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最強思考工具【暢銷經典版】:想掌握商業底層邏輯,要像經濟學家一樣思考

出 版 社:商業周刊

出版日期:2024/2/29

定價:500元

現在優惠價 79折 395

加入購物車 立即結帳 下次買

經濟學,最強思考工具【暢銷經典版】:想掌握商業底層邏輯,要像經濟學家一樣思考

保羅.海恩Paul Heyne, 彼得.勃特克Peter Boettke, 大衛.普雷契特科Davi

 

全球暢銷逾四十年,史丹佛等上百院校指定通識教材

經濟學——思考商業底層邏輯的最強工具!

職涯進化、商場求勝、投資獲利、不犯錯上當必備

名師親授,幫你換個經濟學腦袋——

經濟學家看清問題,想對方法、找最佳答案

 

  身處商業社會,你必須看清錢哪裡來、交易怎麼達成、企業如何運作;搞懂財經新聞怎麼讀、經濟政策怎樣分析;經濟學就是搞懂商業底層邏輯的唯一利器。

  《經濟學,最強思考工具》正是教你學會、活用經濟學,再也不怕經濟學的救星。與主流經濟學教材不同,本書從教你思考入手,避開繁複的公式,透過深入淺出和饒有趣味的圖文,將日常生活中紛亂繁雜、看似毫無關聯的社會現象,和一套完整的經濟學思維架構結合,展示出「經濟學想像力」。正如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道格拉斯諾斯所說:「經濟學的力量就在於它是一種思考方式」,本書引導讀者學會經濟學推理方式,從而能像經濟學家一樣思考問題。

  本書是為非經濟學專業學生撰寫的一部「一學期經濟學」教材,不僅在英語世界普遍獲得認同,同時被翻譯成簡體中文、日文、俄文、保加利亞文、匈牙利文等多種語言,堪稱經濟學教育領域一部標竿著作。使用院校包括:史丹佛大學、西雅圖大學、密西根大學、紐約大學、紐約州立大學、北加大、西安大略大學等數百所院校。

  經濟學入門16堂課,讓我們思考、抉擇、行動,有了參考依據:

要選A機會或B機會,你要考量什麼?

機會成本】→某項行為的成本是人們賦予「次優機會」的價值,你選擇A,付出的代價就是次優機會B。

要生產甲商品或乙商品,該如何抉擇?

比較利益】→人們從事自認為有「比較利益」的活動。某些產品和服務親自生產的成本太高,就不自己做,而藉由交換獲取。

為什麼颱風天菜價上漲,還是有人要買?

【需求價格彈性】→有些消費者對新鮮蔬菜特別偏好、需求高,無法以其他食材替代,因此需求彈性小。

新聞裡「商品過剩大清倉」,是什麼意思?

供給與需求】→買方和賣方的計畫不協調,供給量大於需求量時,就會發生過剩,市場價格會傾向於下降。

怎麼知道國家經濟是「強勁」還是「疲弱」?

GDP】→衡量一國的整體績效的工具,亦即該國在一年內所生產最終產品和服務的市場總價值,可以?明經濟總體運作的好壞。

  想看懂商業底層邏輯,從升級經濟學腦袋開始。《經濟學,最強思考工具》帶你入門,逐步洞悉商業世界的真實運作,走對職場求勝、商場獲利、財富自由之路。

 

本書特色

1.經濟學:不能不懂的商業底層邏輯/不能漏接的熱門話題

經濟學攸關生計,是商業社會首要大事、上班族的基本功、理財族的投資方針、人際交往主要談資、國高考必考科目,可說是每個人都得學的基礎知識。名師指點入門,不可錯過。

2.經濟學很難懂?名師帶你無門檻學習,非經濟相關領域者也看得懂

經濟至關重要,進入門檻卻高。本書包羅了基礎、必學的經濟學概念與知識,行文多為敘述及譬喻、省卻公式及數學計算,是一本親切好讀的入門書。

3.架構完整,適合教學、讀書會、自學使用

全書包含基礎概念與知識,幫助想掌握整體視野、鍛鍊思考力的入門者進入經濟學的世界。講解深入、舉例豐富且附有練習題。為全球多所大學通識教材,亦適合讀書會、自學、應考之用。

 

