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

啟動成功關鍵,隨時掌握商周.com最新資訊

提供第一手新聞解析、財經趨勢、專屬活動

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現正閱讀
為什麼總是遇到困難的「抉擇」?那是因為你目光太短淺!
畫重點
段落筆記
新增筆記
「請稍等」英文別直接中翻英說please wait a minute!一次掌握,常用的電話對談英文
0
/500
不公開分類 公開分類
儲存
至頂箭頭

職場 | 職場修練

為什麼總是遇到困難的「抉擇」?那是因為你目光太短淺!

為什麼總是遇到困難的「抉擇」?那是因為你目光太短淺!
來源:William Ward@flickr,CC BY 2.0
撰文者:吳育宏
業務力講堂 2014.06.23

當我拿到希拉蕊的親筆回憶錄「抉擇」一書,並沒有急著翻閱內文,而是停留在封面斗大的書名「抉擇(Hard Choices)」兩字,思考了好一陣子。

擔任美國的首席外交官四年,可想而知書中有希拉蕊個人在世界不同國家的經歷,對於瞭解美國近年的國際政策,非常有幫助。然而,我更好奇的是以「抉擇」為書名,這位近代最具知名度和影響力的女性政治人物,想要表達的核心理念是什麼?這又對身處亞洲的我們帶來什麼啟示?從書中兩個場景,我找到自己的答案。

第一個場景發生在2012年的4月底,當希拉蕊準備前往北京參加美國與中國的年度戰略會議前夕,在中國積極為殘障人士、農村村民爭取權益,有「赤腳律師」之稱的陳光誠,從遭受軟禁的家中逃出,跋涉數百英里到北京的美國大使館尋求庇護。

廣告

當希拉蕊接到美國駐北京大使館的消息、請求指示,她面臨抉擇。積極的提供協助,可能引起中國政府的反彈,進而影響在戰略會議上各種重要議題(區域衝突、兩國貿易、智慧財產權等)中國的合作意願。但是,若不提供協助,又與美國追求人權的核心價值背道而馳。事實上,這樣的衝突不只發生在希拉蕊的個人經驗。21世紀中國在取得全球經濟的影響力之後,與美國在人權議題的角力就日益劇烈和強勢。

就當下的時間點看來(戰略會議召開前夕),希拉蕊確實是面對「兩難」的抉擇。從我的解讀,她想表達的是:當眼光只狹隘的侷限在單一事件,人往往成了必須「二選一」的角色。

第二個場景要追溯到2009年12月,在丹麥哥本哈根舉行的國際氣候變遷會議。美國總統歐巴馬以及隨行的幕僚團隊,得知中國找了印度、巴西、南非等國家的領導人召開秘密會議,試圖建立他們自己的能源政策與遊戲規則,以削弱美國的主導力。歐巴馬和希拉蕊「突襲」了那場秘密會議,讓這些意圖以經濟發展為優先的領導人措手不及,也瓦解了原本可能形成的結盟。

在這個情境下,經濟起飛中的國家(中國、印度、巴西)似乎也面臨「二選一」的抉擇。減少碳排放對環境有益,卻會延緩經濟成長,難怪各國對碳排放的管制避之唯恐不及。就連美國共和黨,也曾出現反對的聲音。我認為希拉蕊要再一次表達的是:看短不看長,這個議題就走入「二選一」的難題。

廣告

從人權議題到環境議題,這本回憶錄生動描述當事人面對的挑戰。不管是準備給駐外人員指示的希拉蕊(陳光誠事件),或者在哥本哈根闢室密商的各國元首,因為只能在兩種選擇之間取捨,都顯得備感壓力。我想,這是希拉蕊給「抉擇」一詞的「表面意涵」,也是單方面從「當事人」的角度來看問題。以中文的意思來說就是:見樹不見林。

那麼抉擇的「深層意涵」為何?如何才稱得上是「見樹又見林」的觀點呢?書中諸多線索透露她的真實想法。首先,希拉蕊提到在2008年總統大選民主黨初選時,她和歐巴馬都提出限制排放的氣候變遷政策,並且將「經濟」與「環境」只能二選一的說法定義為「假議題」。既然稱之為假議題,就代表它並不是膚淺的二選一問題。

如果經濟發展是為了給人們更好的生活,那麼環境政策何嘗不是呢?兩者應該有共同的目標才對。只因為「碳排放」和「短期經濟成長」正相關,僵化思維就把「減少碳排放」當成經濟發展的毒藥,導致這個問題只有二選一的答案。原本兩件立意相同的事(更好生活),變得相互矛盾,源自人們的目光短淺。

人權議題,我認為希拉蕊要向中國表達類似的觀點。在國際局勢複雜的今日,美國已經無法單純定義與中國的關係為「競爭」或「合作」。美國希望中國和全世界接受其民主自由的價值,是因為她深信這個核心價值可以帶來真正的繁榮(姑且不論動機和手段是否被認同)。單一事件看來,美國在干預中國內政或破壞雙方互信,這真是走在鋼索上的抉擇。但是長遠看來,美國在散播她自己深信不疑、對世界有利的價值,這就不算一個艱難的選擇了。

總結來說,我從「抉擇」這本書得到的體會是:「當你對一個議題的理解有限,就得經常面對『抉擇(Hard Choices)』;當你有辦法從不同角度、更高視野去解讀世界,你就不再有那麼多困難的抉擇。」

工作、生活、人生的許多議題,都是如此。業務員若是滿腦子只有業績目標和佣金,他只看到交易對自己「單方面」的價值。目光如豆、思維短淺的結果,就是花許多時間專研銷售技巧,但是對產品和服務帶給顧客的真價值一知半解。無怪乎銷售工作的格調被定位的低俗不堪,而且交易與否最後只產生一位贏家。

但是,如果銷售員把交易帶給「買賣雙方」的價值思考透徹,他在促成的是一個「雙贏的結果」,而非「單贏的抉擇」。從這個角度來看,銷售員又何必卑躬屈膝或者緊迫盯人的「推銷」呢?

業務員與顧客、採購員與供應商、上司與部屬、家長與子女,人生經常存在這種微妙的道理。當我們停留在表層思考,處處碰到困難的「抉擇」,甚至寸步難行。然而,當我們有辦法把視野和格局拉大,在海闊天空的世界裡,其實並沒有這麼多「抉擇(Hard Choices)」才對。

這是我從希拉蕊「抉擇」一書,得到我對「抉擇」一詞的新解。

作者簡介_吳育宏

國立政治大學國際經營管理碩士(IMBA),外貿協會國際企業經營班兩年期英語組(ITI),國立中山大學海洋資源系學士。十餘年行銷業務、經營管理經驗,產業涵蓋商業流通、機械製造、通訊電子、物流運籌、商業諮詢等。著有台灣第一本聚焦於B2B銷售的管理書籍「突破業務最前線」(聯經出版社)。Facebook粉絲專頁:吳育宏的銷售智庫(facebook.com/Sales.ThinkTank)

「業務力講堂」專欄文章列表



延伸閱讀:改變世界的力量 Smart Power

下滑箭頭 下滑載入更多報導 下滑箭頭
領導力 遇到困難 梅克爾 巧實力 困難的抉擇 希拉蕊
業務力講堂
業務力講堂
吳育宏
展開箭頭

專精於商業模式創新、行銷策略聚焦、管理流程優化與銷售團隊訓練,擅長以系統化、邏輯化、圖像化的方式剖析業務流程,是台灣最被推薦的商管類專欄作者之一。 這裡是吳育宏與商周讀者分享銷售故事與管理心得的地方。

廣告
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