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強腦力:德國冠軍腦科學家實證的數位時代大腦學習法
漢寧.貝克 Henning Beck
其實你只需要學習→聰明使用大腦
------------------------------------------------------------
本書以科學實證翻轉傳統學習思維
理解力讓人腦勝過電腦!
★德國亞馬遜通識教育、學習工具書類暢銷書★
學習的東西總是忘記,代表舊方法已經行不通。
提升記憶力?其實不需要,只要提升理解力就夠!
「科學大滿貫」(Science-Slam)比賽,德國冠軍得主漢寧.貝克,以風趣、易懂的風格,解析數位時代最聰明的大腦學習法。他說「理解」是人類獨享的能力,只有在了解學習與記憶的關聯性之後,才能把知識永久儲存起來。
透過本書,你將學習到數位時代如何真正學會知識!
提高理解力,將海量資訊變成自己的知識
數位時代最新學習重點,本書告訴你:
》祕密武器是遺忘
學習不是鍛鍊強大的記憶力,遺忘、生疏、扭曲與偽造才能運用所學所知開創未來。
》請稍微「沒效率」
世界不斷在改變,我們必須稍微沒有效率地處理訊息,才能真正理解訊息。
》要能主動提問
改變世界的,向來是提出新問題的人,不具批判精神的人,便無法理解事物的道理。
》發展無法Google的東西
廣博的通識教育,能以知識創造知識,學識淵博的人學習新知也快多了。
》必須知道某件事「不怎麼樣」
不僅需要知道某件事「怎麼樣」,也要知道它「不怎麼樣」。跨越界線的學習,成效更斐然。
》記得自我質疑
我們容易在新媒體的推波助瀾下,把自己訓練成偏執狹隘的人。要能思考,以免掉進陷阱。
》Google前先思考
親自探究某事,是通往理解的重要步驟,就算搞錯了效果依然存在。
》製造一點困惑
激發好奇心,這種「如果怎樣,會怎樣」的思考方式,是電腦完全不懂的。
了解自己的頭腦就和理解自己一樣,只要熟悉一切都不會陌生。本書提供嶄新的學習方法,藉由探索人類大腦的最新科學研究,生動說明了真正的理解如何顛覆我們的思維。
第一部分是以科學的角度理解大腦構造,再來透過認識大腦的構造,了解其運作方式,即能認識大腦如如何帶領我們學習、記憶並理解事物。第二部分主要探討大腦學習的過程,以及如何透過教育、訓練方式提升我們大腦的學習力。第三部分探討「理解」,將所學轉變成「所知」,並有效實踐它,並拓展新知與新觀念。
◎本書特色
1.打破硬記死背的學習方法:過往那種硬記死背的學習方式,在數位時代怎樣都不夠用。作者以生動而易懂的比喻,協助讀者理解大腦運作的奧祕,了解大腦如何運作之後,便會明白僅有學習還不夠,最重要的是理解,而理解正是人腦之所以勝過電腦的關鍵。
2.以科學為實證:提出各種學習法的科學實驗,並從實驗結果中相互比較、探討各種學習技巧的不同之處,讓讀者能理解其中的道理,發現過往盲點,從而找出適合自己的方法,破解傳統學習迷思。懂得這些技巧原理之後,再去學習任何事物都會變得更容易。
3.數位時代用知識創造知識:世界不斷在轉變,未來需要的不是因為苦讀而在考試中表現精準無誤的人。本書想告訴我們的,不僅僅是如何學得好,更重要的是如何發揮對知識的理解並善用知識,不但能夠解決問題,也能擁有開創新局的能力。
4.讓教育變得更聰明:本書追求的,不僅僅在於個人理解知識,更拓展到教育層面,以聰明的方式向他人傳遞知識,也能提升個人對知識的理解,教學相長,使教育與學習變得迷人。
◎各界推薦
★ 這本書完全打破我對記憶以及學習的想法,並有了新的方向去規劃未來的自己如何吸收以及理解資訊,享受這人類獨有的能力。──文森說書(Youtuber)
★ 記憶一直是人成為人最重要的因素,對自己的記憶了解得越多,對自己的健康和學習越有幫助,一本深入淺出的學習科普書是二十一世紀必備的案頭書。」──洪蘭(中原大學、台北醫學大學、中央大學 講座教授)
★ 在智力和語言的學習領域中,本書是最佳選擇。──理察.大衛.普列希特(Richard David Precht德國知名生活哲學專家)
越是了解自己的大腦,對健康和學習越有幫助
洪蘭(中原大學、台北醫學大學、中央大學 講座教授)
以前去壽宴,大家都是祝賀壽星「長命百歲」,現在光是這句不夠了,在「長命百歲」之前還得加上「身體健康」,因為身體不健康而長命百歲,那是活受罪。偏偏現在的人越活越長,除了能吃、能睡、能動之外,還要心智也健康才行。