◎專業推薦

道格拉斯諾斯(199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推薦

楊少強(商業周刊副總主筆)推薦

劉瑞華(清華大學經濟學系教授)審定.導讀

 

……經濟學的力量就在於它是一種思考方式。對這種思考方式的理解曾經是(今後也將一直是)經濟學對社會科學的革命性貢獻,有助於我們增進對周遭世界的理解。

──道格拉斯諾斯(199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這本書會從此改變你看世界的角度——用經濟學的眼光來看待大千世界。

──楊少強(商業周刊副總主筆)

 

………是一本教科書,但怎麼看都可以看出它不是普通的教科書,這是一本很想把學生教會的老師所寫的書,教會什麼?用經濟學家的想法思考。」

──劉瑞華(清華大學經濟學系教授)

推薦序●經濟學教材的革命/道格拉斯諾斯(199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推薦序●以經濟學之眼看大千世界/楊少?(商業周刊副總主筆)

導讀●教會你用經濟學家的想法思考/劉瑞華(清華大學經濟系教授)

前言

 

第1章●經濟學的思考方式

 

第2章●效率、交換與比較利益

 

第3章●無處不在的替代:需求的概念

 

第4章●成本和選擇:供給的概念


第5章●供給與需求:協調的過程

 

第6章●無意的後果:供需規律的更多應用

 

第7章●利潤與虧損

 

第8章●詢價

 

第9章●競爭與政府政策

 

第10章●外部性與衝突的權利

 

第11章●市場與政府

 

第12章●所得分配

 

第13章●衡量經濟體系的整體績效
 

第14章●貨幣

 

第15章●經濟績效和真實世界中的政治

 

第16章●國家的財富:全球化與經濟成長

 

後記●經濟學家知道什麼

 

問題與討論

重要詞彙

推薦序以經濟學之眼看大千世界

楊少强(商業周刊副總主筆)

     如果你和我一樣,想找一本能影響你一輩子的書,那麼這本《經濟學,最強思考工具》,或許是你的選擇。

     我說的可不是此書會讓你頓悟人生或一夜致富——世上沒有這種東西。我說的是:這本書會從此改變你看世界的角度——用經濟學的眼光來看待大千世界。

     許多人對經濟學有個誤解,以為它是象牙塔學者、財經專家才需要懂的東西。事實上經濟學沒有這麼高傲,它純粹是為了解釋人的行為而存在的:人沒有水不能活,鑽石則可有可無,為什麼鑽石卻能賣得比水貴(本書第3章)?為什麼在富人區比在低收入區更難找到保母(第4章)?為什麼戲院寧可有空座位也不願意降價售票(第8章)?

     這一切現象皆是人類行為的結果,也是經濟學要解答的問題。而解答方式則是透過一連串概念——也就是思考工具。這正是《經濟學,最強思考工具》所嘗試告訴你的。

     一般經濟學教科書有個通病,不是充斥專業術語就是圖表模型。《經濟學,最強思考工具》沒有這個毛病:它是面向一般人的著作。事實上本書最初的寫作者保羅‧海恩——他本身是個經濟學家——就是為了讓經濟學「飛入尋常百姓家」而寫的。

     數十年來,這本書經過多位經濟學家不斷完善,如今它已有了廣大讀者。在國外,不少職業經濟學家坦承,他們因為此書而對經濟學有了更深刻理解,而這些人都有經濟學博士學位。這本書的成就已不須我贅言:至2018年為止,此書英文原版已出到13版。若不是廣受歡迎,一本書是不可能經過40年還能有如此生命力。

     《經濟學,最強思考工具》能通過時代考驗,當然有它獨到之處。在我看來,這本書至少具備三個優點:

     一是「深入淺出」。用淺顯的語言表達經濟學概念。例如,總有人說醫療等是「必需品」——不管價格多高,人們都會買。但這本書第3章告訴我們:「任何事物在邊際上都可被替代」。治療糖尿病的胰島素如果變更貴,人們就會尋找更有吸引力的替代方式,不管是禱告或健康食譜。

