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

啟動成功關鍵,隨時掌握商周.com最新資訊

提供第一手新聞解析、財經趨勢、專屬活動

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現正閱讀
五座歐洲首都的一日漫步》對自己好一點,開始旅行吧!
畫重點
段落筆記
新增筆記
「請稍等」英文別直接中翻英說please wait a minute!一次掌握,常用的電話對談英文
0
/500
不公開分類 公開分類
儲存
至頂箭頭

生活 | 旅遊

五座歐洲首都的一日漫步》對自己好一點,開始旅行吧!

五座歐洲首都的一日漫步》對自己好一點,開始旅行吧!
撰文者:肆一
閱多.閱好 2014.09.28

因為想對自己好,所以才去旅行

不管是散心或是逃避;無論是想創造更多回憶,或是亟欲遺忘掉某些記憶;不管是感到疲倦或慶賀......每每遇到這樣的時刻,心裡總會浮現:「啊!是該去旅行的時候了。」旅行,是一種對自己好的對待。

即便當時目的是驚慌失措地想要逃離某地而抵達另一個地方、即便當下再如何不忍卒睹與滿目瘡痍,但在離開的時候,總是懷抱著他日歸來時可以再好起來的想望。旅行不能幫人解決問題,但卻可以給了喘息的空間,在日常與日常之間、精疲與力竭間隙,讓人有機會大口呼吸。即便只是短暫,但常常卻成了是保命的仙丹。所以,每當隔一段時間之後,就會想要出去走走,就像是一種身體的本能反應。

廣告

一直覺得旅行跟愛情很像。它們都不是生命裡的必須,不像是空氣、陽光或水,人體並不仰賴它們活著,即便缺乏了,也不會因此困頓。然而若有了,卻會使得生命更有滋味。旅行可以藉由陌生事物、不同文化以及語言的刺激,讓人得以從日常規律的生活中脫離,用一種新的眼光去看待世界,然後獲得新的養分,最後再經由這些經歷發現新的自己與可能;愛情也是一樣,每回認識一個新的人,不僅僅只是探索對方,更會從相戀的過程中加倍去發掘出以前所不知道的自己,「原來自己談了戀愛會變這樣」說的就是這件事。

雖然旅行跟愛情都不是必須,但能夠擁有都是一種幸運。這也是它們的共通處。

不過,旅行跟愛情還是有一個根本的差異,就是:旅行是一個人就可以完成的事,但愛情卻是一個人無論如何努力,都成不了局。任何事都包含著運氣,都需要天時地利,但比起愛情的不可測,旅行更可以計畫得來。這也是旅行的魅力之一。

旅行時,我會花許多時間在走路,然後觀看,而在很多時候,旅行也光是這樣就足夠。不用一定去哪個地方、也無須非要尋找某個景點,只是在一座不熟悉的城市裡漫步,即便沒有旅伴,單單跟自己對話,就可以有新的獲得。找路,也找回自己;迷路了,就收穫一些風景,不急迫、不著急,用最適合自己的步伐前進。不在意他人的眼光,先學會凝視自己;想著要對得起一個誰之前,先給自己交待。

廣告

旅行沒有一定要怎樣不可,只要是讓自己感到舒適了,就是好的旅行。愛情也一樣。

如果現在身邊沒有一個誰可以牽手,至少你還可以擁有旅行,請記得還有可以對自己好的方式。也請不要忘記,自己還能夠擁有一種幸運,不是一無所有。至少你有自己可以對自己好。