在所有的老人疾病中,大家最害怕的便是失智,尤其是阿茲海默症。當一個人失去記憶,不知道他自己是誰時,生命也就沒有意義了。這個恐懼使得最近有關增強記憶和開發腦力訓練的書非常暢銷,但是從實驗著手,闡明記憶的神經生理本質的書卻很少,本書是難得的一本。
作者曾經參加過德國的科普比賽,將科學以最簡單易懂的方式介紹給一般老百姓而得過獎(這其實是件不容易的事),這是他的專長,所以本書的寫作就是採取同樣方式──偏向實際的應用而比較少理論的陳述。這一點很適合台灣的讀者,因為老師、父母最想知道的是如何增進孩子的記憶力,最好能對學習達到立竿見影的效果。尤其教育部在推動素養導向教學後,對台灣學生記憶的要求比以前更高,明明是數學題,卻有三百字的文字敘述,很多孩子不是不會做數學,而是題目太長,看到後面,忘記前面在講什麼了。
其實智力測驗基本上就是記憶力的測驗,因為記憶是所有學習之本。所以台灣的記憶補習班越開越多,甚至連父母本身都去報名,每個人對自己都沒信心,都希望有什麼方式來增強記憶,最好能一目十行,過目不忘。作者在書中指出其實每個人的記憶能力都差不多,差別在運用記憶的策略上,所以他從記憶的本質(即神經迴路的強化)著手,告訴讀者:凡是跟強化神經迴路有關的方法都能強化記憶。
作者建議記憶時,採取間隔效應(spacing effect),因為它是強化記憶最好的方法。他說與其一直背,不如間隔開來,每隔一段時間,溫習一下要背的東西,不時把相關的神經迴路提取出來,增加它的連接強度。
實驗發現連續背誦同一個內容多次以後,大腦會對這個訊息失去新奇感,這就減少了正腎上腺素的分泌,正腎上腺素會增加我們記憶的強度,所以交替學習不同的學科會保持大腦對學習的新奇感。這也是為什麼學校課程的安排是英文課上五十分鐘後,要換上數學課來避免學習疲勞。
中國有句俗語「小和尚念經有口無心」,當一直背誦,新奇感消失,注意力退去,只剩下運動皮質區機械性的活化嘴巴後,我們就看到孩子嘴雖然仍在背書,心卻不知跑到哪裡去了。因此作者在書中一直強調好奇心的重要性,老師要先激發孩子的好奇心,他才會去思考可能的答案,當開始思考後,這一條迴路會激發另一條相關的迴路而形成網路,在找出最後答案的同時,記憶迴路也形成了。所以作者說即使不知道答案也沒關係,因為透過思考,這個知識已經進入大腦了,會形成下一次思考的背景知識(或稱鷹架),幫助下一次答案的出現。其實這就是台灣最近在推的翻轉教育,用啟動學生的思考為教學的主要策略。
另外,作者談到睡眠對學習的重要性,中國的父母有「勤能補拙」的觀念,都希望孩子「頭懸樑,錐刺骨」,最好每一分鐘都在讀書。這個錯誤觀念一定要透過「睡眠會使學習事半功倍」的實驗證據來化解-睡飽的孩子心情比較好,記憶力比較強,思考力比較清晰,學習效果比較強。
過去看不見大腦內部工作的情形,以為睡眠時大腦在休息,最近腦造影的儀器進步,我們才了解原來睡覺時,是身體在休息,大腦依然在辛勤的工作,它在補充跟學習和記憶有關的神經傳導物質──血清張素和正腎上腺素。孩子在經過一夜的好眠後,大腦補充了血清張素和正腎上腺素,早晨背英文生字比較記得牢,寫報告條理比較清楚。更重要的是深度睡眠還可以防止阿茲海默症,因為在那個時候,大腦中血腦屏障的膠質細胞會縮小60%,讓脊髓液能載滿了新陳代謝廢物運送出去。
記憶一直是人成為人最重要的因素,對自己的記憶了解得越多,對自己的健康和學習越有幫助,一本深入淺出的學習科普書是二十一世紀必備的案頭書。
-----------------------------------------------------
│推薦序2│
遺忘,讓我們學得更好;理解,讓我們駕馭電腦
文森說書(YouTuber)
舉凡所有講述學習技巧的書籍,都會盡其所能地告訴讀者:「在這數位時代,超級電腦一分鐘能記憶下來的資訊量,會大於我們一生所有的資訊。」儘管這樣的殘忍話語直接讓身為人類的我感到不少憂慮,但作者接著拋出一個值得慶賀的觀點:就目前所知,幾乎所有生物都可以學習,例如猩猩拿筷子用餐、可愛的拉布拉多擔任導盲工作,但關於理解這項能力,目前還是人類所獨享。
看到這邊,應該心情好一點了吧?但再返回去思考,儘管人類會思考理解,然而電腦運算速度如此之快,我們是否難逃被吞噬的那一天?