     這正是經濟學裡的「需求定律」——價格上漲,需求量下降。教科書說明至此,往往畫一張抽象圖表,鮮少解釋其經濟含義。這本書則用淺顯的語言說明,讓讀者更容易吸收。

     第二個優點是「務實」。經濟學本就是為解釋人間現象而生的,它從來就不該是不食人間煙火。《經濟學,最強思考工具》這本書,也始終強調用經濟學概念解釋實際問題。

     例如第6章供需規律的應用,它不是只畫出供給與需求曲線相交就收工,還進一步解釋:為什麼西方國家為非洲蘇丹的奴隸贖身,反而造就了更多奴隸?第8章談詢價,它用此概念來解釋:為什麼常春藤名校一邊收高學費,又一邊提供獎學金?第11章談競爭與政府,它解釋為什麼政府的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更傾向拒絕而非批准新藥上市。在本書一個個實例詮釋下,經濟學的概念不再抽象,而有了活生生的血肉。

     第三個優點是:這本書始終強調「經濟學說」,而不是「經濟學家說」。這兩者是有差別的。有些經濟學家說要提高最低工資,但這是經濟學家的說法,不是經濟學的說法。這本書會告訴你經濟學是怎麼說的:任何稀缺資源都要以某種方式分配。當最低工資提高,更多人競爭更少的工作機會時,人們找到工作的可能性反而會減少。

     注重實用的你或許會問:讀了此書、掌握這些概念又如何?對我人生或做生意有什麼幫助?我的答案是:你當然不會立馬變得更美、更有錢,但你能更清楚了解這個世界的運作方式,有助於澄清你常聽到輿論的那些胡言亂語,避免你做出錯誤決策,這本身就是一件極有價值的事。

     民初大文豪梁啟超在《學問的趣味》中曾說:「古書說的故事『野人獻曝』,我是嘗冬天晒太陽滋味嘗得舒服透了,不忍一人獨享,特地恭恭敬敬的告訴諸君。但我還有一句話:太陽雖好,總要諸君親自去晒,旁人卻替你晒不來。」這也正是我對《經濟學,最強思考工具》的感覺。現在,我也邀請你來一起「晒一晒太陽」,希望你能和我一樣有收穫。

 

導讀教會你用經濟學家的想法思考

劉瑞華(清華大學經濟系教授)

     我在大學的經濟學系任教已經將近30年,曾經想過動手撰寫一本基本經濟學的教科書。這本《經濟學,最強思考工具》很接近我想要寫的書,而且我必須承認,如果我真的寫了,未必能寫得像這本書這麼好。

     我在1985年赴美國攻讀經濟學博士學位,當時世界經濟正經歷過石油危機與之後的停滯膨脹,經濟學界的貨幣學派與凱因斯學派關於總體經濟政策的論戰也漸漸平息。我準備去學的經濟學是正在快速興起的交易成本與產權理論,不過沒想到,經濟學的範圍遠比我所知的更大,經濟問題也遠比我想的更深沉。

     我這樣一個剛剛到美國才兩個多月的留學生,從電視上得知當年的諾貝爾經濟學奬得主是詹姆斯‧布坎南(James Buchanan),心情相當震驚,因為我當時幾乎沒聽過那個讓他得奬的領域「公共選擇」(Public Choice),更別說這個領域所在之更廣的理論脈絡「新政治經濟學」(New Political Economy)。

     這些新領域幫我在所處的知識空間裡打開的不只是一扇窗,而是扳倒了一面牆。畢業之後,再進入大學校園,身分從學生變成老師,重新拿起大一經濟學原理的課本,雖然不是當初自己在大一時所念的版本,但是1990年代初流行的教科書和我想教給學生的內容還是相差很多,直到我看到這本書。

     經濟學從1776年亞當・斯密(Adam Smith)出版《國富論》(Wealth of Nations)而誕生以來,一直是以闡明市場經濟運行原則為主。兩百多年的發展,除了關於市場機能的正面論述,當然有不少負面的看法。馬克思理論是極端的一種,雖然從中產生了建立社會主義國家的影響力,但現在即使在學術界也顯得落寞。

     不過,主流經濟學裡關於市場的爭論從十九世紀以來並沒減少。經濟學從建構市場運作的原理,到批評市場功能失靈的狀況,引導出了代替或修正市場的政府經濟政策,前面提到的貨幣學派與凱因斯學派的論戰就是一個主流的高潮。