在布拉格,過美好的一天

對面那戶人家庭院裡種的樹長到了路的上頭,輕輕地倚著另一頭房舍的屋簷,風一吹就輕擺像是溫柔的撫摸。

僅僅只是散步

時間:午後4點

地點:小區

地鐵站:綠A線╱Malostranska站

無法清楚條列出為什麼?可有些城市就是給你一種異常親近的感受,就跟人一樣,有些人輕易地就能使人覺得安穩舒適以及自在,對我而言布拉格就是這樣的一個地方。

我想這就是所謂的「緣分」,緣分指的不是機率比例,而是契合的程度,總有你一眼就喜歡的事物。然後總會忍不住貪心地想再多收集一點關於這座城市的片段、再多收集一點細微,感覺自己與這城市又更加貼近了一些。於是,某天我指著地圖上沒去過的位置說:「就去那裡吧!」那是在布拉格西邊的方向,要跨過伏爾塔瓦河的地方小區。

跟我同樣喜歡這座古城的人不少,所以布拉格總是充斥著世界各地來的旅人,不同輪廓長相的、講著不同語言的、拿著地圖的⋯⋯在彎曲的巷道裡面移動,整天都是熱鬧的景象。也所以,今天覺得是需要去幽靜的地方散步的時候了。布拉格大至劃分成:舊城區、新城區、猶太區、城堡區與小區等五個區域,舊城的古典、新城的亮麗、王室的城堡區⋯⋯每一個區域的特色顯著明確、辨識度極高,這也是這座城特殊的地方之一。而小區則是一個山丘,有一大片的公園綠地。

雖然已經是午後,但從地鐵Malostranska站出來天還是整片的藍,無論來了多久,每天都還是會注視著這城的天空。陽光直直地落在身上,趕走了剛才在地底下的一身幽暗,爽朗了起來。我在布拉格移動通常都不搭乘地鐵,都是踱著步前往目的地,所以對於這樣日常的交通工具反而有點陌生,有種顛倒的感覺。

跟著一起從地鐵站出來的還有成群的人,人們貼著路兩側的房舍前行,他們大多是要去城堡區的,所有旅人的必訪之地,而我這回則是要越過城堡到小區。經過城堡大門時,門口同樣佇立著身穿藍色制服的衛兵站在藍白條紋相間的小屋裡,大家搶著一起合照:旅人的笑臉對照著面無表情的衛兵,很有趣。幾天前我也做過一樣的事,但身為當事人與旁觀者是截然不同的角度。只從旁邊經過,也是另一種不一樣的視野。

我喜歡散步,走路是我的嗜好,不一定要有什麼特別的目標,單單就是邁動著步伐,往某個方向前進,也無需特別思考什麼,就只是走路,讓腳板落在地面、感受到身體的重量,這樣就可以了。僅僅只是這樣就使人可以放鬆。

散步,是我在布拉格所做的最浪漫的一件事情。

背向著城堡繼續走,離得越遠,就跟著遠離雜沓聲,周遭也更加寧靜了起來。巷子還是一樣彎曲的繞,可房子更少、也更矮了,讓出了更多的天空,看到了更多的藍色。唯一沒變的還是這城市的紅色屋頂鋪著,沉沉的藍與鮮豔的紅對比出美麗的色調。再往前走一點,回頭也看不見城堡區的尖塔了,人也沒了,但多了蒼鬱的樹木,對面那戶人家庭院裡種的樹長到了路的上頭,跨了過來,輕輕地倚著另一頭房舍的屋簷,風一吹就輕輕擺動,就像是溫柔的撫摸。

陽光射下的角度更斜了,穿過枝葉的縫隙灑在石版路上頭,影子晃呀晃地,不僅倒映出樹的陰影也刻劃出馬路的條紋。路的盡頭是一棟黃色的房子,除了我與朋友之外,整條路上沒有其他任何一個行人,靜謐的氣氛圍繞。

還是需要地圖,不是要尋找什麼目的地,只是要辨識方向而已。但在大多數的時候,就只是在走路而已。因為城堡區太耀眼的關係,幾乎所有的人都往那裡去了,因此這裡幾乎沒有什麼觀光客,偶爾才會遇到幾個人,給人一種與世隔絕的錯覺。

