體分析師阿里亞認為:「對輝達來說,最大的問題是如何保持領先地位?他們的客戶也可能成為他們的競爭對手。微軟可以嘗試在內部設計這些東西,而亞馬遜和Google已經在內部設計晶片了。」
隨著特斯拉、Google、微軟及亞馬遜等科技巨頭,越來越常設計自己的專用晶片,也加劇了競爭,也許會像GPU打敗CPU一樣,改寫黃仁勳在AI晶片領域的絕對主導地位。
百度創始人李彥巨集(Robin)就預測,將來制約整個大語言模型發展的,很可能不是算力。「我們現在看到算力很緊繃,將來你可能發現演算法突然變了、不是這個演算法了,(制約發展的)可能就是另外一套東西。」
在不斷高呼「人工智慧的iPhone時刻已經開始」之餘,黃仁勳或許也要被迫接受變革帶來的種種不確定性。
*本文獲微信公眾號「字母榜(ID:wujicaijing)」授權轉載,原文:黃仁勳就是AIGC時代的摩爾
責任編輯:倪旻勤
核稿編輯:陳瑋鴻
這是一個開放給所有商周讀者發聲的管道,如果你有意見想法不吐不快,歡迎大聲說出來!(來稿請寄至red_chen@bwnet.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