     30年前讓我大開眼界的另一種發展,沒有追逐波濤洶湧的潮流,而是對市場提出了另外的反省。

     交易成本理論主張市場建立本來就不容易,市場失靈並不是只存在特定的狀況下,而交易成本嚴重提高的時候,單純的市場不容易順利運作,然而應運而生的解決方法可能是各式各樣的組織,未必需要政府的干預。一個社會如何產生各種市場與組織,關鍵就在產權制度。

     即使市場出了問題,政府干預就能解決嗎?這種質疑在經濟學界不僅是自由市場論者的防禦式反擊,也是一股學術動力,探討政府失靈,試圖理解需要什麼樣的制度規範才能使政府做該做的事、或不做不該做的事,以及這樣的目的多麼難以達成。

     這本《經濟學,最強思考工具》最讓我讚賞的,就是能充分融合上述新的理論發展。不過,這樣的評價對這本書其實並不公平,因為它最原始的版本是在1973年問世,與現在這個版本相隔40多年,在這期間一本書能夠與時俱進,歷久彌新,更是一個讓我佩服的特點。

     為這本書奠定基礎的是第一位作者保羅‧海恩,他是一位畢生投入經濟學教育工作的經濟學家,他在2000年過世,後來的更新完全留給另兩位作者,這本《經濟學,最強思考工具》是保羅海恩留給經濟學學生的禮物。

     雖然是一本教科書,但怎麼看都可以看出它不是一般普通的教科書,這是一本很想把學生教會的老師所寫的書,教會什麼?會用經濟學家的想法思考。什麼是經濟學家的想法?那你當然要看完這本書才知道。我注意到有趣的一點,這位想教會學生的老師非常期待學生們的提問,以至於書中經常自問自答,熱烈的討論不同的觀點。我在大學教書這麼久,教室後方會不時放冷箭、舉手發問的學生至今仍未出現。

     如今我已經打消了撰寫經濟學入門教科書的念頭,最後藉著這個導讀寫下我想教給學生的重要一課。翻開這本書,讀者很快就會學到市場價格是由供給與需求所決定,政府干預價格會破壞市場達成供需平衡的機能,產生政策無意的後果。我們身邊就有一項價格管制,至今已經實施了70餘年,仍然沒有要解除的跡象。

     我所說的就是三七五減租。當你讀過這本書之後,應該很容易看出三七五減租就是政府直接訂定價格上限,限制出租農地的租金不得超過一定的標準。這項在1949年實施的政策普遍被認為嘉惠了當時眾多租地耕種的佃農。問題是,地主蒙受損失,當然會有許多人打算收回出租地,如此一來,對原本有地可耕的佃農處境反而更糟,於是在三七五減租條例立法時,就加上了地主不得單方面撤租解約的限制,這個限制嚴重改變了出租耕地的產權。

     出租農地的租約到期後仍不得單方解約的限制,可能是減租價格管制政策無意的後果,卻成了法律而永久存在。好在後續的「耕者有其田」讓許多佃農成了耕地的所有人,解決了大部分問題。剩下的出租耕地則成了無法自由訂定契約的財產,而且在產權被破壞的情況下,一直存在至今。

     簡單的價格管制,變成產權殘缺,就這樣不合理的繼續了超過70年。為什麼執政者不廢止?為什麼民意機構不修改?甚至上到釋憲程序後,大法官會議也不願承擔起責任,解除這項出租農地的產權限制。為什麼?我還在努力尋找答案。目前的答案是,因為台灣有太多人不會用經濟學家的想法思考。 
 

一起買優惠組合

經濟學,最強思考工具【暢銷經典版】:想掌握商業底層邏輯,要像經濟學家一樣思考

定價500元

75折/ 375

零基礎也不怕,史丹佛給你最好懂的經濟學:個體經濟篇

定價320元

75折/ 240

聯購價

615

加入購物車

經濟學,最強思考工具【暢銷經典版】:想掌握商業底層邏輯,要像經濟學家一樣思考

定價500元

75折/ 375

零基礎也不怕,史丹佛給你最好懂的經濟學:總體經濟篇

定價320元

75折/ 240

聯購價

615

加入購物車

經濟學,最強思考工具【暢銷經典版】:想掌握商業底層邏輯,要像經濟學家一樣思考

定價500元

75折/ 375

一本書讀懂經濟學:50個經濟學關鍵概念,教你想通商業的原理、金錢的道理

定價360元

75折/ 270

聯購價

645

加入購物車

【摘錄1】第1章_經濟學的思考方式

1.5|藉由協調進行合作

經濟學理論主張,你的選擇和計畫會改變他人可供選擇的機會,而人們在交互中所產生的淨效益會不斷變化,社會協調就是對其持續相互調整的過程,這是個很抽象的觀念,我們不妨再回到交通的例子,具體闡述這問題。