景色還是很優美,不是那種壯觀華麗的漂亮,是古典雅致的那一種,連美的樣子都很安靜。先經過的是羅瑞塔教堂,白色的牆身繞了一圈銘黃色的邊,顏色鮮豔明亮,除了屋頂立了成列的雕像之外,教堂前方有一條小石階樓梯,一樣也排滿了小天使的雕像,整座教堂精巧細緻;而教堂正門上方的鐘在整點時候會響起「瑪利亞之歌」,整個區域都可以聽到優美的音樂。

再往前走一點就會抵達小區的主要公園「佩特辛公園」。公園的入口處有一座修道院,純白色的修道院在黃昏的襯托下更顯得潔淨。突然覺得走的有點倦了:「穿錯鞋了,拖鞋根本不適合走路。」揉揉痠疼的腳底這樣說,橡膠製的薄鞋底根本無法提供防震保護的功用。

在修道院的長椅上暫歇時,幾個小孩在草地上追逐嬉戲著,發出細微的笑聲。陽光的角度更斜了,氣候也開始有點涼了。「咚∼∼」忽然鐘聲響,想必是剛剛經過的羅瑞塔教堂的鐘響吧。悠揚的樂聲提醒了我時間的流逝,起身再往前。

佩特辛公園到了,公園很尋常,除了有一道高高的圍牆之外,沒有什麼特別之處。但因為是建造在山丘上的關係 ,所以在某些較為空曠的位置向著東看,就可以看到舊城區以及伏爾塔瓦河。公園中央有一座觀景台,有點眼熟,原來一樣是仿艾菲爾鐵塔建造的高塔,不同於艾菲爾鐵塔的古銅、東京鐵塔的豔紅,布拉格的電視塔是鐵灰色的。

觀景台下有纜車連接著山下的城區,可以搭車下山:「再往前走?還是回去?」看看天色,決定打道回府,結束今天的散步,至於公園的另一半邊,找個時候再來吧。

在巴黎,過美好的一天

自從開始旅行,我就對於市集或是跳蚤市場之類的屬於地方性的活動有著極大的興趣。

巴黎真實生活

時間:上午9點

地點:市集

地鐵站:6號線╱Bir-Hakeim站

上午九點,巴黎的天還是陰濛濛的一片,但城市的市場卻早已經是鬧哄哄一片了。豔紅的、嫩綠的、橙黃的;芬芳的、香濃的、刺鼻的;圓潤的、粗糙的、結實的;花型的、球狀的、不規則的......琳瑯滿目的蔬果在我眼前一字排開,讓我眼花撩亂。

巴黎有許許多多的市集,不僅販售的東西種類不盡相同,開放的時間也不一。賣古貨的有位在蒙馬特的克涅克爾跳蚤市場與南邊的梵維斯市集可以選擇,每週在固定的時間營業開放;但我最喜歡的還是販售著蔬果、海鮮、乳酪與花卉的市集,而這樣的傳統市集只要是在週末的早晨,總是會出現在巴黎的各個角落,像是個小型的園遊會。

類似這樣的市集都有種活力,豐富多元的食材在眼前展開,一家家的攤販面對著面的開張,中間只留下一條供人行走的小道,人們就在裡面摩肩擦踵地穿梭著、手上抓著購物用的袋子。有一種流動的調子在其中。可沒有吆喝聲,市場裡面甚少聽到小販聲嘶力竭的叫賣,客人指著某一樣食物、輕聲地交談了幾句就完成交易,還是有一種優雅的姿態。

我跟著一個老太太身後走,走走停停,嗅嗅花的香氣或是看看一些我不知曉的食材,挑挑選選,一會兒駐足沉思、一下又點頭稱是,似乎思考著要選購哪些食材似的。我就只是靜悄悄的隨著。

