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

啟動成功關鍵,隨時掌握商周.com最新資訊

提供第一手新聞解析、財經趨勢、專屬活動

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現正閱讀
歐元區應該發消費券
畫重點
段落筆記
新增筆記
「請稍等」英文別直接中翻英說please wait a minute!一次掌握,常用的電話對談英文
0
/500
不公開分類 公開分類
儲存
至頂箭頭

國際 | 全球話題

歐元區應該發消費券

歐元區應該發消費券
▲當美元、歐元等A咖貨幣光環褪色,投資人轉向其他貨幣選擇,促成了加幣、澳幣等雜幣地位升高。
(攝影者:許世穎)
撰文者:羅伯特·斯吉德爾斯基
大師開講 2011.11.23

政客們總是精於推卸責任──任何好事都反映了他們無與倫比的才智和努力;而任何壞事總是由他們之外的某些人和某些事引起的。

「經濟」就是上述現象典型的領域。過去三年,全球經濟幾乎都處於崩潰狀態,先進國家的復甦難以為繼,且它們的疲軟還扯了其他國家的後腿。專家們大談「二次衰退」,但某些國家從來沒有從第一次探底中恢復過來:希臘GDP已經連續三年下降了。

當我們要求政客們對這一淒慘結果給出解釋的時候,他們異口同聲地回答說:「這不是我們的錯。」接著,他們會大談原本可期待的復甦因歐元區危機而「脫軌」。

這完全是信口胡說。

歐元區危機並沒有讓復甦脫軌;應該說,歐元區危機就是復甦萎靡的結果。這是因為主要歐洲國家有意壓制總需求的政策,所導致的自然的、且被許多人所預料到的結果。

這一政策註定要導致金融危機,因為這會把政府和銀行資產侵蝕殆盡,讓它們背上越來越大的債務包袱。即使採取了緊縮政策,今年英國結構性赤字預計仍將上升6.5%~6.8%,這意味著還要削減220億英鎊才能實現平衡。首相卡梅倫和財政大臣奧斯本將責任推給了歐元區危機,而事實上,應該受到指責是他們自己的經濟無知。

不幸的是,對我們所有人來說,這樣的解釋如今一再重複在耳邊響起。蕭條、衰退、收縮——你怎麼稱呼都行——發生的原因是私人部門支出比以前更少了。這意味著私人部門的收入在下降,因為某個企業或家庭的支出正是另一個企業或家庭的收入。

在這樣的情形下,政府赤字自然會上升,因為稅收收入下降了,同時失業保險和其他福利支出就會上升。不過,因為政府支出增加,才能填補私人支出不足之處。

但如果政府在私人部門支出復甦之前就開始削減赤字,那麼淨結果將是總支出的進一步下降,總收入也將隨之下降,導致政府赤字更加惡化而不是改善。誠然,如果政府停止所有支出,那麼赤字將最終減少到零。在這之前,人們會饑寒交迫,但預算將實現平衡。

這就是當前歐洲經濟政策的瘋狂邏輯。

事實上,對所有人最好的辦法是政府自己來花錢。政府可以做到花錢和中期預算削減計畫並行不悖,辦法是在預算的經常帳戶和資本帳戶之間做出關鍵區分。經常專案包括在不能產生任何資產的服務和不可儲藏商品方面的支出。資本帳戶包括買入或建造能帶來預期回報的耐久資產。前者是稅款支出,後者則否。

如果現有會計法則過於敏感,不能做出這一區分,那麼可以成立一個單獨實體來處理投資。可以成立一個國家投資銀行,政府為出資人,私人部門為債權人,投資基礎設施、住房以及「綠化」(環保)經濟。這樣一來,可以在填補需求不足的同時改善經濟的長期前景。有跡象表明,英國和美國的官員正在開始向這一方向努力。

如果什麼都無法奏效,那麼就是時候朝國內抛灑傅利曼(Milton Friedman)(註:自由經濟大師)所謂的「直升機鈔票」了——也就是說,向每個家庭發放過期就作廢的消費券來直接增加人民購買力。這至少能夠在長期投資專案開發期內,維持經濟成長。

如果G20能夠在此類機制上達成一致,那就更好了,2009年4月的合作刺激就屬於這一情形。如果達不到,那麼國家集團可以追求各自自己的合作機制。

歐盟急需成長戰略。當前的援助機制只能幫助像希臘和義大利那樣的國家,在市場利率異常高時,以較低成本借錢,但該機制堅持這些國家必須進一步削減預算赤字,這會惡化歐洲人的購買力。接受這一機制的政府將不得不削減支出;銀行將不得不承受巨額損失。

從長期看,歐元區註定是一場失敗的實驗。歐元區應該重新組織,大大減少成員國數量,只包留下那些不存在經常帳項目赤字的國家。其他所有努力在當前框架內拯救歐元區的努力——中央財政部也好,不局限只管理通膨的貨幣當局也好,新條約也好——都只能是白日夢。

作者簡介_羅伯特·斯吉德爾斯基

羅伯特·斯吉德爾斯基(Robert Skidelsky)是英國上議院議員,華威大學政治經濟學榮譽退休教授。

下滑箭頭 下滑載入更多報導 下滑箭頭
歐債危機 消費券 刺激 歐元 削減赤字
大師開講
大師開講
Project Syndicate
展開箭頭

從諾貝爾經濟獎得主、哈佛、耶魯等知名大學教授到聯合國官員;從中國、新興市場、歐美到中東、阿拉伯世界,全球財經大師開講,深入淺出剖析國際大事。

廣告
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