設想一條雙向四車道的高速公路,所有入口和出口都在右邊。為什麼不是所有人都擠在最右邊的車道呢?既然必須從右邊上高速公路,還得從右邊下高速公路,為什麼有些人還要開到最左邊的車道去,難道不嫌麻煩嗎?任何在高速公路上開過車的人都知道答案:最右邊的車道因為有車輛不斷進出、速度慢,車流常常受到阻擋,所以有急事的人都盡快離開這條車道。

‧選擇車道的行為

他們會選擇剩下的哪條車道呢?儘管不能預測某一個司機的行為,但我們試圖理解可能出現的總體模式,仍然可以知道,人們將盡量平均地分散到其他三條車道中去。可是,為什麼會這樣呢?這是如何發生的?答案之前已經解釋過了,就在於存在一個相互調整的過程,持續調節個人行為產生的不斷變動的淨效益。人們對於每條車道的淨效益都很敏感,隨時準備離開較慢的車道,進入較快的車道。這樣,原來較慢的車道就會變快,而原來較快的車道則相對變慢,直到所有車道的車速相當;或者更準確地說,直到沒有人認為能從改變車道中獲得淨效益為止。這一切發生得很迅速,且從不間斷,比在入口指定每輛車走哪條車道有效得多。

同樣的道理也適用於社會的其他方面。每個人基於他們期望的淨效益選擇,他們的行為又或多或少地改變了他人心中衡量的相對效益和成本。當某一行為的期望效益對期望成本的比率變大時,人們就會多做點;反之,當這個比率下降時,人們就少做點。幾乎所有人都認為錢越多越好,這個事實是社會協調機制中極其重要的潤滑劑,對社會協調過程有巨大的幫助。當人們用貨幣來衡量特定選擇的效益和成本時,一點適度的變動就會使很多人改變他們的行為,並與其他人正在做的事更趨一致。這是社會成員們合作中,使用已有的資源滿足人們的需要時,所依賴的主要機制,也就是市場經濟的主旨所在。

1.6|交通號誌

人們需要接受資訊才能成功地相互協調和適應他人。我們必須能傳達行動和計畫。在馬路上,這一切都很清楚。出口標誌指示我們往哪走。路燈告知我們何時行進、減速或停止。燈光幫助每個人知道下一步該做什麼(你是否遇過十字路口的號誌壞掉?你會如何行進?或者想像一下,如果所有的燈號都不小心變綠燈,司機又不知道!)。

交通號誌也有轉彎燈號(這最明顯)、剎車燈等形式。就像剎車燈一樣,我們通常不會意識到自己正在與駕駛直接交流(亦即通知他們放慢速度),並將這個訊息傳達給其他人。我們通常沒注意到自身的簡單行為如何傳播給他人。經濟也是類似的過程。生產者和消費者,買家和賣家,公司和求職者,都必須找到協調行動計畫的方法。本書的主題之一、也是經濟學家想解釋的,就是市場形成的價格如何傳達給參與者有用的訊息。價格有助於我們搞清楚該生產什麼、如何生產以及為誰生產,使我們的選擇和交易變得明晰。少了價格,我們就會在黑暗中摸索。

1.7|遊戲規則

人們追求各自目標和決策並相互協調,所依賴的方式和手段即經濟體系,是由「遊戲規則」塑造的。在本書中,這句話將反覆出現。人們是有效利用還是糟蹋稀缺性資源,經濟遊戲的規則對解釋這個問題大有助益。

規則影響誘因。以美國職業棒球大聯盟為例,為什麼國家聯盟的投手要練習打擊,而美國聯盟的投手就不練呢?因為兩個聯盟的競賽規則中對投手的規定不同:國家聯盟的投手在比賽中要上場擊球跑壘,而美國聯盟用指定打擊代替投手跑壘。指定打擊規則的存在,使得美國聯盟的投手沒有誘因成為好的打擊手。