這裡的蔬果顏色常常都是極飽和美麗的,光澤鮮豔的番茄、小巧圓潤的馬鈴薯,或是形狀完美的朝鮮薊⋯⋯幾乎看不到有瑕疵的產品,也因為排設得工整,顯得太美好的關係,讓人多少有種造假的感覺。可還是賞心悅目的。而或許就是因為這樣的關係,在台灣幾乎沒有養成吃水果習慣的我,在國外卻在意了起來,每天總是惦記著,最常吃的是多汁的桃子。在市場裡面也不忘要比價,就像是一種自然的生活習慣。

通常市場裡面也都是異常的乾淨整潔,地上看不到散落的枝葉或是溢出的醬汁,給人一種舒服安適的氛圍。而無論已經第幾回,每次在市場裡面總還是會發現沒見過的東西,有種新鮮的感覺。但說到底,有哪些食材並不是那麼重要,重要的是在這樣的市集裡面、藉由買賣家一來一往的交易,一車車新鮮的食材進出,彷彿就可以窺見這座城市的人真實的生活樣貌。

市場裡除了可以看到一些在台灣不常見到、特別的食材外,更重要的是「發現生活的美感」。例如,陳列的方式、顏色的搭配等,或許對巴黎人來說,這其實是一種美感的訓練與培養。最後,老太太買了個幾顆蕃茄、一把生菜,還帶了火腿以及乳酪,踱著和緩的步伐離開、消失在轉角,我猜測著她今天要準備的餐點是什麼?也猜測著巴黎人的真實生活。

後記

巴黎,白天的藍色、夜晚裡很深很深的藍色,或發光的午後;我並不是第一眼就喜歡上巴黎。這樣的話,其實不是一種炫耀,反而是帶了點反撲的味道。

還沒到過巴黎前,這座戀人城市大概有我所聽過的最多的嚮往,身邊的朋友每回只要聽到誰能夠去巴黎,也莫不發出讚嘆的聲音,包含著羨慕與嫉妒。所以,我對巴黎的想像是最多的,但也因此,成了一種變相的捆綁,只要它稍微與我想像中的有所落差,我就會在心裡打了點折扣。

後來才發現這是一種不折不扣的自大。每一座城市都是獨一無二的,它也理當是該這樣的存在著才對。巴黎,並不是用來滿足我個人想像的地方,即便我對它有所期待,但那也是我自己的而已。不過這是很後來才明白的事。

然而,巴黎卻也是我去過最多次的國外城市,還無法信心滿滿地說自己多麼熟識這座城市,但當同一條道路你走過好幾回、同一家咖啡館你去過好幾次,然後巷口的超市每日晚上也必去報到時,自然就會對一個地方產生熟悉的感受。親切感,幾乎是與旅行相反的詞彙,它抵抗了旅行的其中一個本質—新鮮感,但卻給了旅人在不斷移動的遠行裡難得的安適感。我會喜歡巴黎,一大部分是因為這個原因。

不管是哪一座城市,我也總喜歡在巷弄內亂鑽,總會忍不住想去試試新的道路,看看會抵達哪裡?這是我記憶一個地方的方式。在巴黎我最喜歡的則是拉丁區的小巷,尤其是法國學士院後方的Rue de Seine與附近的巷弄,狹小的街道,彎彎曲曲、單行的,有許多的藝廊,還有一個市場,當然,也有很多的咖啡館。順著路往前走一點,再拐個彎,就到了知名的花神咖啡館,如果不打算右轉的話,直走則有一家巴黎當地人喜歡去的蛋糕店。這一區也就是著名的左岸。

想起第一次到巴黎時,因為想要看更多的東西,所以拚命地走,走了太多的路,最後受不了了,管不了身處在哪,只得停下來歇一下才行。當時坐在新橋上休息的畫面現在都還很清楚,刺眼的陽光、塞納河上吹來的風打在臉上,然後我一臉的疲憊。而現在,這些片刻都比當時參觀了什麼景點來得深刻,不管是好的、壞的,經過時間汰換,最後都會變成了一種收藏擺在腦海裡頭,供日後回憶。

以後,也要繼續蒐藏這些旅行裡的小片段,然後,下次有機會再到巴黎,仍舊也會再去Rue de Seine走一圈吧!