正如作者所說的,學習的目的不是為了重現過去,而是為將來的抉擇作準備。如果我們上網搜尋「理想伴侶」,的確可以在茫茫大海中找到幾個得到理想伴侶的方法,但生活中呢?大部分的人還是得依靠為數不多的幾段感情關係,自己體悟、自己理解自己,最後才可以找到愛人(你找到了嗎?)。不只這些,當我們想去買房、買車,甚或職涯選擇,即便我們可以儲存如超級電腦這麼多的資訊量,如果始終無法理解何謂「住得舒適、開得舒服、工作得開心」,那抉擇的品質依然堪憂。
具體化的形容大腦運作,是書中我非常喜歡的元素,作者用極其生動的方式形容大腦記憶的過程。例如:去市中心的某間大樓開會,穿上西裝,踩著皮鞋,禮貌地跟櫃檯人員介紹自己,保全打了通電話給所屬公司,並再三確定身分之後才讓你上樓,但同時一個送外賣的小哥卻不需要通報櫃檯就可以直接上樓了,你該去責怪安保系統的不謹慎,還是這是讓大樓運作更加順暢的巧妙方式呢?
你沒看錯,作者就是用這種方式來形容大腦裡的運作。主要是想傳達,大腦不會讓每個新訊息任意進入,而是會經過審查、轉送,但如果某個資訊在過去已經屢屢經過審查,好比新的數學公式、難上加難的熱力學,這些資訊若是像每天都會來的外賣員一樣,大腦就會自動放行。
讀了作者生動的比喻之後,身為麵包狂熱者的我也想到了另一個例子來形容大腦的運作:小巷中的麵包香撲鼻而來,那是我最愛的一間現烤麵包店,步入店內,我最先就是找到我最愛的巧克力夾心麵包,最後再拿個可頌結束今天的採購,過程大概不超過五分鐘,可以如此迅速,主要是因為我已經知道這些麵包是怎麼擺放的。那麼我們的大腦呢?是不是也像一家麵包店,當我想取用某段記憶時,它就會放在那?
書中作者也將「遺忘」與「學得更好」一起探討:人類為了學得更好,所以讓自己學會了遺忘。讀到這邊,你是否會懷疑自己沒看清楚?那麼再補充說明,如果我們的大腦內已經有個原子筆的概念,我們只要看到類似用途以及外型的東西都會認為是原子筆,直到有人告訴你,某些是油性筆有些是水性,你的大腦就會開始剔除中間混雜的部分,放入各自不同的特徵。簡單來說,大腦為了把更多事情區分來看,不讓相似資訊混在一起,會透過類似釋放記憶體的方法讓我們學得更好。
這本書完全打破我對記憶以及學習的想法。如果說過去的我在《超速學習》中學到了如何學習新技能,在《大腦喜歡這樣學》中學到了如何吸收學科性質的內容,那我會說,在這本書中,我學到了理解與學習的不同,並有了新的方向去規劃未來的自己如何吸收以及理解資訊。
不敢說我對這本書的理解一定正確,但我感謝這本書的問世,讓我在閱讀過程中享受這人類獨有的能力。你,準備好善用這個專屬技能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