‧所有的互動行為都預設一些遊戲規則

不管「遊戲」指交通、商業、政府、科學、家庭、學校、棒球還是下棋,遊戲的參加者至少要通曉規則並同意遵守,否則遊戲就無法進行下去。規則必須相當穩定。儘管規則總會隨著時間發生變化,但還是得有相當程度的穩定性,以便人們了解規則並按其行事(試想,如果指定打擊規則在一場美國聯盟的棒球賽中,甚至在一個賽季中途被取消會出現什麼問題)。參與者常常需要一定時間來理解並適應新規則。例如,最近在美國職業棒球聯賽中,裁判擴大了好球帶範圍,這樣球員就需要調整自己對壞球和好球的判斷;相對地,他們要根據規則的變化調整擊球策略,投手和捕手也要調整自己的策略。

大部分社會互動是由參與者了解並遵守的規則引導和協調的。當規則有爭議、不一致或是不清楚時,遊戲就傾向於崩潰。不單小孩子玩的「撿紅點」撲克遊戲、職業棒球比賽是這樣,生產和貿易也是如此。20 世紀90 年代,中歐和東歐的幾個國家試圖從中央計畫、官僚控制的經濟體制,過渡到分權的、市場協調的經濟體制,它們面臨的最大困難,就是在玩新遊戲之前,缺乏一套明確的、普遍接受的規則。如果你曾到一個文化背景截然不同、語言又不通的外國旅遊,就會大致理解,在一個遊戲規則突然劇烈變化的社會將會發生什麼。人們不知道別人對自己期待什麼,也不知道自己對別人該期待什麼。在這樣的環境下,社會協調會很快瓦解,原先規則下互惠互利的交換會變成對新規則的觀望,最糟糕的情況則是演變為破壞性爭鬥,只追逐對自己有利的規則。

1.8|產權作為遊戲規則

在大多數人日常參與的社會互動中,產權(property rights)是相對遊戲規則中的一大部分,具有重要的地位。市場交換經濟的基礎是私有產權,即法律以所有權的形式把權利指派給特定個體,明確地界定誰在法律上擁有什麼。作為私有產權所有者,未經許可,其他任何人不得使用你的財產,也不得改變其物理屬性。不經過你的同意,鄰居不能把你的車開走,也不能在車上蹦蹦跳跳、亂塗亂畫,不能重新噴漆,不能放掉輪胎的氣,甚至也不能給你的車裝一套更好的音響(當然,未經他的同意,你也不能開著車在他漂亮的院子裡轉來轉去)。此外,在自願的前提下,私有產權可以和其他商品或服務的類似產權交易或交換。在經濟學的思考方式看來,你買一輛車或者一包食品,都是產權的交換。現在,你獲得了車或零食等物品的所有權,賣方則獲得了現金的所有權。

在計畫經濟體制當中,公民通常擁有消費品(如衣服、食品、收音機等)的私有產權,但是生產資料——自然資源、土地、工廠、機器以及生產過程中的其他物質投入品只具有社會產權。在此,所有權被法律指派給全「社會」,而不是指派給具體哪個人。社會產權不能自由交換。在這種規則下,對於全社會擁有的財產,沒有任何人在法律上有明確的權利逕行處置。誰來決定一家社會(全民)所有的工廠應該生產小汽車還是卡車?輪船還是炸彈?擴大規模還是縮小規模?繼續生產還是停產呢?(又得經過什麼樣的決策程序呢?)真的能指望「全社會」做出這些決策嗎?不僅是一家工廠的運作,所有那些「社會擁有」的生產資料的使用,真能指望「社會整體」可以做出那些必要的決策,以促進經濟成長和繁榮嗎?