在阿姆斯特丹,過美好的一天

無論印刷技術再怎麼先進也無法複製出那些細微末節,尤其是畫作本身的生命力,是怎麼樣也印製不來的。

拜訪維梅爾與梵谷

時間:上午10點

地點:博物館區

阿姆斯特丹的區域劃分共分為:中央區、約旦區、猶太區、運河區與博物館區等五個區塊。

中央區是這個城市的中心位置,位於火車站正前方最熱鬧的商圈,這座城市最喧嘩的地段都在這一區域裡面;運河區則為一般的住宅區域,沒有太多知名的景點,但也因此觀光客顯得少,反而更可以感受到阿姆斯特丹這個城市的細微脈動;約旦區的名稱有一說是從法語中的「花園」(Jardin)翻譯而來,也因此這一區域中有許多的街道都是以花草來命名,像是這個城市的後花園一般可親;猶太區顧名思義便是當初最多猶太人居住的地方,曾經有高達百分之九十五的居民都是猶太人;而博物館區則很好聯想,這裡就是這個城市的文化寶庫,林立著許多的博物館,包含:國立博物館、市立現代美術館以及梵谷美術館等。

先抵達了博物館區,因為是從南邊過來,而這一區則是這個城市中離北方最遠的區域。

博物館區有種寧靜緩慢的優雅氛圍,國立博物館與梵谷美術館中間讓出了一大塊的空地,上面種植了整片的草地還有一個大大的水池與樹蔭,角落則設置了咖啡館,人們就在空地上面休憩、野餐,小狗躍進水池裡又跳了出來,身上甩出的水珠像是一顆顆圓滑的水晶在空氣裡閃耀著。這裡以一種極其悠閒的步調行進著。

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受了博物館文化氣味的薰陶,這一個區域展現了與阿姆斯特丹其它區域不同的調性,但這就是這個城市的一部分,阿姆斯特丹是一座多元寬容的城市,包含了許多不一樣的部分所組合而成的土地。

荷蘭有幾位在世界上知名的畫家,例如:林布蘭、維梅爾與梵谷,國立博物館裡面也都收藏這三位畫家的作品。因為電影《戴珍珠耳環的少女》的關係,這部以維梅爾畫作衍生而出的影片使我對這位畫家有了較多的認識,雖然博物館裡面沒有收藏這幅作品,但有另一幅同樣廣為人知的作品《倒牛奶的女傭》。

維梅爾所繪的畫像是靜止的,可看著、看著,卻又像有生命一般,這是專屬於維梅爾的魔法。就像是《廚房女傭》畫作中幾乎可以感受到空氣的流動,在他的筆下時間都凍結在某一個時刻裡,可能是拉著長影的午後或是破曉的清晨,所有景物都靜止了,但空氣卻還在流動著,似乎隱約還可以聽到窗外的蟲鳴聲,這是維梅爾畫作的魅力,他描繪出了時間。就像是回眸凝視的戴珍珠耳環少女,總讓人感受到她眼神的流轉。

每每看到這些讓人發出讚嘆聲的畫作,都會更加確認無論印刷技術再怎麼先進也無法複製出那些細微末節,尤其是畫作本身的生命力,是怎麼樣也印製不來的。這些都要親眼看過才能感受到。

雖然國立博物館也收藏著梵谷的畫作,但是真要觀賞他的作品的話,還是非要到梵谷美術館不可。與國立博物館隔了一條馬路與草地就是梵谷美術館,一棟簡單俐落的建築,大地色系的外牆上用青綠色的字排列了「VAN GOGH MUSEUM」字樣,高高釘在房子的最上方。而與外觀一樣的,館內的裝潢布置也呈現極簡的風格,刷白的牆壁與黑色的階梯,與梵谷濃烈的畫作風格形成奇異的對比。

