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 | 產業動態
就是他 兩岸最懂新製造的人
他,辛辛那提大學特聘講座教授李傑,是兩岸談新製造的不二人選。
這位華人教授,所負責的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智慧維護系統產學合作中心,是奇異、英特爾、波音、哈雷與豐田汽車轉向新製造合作的機構,他也是白宮CPS(虛擬網路實體物理系統,類似德國工業4.0)顧問。
台灣土生土長的李傑,在二十多年前,九○年代年前後,就開始專研智慧製造,他曾經用機器人與3D視覺技術,幫助美國郵政用機器人自動分檢包裹。
之後,他受聘進入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地位相當於台灣國科會,負責研究未來二十年影響全球重要科技,如奈米技術、3D列印技術都是在這裡誕生,當時,李傑負責的感測器研究,讓他感受到新世界真的要來了!
感測器的誕生可以從設備上得到更多數據,舉例來說,若把感測器裝在鞋子裡就可以蒐集人走路的數據,以研發出更好的球鞋,這將能讓球鞋商可以生產出更客製化的鞋子,並從提供鞋子的廠商,升級為讓你更舒服行走的服務提供者。這些想像,都正改變商業模式。
從日本的豐田汽車到台灣的上銀,李傑協助無數企業轉型新製造。面對企業最常見的新製造四問,他的回答直白,但直指的都是觀念而非技術問題。以下是精彩收錄。
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智慧維護系統產學合作中心共同主任、辛辛那提大學特聘講座教授
第一問:
我們現在面臨削價競爭,哪來的資源升級做新製造?
李傑答(以下簡稱答):換個眼光,把製造當作價值創造過程,才能發現轉型機會。
用「煎蛋模型」來比喻,台灣過去擅長製作產品,像是蛋黃,若能夠衍生配套服務就是蛋白,蛋黃(產品)也許差異不大,但是若能用蛋白(服務)創造差異化,變成服務型製造業,就是致勝關鍵。
美國農具機John Deere創立於一八三七年,主要做農業機械、搬運機、收割機等等,但是隨著亞洲農具機品牌大舉入侵美國,它因缺乏價格競爭力,而面臨壓力。最後,它轉變為農作物管理服務,透過農具機上的感測器蒐集土壤資訊,透過分析全球土壤,變成土質專家,轉變成能建議農夫何時播種、澆水、投入殺蟲劑的顧問型服務,同時利用數據改善農具機功能,成為兼具蛋白與蛋黃的服務性製造商。(編按:John Deere股價近五年成長七成,創歷史新高。)
第二問:
轉型新製造最大的挑戰為何?
答:看到客戶的需求。
我建議領導者可自問,為何客戶要買我的東西,一直追問下去,問十個為什麼,以幫助你找到顧客需求。
第三問:
台灣多數做代工,接觸不到用戶,也需要轉型?
答:製造創造價值的過程,是往前往後的過程,往前對顧客端,往後是對工廠端,就是頂天立地。
顧客的價值是god,製造是你的根。我能夠利用感測器,蒐集設備運作的資訊,知道哪個地方是虧錢與哪些地方可以省錢,不斷優化製程,保留很大的空間給顧客殺價,顧客要我降價五%,事實上,透過新製造分析,我還能保有二○%利潤,這就是你創造的價值。
第四問:
小企業有能力靠新製造成長?
答:新製造最大的迷思是,認為只有大企業有能力。
我接觸過幾家企業,像是台中做鋸帶機的高聖機械,規模約兩百人,改變沒有想像的大,我覺得最重要的是,領導人敢不敢去思考新製造帶來的機會,願不願意放棄原本固有的商業模式與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