私有產權正是藉由準確地決定何物在何種情況下屬於何人,為社會成員提供了可靠的資訊和動機。但是一個產權足夠清楚的體制不可能一夜之間形成,而幾乎必然是隨時間演化的過程,其間法律、習俗、道德、技術、日常實踐相互作用,直至建立起一種可靠的模式。廢除社會主義運動意味著廢除舊產權,但不一定創造出新產權。 其後果可能是混亂而非市場協調。 過去20 年來,前蘇聯集團國家由官僚控制經濟到市場經濟,路途艱險,有許多坑洞、缺失、崩壞及和未能探測的部分。

根據經濟學的思考方式,明確界定並嚴格執行的產權確實能夠促進現存稀缺資源的有效使用。清楚的私有產權還能直接促使人們努力發現新資源,引進新技術以降低成本,開發新的才能和技巧。在第2 章裡,我們會證明,產權的自由交換還能增加交易雙方的機會和財富。當然,經濟衰退也是有可能發生的。資源的巨大損失會縮減一國的生產可能曲線(例如,想想2003 年伊朗大地震對生命和財產的巨大破壞;同年對巴格達的轟炸;或者是2005 年「卡崔娜」颶風對美國造成史無前例的損失;2011 年日本發生的大海嘯)。

 

【摘錄2】第5章_供給與需求:協調的過程

5.8|延伸閱讀:貨幣和利息的協調作用

‧貨幣:一般的交換媒介

為什麼市場經濟中幾乎所有交換都依賴貨幣?為什麼人們不以物易物,直接用生產出來的產品換取需要的東西呢?為什麼人們賣東西或提供服務都要收錢,工人們領的工資也是錢,即使錢本身沒什麼用。

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是:貨幣能降低交易成本。貨幣是交換的一般媒介,貨幣遍及各種市場,不管是合法的還是非法的。和僅僅依賴以物易物的市場相比,使用貨幣的市場有明顯的優勢。如果社會上沒有貨幣促進交易過程,安排交易的成本就會高得多,因此我們的財富也就相對少得多(別忘了,財富的定義不是金錢或僅僅是物質財富,而是指一切人們認為有價值的東西)。在一個只有以物易物的經濟體系中,人們得花費大量時間尋找願意和自己交易的人。製作吉他的琴師要尋找農民、生產衛生紙的人、磨坊主人、製造工具的人、製造膠水的人、建築承包商等,他們中間每一個人都得願意接受吉他,並以自己的產品作為交換。所有用來尋找交易夥伴的時間都不能用於製作吉他,這樣吉他的產量就會銳減。同理,所有其他商品的產量也會減少,因為其他生產者也得尋找適合的人交換產品。

每一次以物易物都伴隨著高昂的交易成本,認識到這一點,人們就會努力嘗試自給自足,即自己生產自己需要的一切東西。如果一個社會受到以物易物的限制,沒有貨幣促進交易的話,其專業化的程度就會大大降低,人們就會變窮。在幾乎所有已知的社會當中都存在某種貨幣體系的演化,即使在對貨幣極其不利的條件下,貨幣依然存在,這本身就有力地論證了使用貨幣的優勢。

貨幣還有另一個重要的優勢。交換中支付的貨幣量可以做微小的調節,也可以做極大的調節。想像一下,做吉他的琴師在一個純粹的以物易物的經濟中想得到一張音樂會門票。他能用1/10 把吉他去換音樂會門票嗎?然後用剩下的9/10 把吉他去換半打啤酒、麥當勞漢堡、炸薯條、汽油或是其他想要的東西,行嗎?或者他可能還得先把吉他換成10 張音樂會門票,然後再設法把其中9 張門票換成想要的其他東西?想一想,這裡面的交易成本大得出奇!所以佛陀才放棄一切,什麼都不要。但是,如果做吉他的琴師把吉他賣掉,收回來的是錢,那他就可以買他想買的東西,多買點或者少買點都無所謂,沒有絲毫困難。如果他覺得顧客們願意比以前多出一點錢,他就可以把吉他的交換價值—貨幣價格提高一點;如果想確保銷量或者多賣出去幾把,也可以把價格稍微降一降。

在商業社會中,微調的能力對於協調是至關重要的。以一加侖汽油為例。如果我們要在星期二下午5 點半的時候在自助加油站把汽車油箱加滿,這就需要有恰當數目的人,具備恰當的能力,對恰當的資源有恰當的控制,並在恰當的時間以恰當的方式合作,去勘探、鑽井、採油、輸油、煉油、裝車、儲存。這個複雜的系統,主要是靠人們對貨幣價格的調整做出的反應來協調。那些人之所以能完成上面這些豐功偉績,並不是因為有多麼愛我們,知道我們是多麼需要汽油,而只是在推進他們碰巧感興趣的計畫而已。他們的努力之所以能互相吻合,是因為有貨幣價格發出不斷變化的訊號來協調這些努力。