梵谷美術館最讓我喜歡的一點是:館內依照時間順序一一陳列展示出梵谷的作品。從早期的灰暗陰沉至後期飛揚燃燒,讓人一目了然這位世界上最具知名度的悲劇性畫家的風格轉變,幾乎是等同於變相的編年史一般忠實呈現出梵谷一生的心境變化,讓人對於這位畫家更有感受。看過梵谷畫作的人大概都無法否認他作品最大的魅力來自於它的絕對,色彩濃豔、彩度極高的油墨厚厚的壓在畫布上頭,就像是要把生命的能量刻印在上頭般的強烈,叫人一眼就忘不了,尤其是後期的作品更是明顯。梵谷在畫作裡展現了讓人無法忽視的生命力。

或許是因為梵谷美術館只展示梵谷與其相關的作品,因此這一個美術館呈現出比其它美術館更為流暢的觀看感受,簡潔舒適的空間讓人有種爽朗的自在感。這是這個美術館另外一個特殊的地方。從美術館出來,寬廣遼闊的草地又展現在眼前,剛剛好提供了參觀博物館之後最佳的沉澱空間。

在柏林,過美好的一天

這是這座城市的精神,保存遺留下來的、展露新精神,再昂首闊步,然後極俐落,這是一種城市的態度展示。

站在城市頂端

時間:上午9點

地點:國會大廈

鐵站:S-1、2、25號線╱Unter den Linden站

想著或許可以避開人潮,所以一早就抵達了國會大廈,但入口處的人卻早已經排成一條長龍了。

這是我在這座城市最喜歡的地方之一,並不是因為免門票的關係,而是這個地方展現的姿態:乾淨簡單、清晰明亮。即使是平時對於排隊沒有耐心的我,也可以懷抱著愉快的心情加入排列進場的隊伍當中。

國會大廈主體外觀是文藝復興風格,黃灰的石材顏色、典雅對稱的樣式,越過拔高的門面隱約就可以看見建築中央突起的巨大圓頂,那便是我要去的地方。入口處上方標示著「DEN DEUTSCHEN VOLKE」(德意志人民)字樣,人們就在它的底下排列著。

戰後的柏林損壞了許多的舊建築,紛紛在崩塌的磚瓦裡蓋上新的房舍,因此在這座城市可以見到許許多多概念新穎的建築,光鮮明亮的新材質使用在牆面上,多變精采;還有一些則是重建毀壞的建築,在不完整的建築上加上新的樣式,讓屋子有了全新的面貌示人,變成了新的老建築,就像是國會大廈。

國會它原本是一棟已經被大火與戰爭摧毀了大半的老舊建物,但並沒有被打掉重蓋,留下了外觀,加以修整,最後再加上了新的天頂,變成了大家目瞪口呆的新樣式。當初那棟幾乎被遺棄的房子,搖身一變,成了引領世界的綠色新建築。

我一直覺得這是這座城市的精神,保存遺留下來的、展露新精神,再昂首闊步,然後極俐落,這是一種城市的態度展示。

氣候涼爽,天空是一種輕飄飄的藍色,人群就著廣大的草皮排成彎彎曲曲的長條,幾個人散在附近曬太陽,一派悠閒,我不斷觀察周圍講著不同語言的人們打發時間,排隊也不如想像中的難耐,接著,就輪到我入場了。把隨身的背包、外套、金屬製品擺到盒子中,再過安檢門⋯⋯通過層層嚴格的檢查,最後才搭上電梯直達這棟建築的頂端。

「哇!」一踏出電梯,我讚嘆著眼前出現的景致。

形狀完美的圓頂展現在眼前,用「美麗」還不足以形容這裡給我的感受,真要我挑個形容詞的話,我會用「驚人」。巨大的圓頂使用鋼架當結構,金屬線條支撐起一面面透明的玻璃當作牆面,幾乎沒有任何遮蔽,光從四面八方投射進來;然後,中間那根貼滿鏡面的錐狀物反射著光,把照耀進來的光線又投射了出去,整個空間交織成一片晶晶亮亮的景色。圍繞著圓頂的是一圈圈的鋼骨走道,人們繞著彎曲的弧線盤旋而上,而人走在其中也成了點點的光影,有種超現實的味道,讓人別不開眼的魔幻。

