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 | 產業動態
食品業淨零策略大全》解析31家企業永續報告,報告如何寫?怎麼提方案?

1.永續智庫CSRone分析2020年31份食品業提出的企業永續報告,發現「氣候變遷風險」首度成為食品業最關注的風險議題之一。
2.90.32%企業於永續報告中揭露其執行節能減碳的方案,83.87%的企業提出水資源管理政策。
2014年劣質豬油事件影響全台,可以說是台灣食品業重要的轉折點,全民期待食品業應具備社會責任、善盡食安把關之責,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金管會(簡稱「金管會」)遂在2014年底宣佈,2015年開始強制特定上市上櫃公司編製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書,主要規範包含食品工業、金融業、化學工業,以及實收資本額達到新台幣100億元以上的公司。
食品業在此規範下,直至2020年,歷年出版的永續報告仍以上市櫃企業為主體,2020年共有31家企業出版,CSRone永續智庫分析發現,「氣候變遷風險」首度入榜成為31家食品業者最關注的風險議題之一,有67.74%的食品企業揭露「氣候變遷管理政策」,其中20家更擴及鑑別氣候變遷風險。
31家食品企業報告:衝刺淨零,5大重點發現
CSRone永續智庫表示,從數據顯示國內食品業者開始重視氣候變遷所帶來的影響,但整體而言,食品業於「氣候變遷管理程度」獲得3.8分(5分為滿分),略低於其所歸屬的台灣整體傳統產業的4.3分。顯示在氣候變遷資訊揭露與管理,食品產業仍有進步的空間。
CSRone永續智庫分析研究數據後指出,2020年台灣64.5%的食品業者,並未在永續報告書當中回應新冠肺炎所帶來的環境與營業之巨大衝擊,並且只有2家揭露其「營運持續管理計畫」 (business continuity plan)。
CSRone永續智庫與國立政治大學信義書院2021年7月出版的《2021臺灣食品產業企業永續報告現況與趨勢》,研究共動員25位研究員,歷時為8個月,檢視國內31本食品業企業永續報告,以877項指標分析,發現5大重點。
關鍵發現一:31家食品業出版永續報告書,4家參考TCFD、1家參考SASB
依據金管會現行規定,股本超過50億元以上且與民生密切相關的食品、金融、化工等產業的上市櫃公司,每年必須出版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書。對企業而言,出版永續報告不僅能符合法律規範、盤點內部資源與運作、分析ESG(環境、社會、公司治理)營運風險、提升企業品牌形象聲譽、創造差異化價值,更有延攬優秀人才與營運資訊透明化等多重效益。
根據CSRone永續智庫的統計,近3年國內大約有600家企業、組織出版永續報告書。2020年共有601家企業、組織出版永續報告書,其中包含31家食品業者,以上市企業(70.97%)為最大宗,其次為上櫃企業(19.35%),另有2家公開發行公司、1家非公開發行公司自願性出版。
在31家食品產業中,已有4家採用TCFD《氣候相關財務揭露建議》指引進行氣候變遷相關風險揭露,有1家已經參考SASB準則揭露資訊。以及「氣候變遷風險」首度入榜,成為我國食品產業的關注風險焦點之一。同時,有67.74%的食品企業揭露「氣候變遷管理政策」,其中20家擴及鑑別氣候變遷風險,而31家食品產業「氣候變遷管理程度」平均為3.8分(滿分為5分)。


關鍵發現二: 8成以上企業提出減碳及水資源管理方案
隨著國際減碳呼聲與政策力道加大,企業除了針對自身加強減碳目標設定之外,更需要帶動供應鏈一同朝向低碳模式轉型。在食品製造與供應鏈上下游的運輸配送過程中,亦產生各種能源耗用:例如廠房機台鍋爐運轉時所需的電力、倉儲物流配送所產生的運輸耗能等。
經該份研究調查,2020年台灣食品產業有90.32%的企業,於永續報告中揭露其執行節能減碳的方案,並提出具體措施與績效。透過落實節能減碳,在減少能源耗用衍生成本的同時,也回應機構投資人、供應商的減碳要求。
另一方面,經濟部水利署率預計於2021年底提出開徵耗水費方案,擬於2022年起開徵耗水費,以用水大戶作為優先徵收對象,其中即包含部分食品產業。研究團隊觀察,2020年食品產業有83.87%的企業提出水資源管理政策,在廠區或辦公室採取節水、水資源回收等措施。因應台灣水量匱乏,以及法規政策變動的雙重風險。


關鍵發現三:6成食品業疫情因應計畫不足,僅2家提出營運持續管理計畫
至今仍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使不少組織和個人受到各個層面的重大衝擊,同時,也更加突顯企業可持續營運管理的重要性。經研究發現,2020年台灣食品產業出版的永續報告書,有高達64.5%的企業,未針對疫情積極說明組織所受到的影響和應對方式。
研究團隊進一步發現,2020年台灣食品產業僅有2家於永續報告中揭露「營運持續管理計畫」(Business Continuity Plan),整體比例偏低。企業未來能否擁有足夠營運韌性,以度過更多潛在風險發生,仍有待觀察。

關鍵發現四:96.77%食品產業設有廢棄物管理,但落實與改善方式待加強
2019年國內知名食品業者,爆發下游廠商違法傾倒肉品加工廢棄污泥事件,引起社會輿論高聲關注、同聲指責。在環保意識高漲的今日,企業「廢棄物管理」議題,不僅是企業自身的廢棄物管理,甚至是供應商的廢棄物管理作為,都將直接影響企業品牌價值。
根據研究數據,2020年台灣31家食品產業歷年來揭露「廢棄物管理政策」的比例是96.77%,維持近年來的高比例之優秀表現。不過,當研究團隊進一步探究,食品產業針對廢棄物的「管理方式與成果」時,卻發現多數僅揭露年度成果,少見企業「目標設定」的宏願,更無針對「未達成目標時改善方式」之說明。

關鍵發現五:食品產業綠色行動揭露著重包裝、生產、採購
今日全球企業皆積極思考如何優化綠色產品或服務的製作與過程,以降低排碳量。在食品產業的產品生命週期中,各個階段都可能產生環境衝擊,因此,研究團隊表示,企業需透過重新設計、減少過程中的能資源使用、回收再利用等多元方式,減少產品生產對資源的浪費及環境的破壞,創造綠色循環。
根據研究調查發現,在綠色經濟價值鏈的8個階段(設計、採購、生產、包裝、運輸、行銷、產品與服務、回收),31家食品產業中超過半數的企業,是著重在「產品包裝」(58.06%)、「製造生產」(51.61%)、「原料採購」(51.61%)等三階段,說明其綠色行動。
永續報告落點分析中,食品產業的「可信度」相對突出
最後,研究團隊根據13年的永續輔導經驗,擬出6大架構(可信度、SDG力、永續治理、環境友善、社會共融、溝通力)共73項評估指標,描繪出食品業的整體落點分析。數據發現,相對於台灣整體產業的永續揭露作為,食品產業在「可信度」的表現相對突出,而在「永續治理」與「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的投入,則仍有改善空間。

※本文轉載自《食力foodNEXT》,原文:台灣31家食品企業永續報告全解析!為對抗氣候變遷,9成提出減碳方案
責任編輯:鍾守沂
這是一個開放給所有商周讀者發聲的管道,如果你有意見想法不吐不快,歡迎大聲說出來!(來稿請寄至red_chen@bwnet.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