再次強調,貨幣價格對於社會運作的極端重要性,並不能對公民們的性格特徵或道德水準做出任何推論。只要人們想優化,就要關注價格,從他們掌握的資源中盡可能地獲取認為有價值的東西。貨幣價格?明消費者建立預算並弄清自己的選擇,幫助生產者計算預期的成本和預期的收益。當然,人們並不僅僅關注貨幣價格,光看不做沒什麼意義。相對地,當價格變化的時候,人們隨之調整自己的行為,以便從價格指示的新情況中「獲益」。12 12 就這樣人們之間產生了協調,自利(重申一下,不一定是自私)的行為變成了合作。

‧貨幣與利息

有個財經記者曾寫道,「如果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的班.柏南克提高利率,那麼貨幣價格將會上升」。不幸的是,從經濟學的思考方式來看,這樣的論述是完全錯誤的。利息不是貨幣的價格,也不是使用貨幣的報酬。償還利息並不是因為使用了貨幣,而是因為借用了貨幣。借貸意味著我們獲取了尚未擁有的購買力。以銀行為管道,借方說服貸方提供貸款,並承諾以後償還本金和利息。雙方達成了協商一致的合約。這筆交易稱為貸款,利率反映了貸款的價格。

思考一下學貸。你為什麼願意付利息?當前的資源通常比未來的資源更有價值,這是因為現有的資源通常可以增加機會,讓我們能做更多的事情,使獲利能力隨時間而提高,隨之在未來獲得更多的資源。在這種情況下,一旦看到了這樣的前景,便希望得到貸款,投資於自己的教育。如果非得借款不可,我們願意支付一個溢價(即利息),只要其少於所期望從貸款獲得的收益。商人也會這樣做。時間偏好

利息是現在和未來之間商品價值的差額。過去的幾十年裡,許多經濟學家認為,這兩者間的差異可以用預期的資本生產率來解釋。不僅如此,人們還表現出正的時間偏好傾向: 我們往往認為當下的快樂比未來遙遠的快樂更有價值,我們經常將未來打折,哪怕只有一點點。

這裡有幾個小測試,你可以藉此檢驗自己是否有正的時間偏好傾向。假設餓了,你可以選擇從現在起用餐一小時,或是在幾個小時之後享用同樣的一餐。如果你選擇盡快用餐,那麼你具有正時間偏好傾向。或者假設奶奶帶給你一個驚喜,寄來了100 美元的支票,你當然很高興,但它的兌現日期是下個月。如果你因此而失望,更希望今天能夠兌現支票,那麼你的時間偏好傾向就是正的。這便成為了一個取捨的問題。如果未來有個更大的機會來補償你,那麼你可能願意延遲當前的消費機會。例如,如果會享用一頓更加美味的晚餐,那麼你可能會選擇不吃午飯。再或者,作為一個學生,你可能願意現在以較少的收入生活,只要你相信學位會在未來提供更多的收入。

‧儲蓄帶來借貸機會

再回到利息的金融含義。支付利息是為了誘使人們放棄當下對商品的享受。畢竟,貸款人也面臨著取捨。約定償還的貸款利息可以彌補貸款人的機會成本,這樣他可以在未來享受更多的商品和服務。這就是很多家庭願意儲蓄的重要原因。為了未來的消費機會,他們願意放棄眼前的消費。銀行借錢給客戶,同時來自家庭的儲蓄實際上為貸款人創造了貸款機會(藉由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創造的額外貸款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話題,將在第14 章討論)。儲蓄存放在銀行,承諾一定的利息,再由銀行借出,向貸款人收取更高利率,將差額作為潛在的獲利機會。

貸款由銀行提供,卻來自家庭儲蓄,是一條利率的上斜曲線。其他因素不變,利率更高,刺激貸款供應增加。家庭和企業等貸款人之間的借貸需求和其他的需求曲線一樣,是向下傾斜的。其他因素不變,人們更傾向於以較低利率借款,而不是較高利率。假設市場利率(你可以把它當作信用的價格或貸款的價格)為5%,它將出現在供需均衡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