這是一座綠色生態建築,南面裝置了三百平方米的光電板,供給了這棟建築的大部分能源;然後,也把夏天的溫水儲存起來到冬天使用,寒冬的冰水則留下來為夏天冷房,能源再生、有了生命,這一棟建築能夠自給自足。

棚頂核心位置的錐狀體,連接著天與下層的國會會議廳,從頂一路延伸下來,四周的鏡面可以移動角度,引進了戶外明亮的光線,照亮了國會殿堂,不僅替代了電燈,也在通風上佔了重要的位置;錐狀物上層層疊疊的鏡子折射出千千百百的人像,象徵著人民。而人們只要站在採光平台便可以一目了然國會殿堂的運作,示意了:「人民在上,議員在下,人民才是國家的主人。」這是這座建築的另一個重要的意義。

平台還可以再往上,順著圓繞著圓頂的走道就可以把人帶到更高的地方,雙螺旋的設計,彎彎的弧線一邊向上行,要往下走則是走另外一條,三百六十度的繞,可以把各個面向角度的柏林盡收眼底,終點就是國會殿堂的最高處。優良的動線設計不僅使得參觀得更加順暢,也由於人數的嚴格控管使得整個空間顯得舒適自在。從外至內,這座城市的精神顯示在每一處的細微。我極喜愛這裡,還沒有離開,就已經想著會一次又一次不斷地來造訪這裡了。

這棟建築歷經了動盪的時代、戰火的襲擊以及這個國家的分裂與統一,然後存活了下來,就像是一個見證。現在這棟過去的建築,用了新的象徵意義宣示著未來,不單只是單純城市上面的意義,而是進一步對表示人類賴以生存的能源做出了示範,就像是我對這城的感想:透明的穹蒼圓頂,是這個城市的新天棚。

一邊看風景、曬太陽,一邊觀賞著令人瞠目結舌的精密設計,流連忘返,我在上面逗留了好一陣子才離開。站在上面時忍不住心想:「這裡或許不是柏林的制高點,但卻是這個新生城市的最頂端。」

書籍簡介

書名:最美的抵達,最近的遠方:五座歐洲首都的一日漫步

作者: 肆一

出版社:三采

出版日期:2014/06/27

「開始在一座城市裡面找尋那種鮮為人知的地點,發現了一處自己喜愛的小角落之後,從此你跟這個地方就有了關連,從此這座城市就是獨一無二的……就像是小王子馴養了狐狸一樣。」

從布拉格到巴黎,再到阿姆斯特丹與布魯塞爾,最後抵達柏林,五座風格迥異卻各有魅力的歐洲首都:布拉格的夢幻、巴黎的浪漫、阿姆斯特丹的多元、布魯塞爾的小巧、柏林的新生,肆一用自己的旅行步調,在城市的街道漫步,用步伐去記憶每一個地方。

就如同肆一書寫愛情一般,這本書不是旅行的教戰守則,而是一種指引,當有朝踏上自己的旅程時,希望能試著用自己的方式創造出屬於自己的城市記憶。旅行沒有一定要怎樣不可,只要是讓自己感到舒適了,就是好的旅行。愛情也一樣。

 

下滑箭頭 下滑載入更多報導 下滑箭頭
歐洲首都 首都 旅行 巴黎 歐洲
閱多.閱好
閱多.閱好
出版社
展開箭頭

閱讀使人生豐富,看不到的風景、吃不到的食物,就用閱讀補足吧! 在這裡我們為您挑出五花八門好文,讓您生活“閱”來越豐富。

廣告
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