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

啟動成功關鍵,隨時掌握商周.com最新資訊

提供第一手新聞解析、財經趨勢、專屬活動

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現正閱讀
日產和Honda合併,催生新汽車巨頭?日本政府的盤算,業者和消費者埋單嗎
畫重點
段落筆記
新增筆記
「請稍等」英文別直接中翻英說please wait a minute!一次掌握,常用的電話對談英文
0
/500
不公開分類 公開分類
儲存
至頂箭頭

財經 | 產業動態

日產和Honda合併,催生新汽車巨頭?日本政府的盤算,業者和消費者埋單嗎

日產和Honda合併,催生新汽車巨頭?日本政府的盤算,業者和消費者埋單嗎
(來源:Dreamstime)
撰文者:張方毓 編譯
商周頭條 2020.08.17
摘要

1. 外媒報導,日本政府2019年底曾力促日產汽車(Nissan)和本田(Honda)合併,想要催生除了豐田(Toyota)以外的另一個國際汽車巨頭,重振日本汽車產業。

2. 不管是疫前還是疫後,汽車製造商彼此結盟、合併將變得越來越重要,以節省成本、發展新技術。

3. 日產和本田一口回絕合併提議,原因在於兩者截然不同的設計系統、商模和策略。

日本政府試圖促成國內主要汽車商日產汽車(Nissan)和本田(Honda)合併,想要打造「國家隊」的心情,出於對曾經一度風光的日本汽車產業、現在卻漸漸中落的擔憂。

《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獨家報導,知情人士指出,商談計畫提出的時間是2019年末,當時自駕電動車紛紛加入競爭,其中日本第三大車廠本田尚未與其他車廠結盟,尤其面臨嚴峻考驗。

合併、結盟是現代車廠的長青秘訣

商談還沒開始,日產和本田雙方都馬上無情地回絕這個想法,然後Covid-19來了,這個消息也隨之淹沒在混亂的疫情當中。然而實際上,即便是疫情來臨前,合併和結盟早已是全世界車廠保持競爭力的關鍵。

廣告

疫情爆發前,法國汽車製造商寶獅雪鐵龍集團(PSA)和英國的競爭對手飛雅特克萊斯勒(FCA)宣布合併,同時福特(Ford)和福斯(Volkswagen)則形成跨國同盟以節省成本。

而日本車廠更急需合併或結盟。《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報導,疫情前,日產的產能隨全球銷售下降而減少,2月疫情剛開始時,在日本和美國的產能就已經各自下降29%和24%;本田在日本和美國的產能也下降14%和5%。

知情人士表示,日本政府想要媒合日產-本田合併,源自安倍政府的保護主義。除此之外,日產前會長戈恩(Carlos Ghosn)2018年遭補後,和法國雷諾汽車(Renault)的結盟狀況就不斷惡化,恐怕有一天關係會破裂,都讓日本政府迫切想要促成合併。

《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指出,疫情後,車廠將進一步面對「達爾文式」的競爭,能否與對手結盟、壯大自身將變得更加重要。例如福特和福斯共同研發自駕軟體的計畫可能會擴張,諮詢公司埃森哲(Accenture)高管施密特(Axel Schmidt)表示:「我們將非常可能目睹以前的競爭對手紛紛開始合作。」

廣告

各車廠相異的工程系統、商模與策略阻礙合作

有鑑於此,為何日產和本田卻悍然拒絕政府的提議與對方合作呢?其中一個原因是,本田似乎不想牽扯進日產和雷諾之間的複雜資本結構,而日產也表示想要專心在維持與雷諾的結盟關係。

但仍有其他結構性因素從中作梗,也指出車廠之間的結盟並非易事。首先,本田具備獨特的汽車工程設計,會讓它難以與日產共享零件與平台,達不到大規模節省成本的功效。

再來,雖然兩家公司規模相當,它們的商模卻截然不同:本田的從販售機車獲得的利潤來源多於汽車,因此這次疫情比日產受傷較少。除此之外,本田還是全球最大的發動機製造商,產品包括私人飛機、割草機和船用發動機。

商模不同或許不打緊,但發展策略不同將造成關鍵性的合作阻礙:日產追求的是成為電動車技術的領頭羊,而本田則跟汽車巨頭豐田(Toyota)策略較相似,主打氫動力汽車。

這也難怪,一位日產前高管告訴《金融時報》:「只有不懂汽車產業的人,才會覺得日產和本田的合併很合情合理。」其他像是爭吵誰的技術較優良,或是企業文化無法融合、導致德國車廠戴姆勒(Daimler)與克萊斯勒合併失敗,都顯示,雖然結盟是疫情間的大趨勢,但尋求彼此的共同立基點、找到一同走下去的關鍵,才是最需要費心的議題。

(參考來源:Financial TimesThe New York TimesThe Wall Street Journal

核稿編輯:林易萱

下滑箭頭 下滑載入更多報導 下滑箭頭
TOYOTA 日本 Honda 汽車 日產
商周頭條
商周頭條
商業周刊編輯部
展開箭頭

除了每個星期四,熱騰騰準時上架的《商業周刊》以外,「商周頭條」將提供你來自商周記者第一線的採訪觀察、更即時的時事話題分析,與更深度的觀點分享。

廣告
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