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

啟動成功關鍵,隨時掌握商周.com最新資訊

提供第一手新聞解析、財經趨勢、專屬活動

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現正閱讀
這樣看新聞,讓你成為媒體無法洗腦的人
畫重點
段落筆記
新增筆記
「請稍等」英文別直接中翻英說please wait a minute!一次掌握,常用的電話對談英文
0
/500
不公開分類 公開分類
儲存
至頂箭頭

職場 | 心靈成長

這樣看新聞,讓你成為媒體無法洗腦的人

這樣看新聞,讓你成為媒體無法洗腦的人
撰文者:琳達.艾爾德、理察.保羅
精選書摘 2014.03.26

成為媒體無法洗腦的人

「所有的新聞記者都會憑著他們的本事來危言聳聽,這是他們讓自己引人關注的方式。」
─芮德爾勛爵(Lord Riddell),英國律師

每個社會和文化都有它們獨特的世界觀,人們會從這個世界觀去形成他們的視野、看待事物的方式,還有感知與信仰。世界各地的新聞媒體也會反映出它們本身文化的世界觀。確實如此,那些全國性新聞媒體的從業人員,本來就會和他們的讀者觀眾共享著同樣的看法,因為他們必須把同樣文化的人會想購買的內容,賣給他們。他們必須用一些能夠取悅、吸引觀眾的方式來包裝新聞,以便提高獲利。

在《關於新聞的新聞》(The News About the News)這本書中,作者唐尼(Leonard Downie)和凱瑟(Robert G. Kaiser)對這個問題就是這樣說的:

全國性電視網縮編報導團隊、裁撤駐外單位,以便削減經營者的成本。他們試圖用生活風格、名人娛樂專題,來降低那些成本高昂的新聞報導,也會用司法、犯罪和腥羶色的報導,來填塞那些低預算、高利潤的黃金時段談話節目。

任何一種文化內的主流新聞報導,常常都是不自覺地依循下列這些準則來運作:

「這是從我們的角度所看到的情形;所以,這件事情就是這樣。」
「這些現象可以支持我們對這件事情的看法;所以,這就是最重要的部分。」
「這些國家對我們很友善;所以,我們應該讚揚這些國家。」
「這些國家對我們很不友善;所以,我們應該抨擊這些國家。」
「這些新聞最能造成讀者觀眾的關注或轟動;所以,這些新聞就是最重要的新聞。」

廣告

然而,世界各地的真實狀況,遠比任一文化中的人所看到的真相,還要更加複雜得多。如果你無法認知到本國新聞的偏差;如果你無法察覺到意識形態、偏見和個別詮釋的存在;如果你置身在某種宣傳言論中卻不自知,那麼你就無法合乎理性地判斷出,哪些媒體訊息應該要加以補充、平衡,或者是完全摒棄不談。要想當個新聞媒體的批判性讀者,建立分析媒體的技巧,上述這些見解看法便是關鍵要點。

當媒體日益膚淺,你需要變得更有深度

對日常生活中的新聞媒體產物,必須審慎以對。小心研究新聞報紙,注意報紙會怎麼去正面呈現某個國家的「朋友」,並且負面呈現該國的「敵人」。注意對比那些不怎麼重要的頭版新聞,和塞在內版的重要新聞。注意報紙如何忽視、或簡單處理那些重大的世界問題,卻特別強調腥羶色的新聞。

想像一下,如果是你的話,會怎麼改寫這些新聞報導,以求能拓展角度,或更公平地陳述議題呢? 把批判性閱讀新聞當成一個習慣,不要只是偶一為之。注意電視新聞節目會如何過度簡化一個複雜的問題,如何鎖定每一個可以煽情炒作的議題,並花費極大資源與版面處理那些能夠造成轟動的新聞(而非聚焦於有重要性或有深度的新聞)。注意它們通常是怎麼經由性與犯罪行為等訴求,創造及豢養出整個社會的歇斯底里。

廣告

洞察新聞媒體的策略

‧ 試著透過多樣來源的想法和資訊,來理解與深入觀察,而非只是仰賴大眾媒體。
‧ 學習如何辨別新聞裡所植入的觀點。
‧ 認知到不同的角度觀點,會對新聞的故事有什麼不同說法後,在心裡重新改寫、重新建構這些新聞。
‧ 把新聞看作是陳述事實的一種方式,它混和了部分的事實和部分的詮釋。
‧ 注意新聞內容的矛盾不一之處,這種狀況常常在同一則新聞裡頭就會發生。
‧ 注意新聞是為了什麼議題和利益所服務。
‧ 注意新聞中所報導和所忽視的真相。
‧ 注意某些實際上應該有待討論,但卻被呈現為事實真相的事情。
‧ 注意新聞故事中隱含的預設前提。
‧ 注意那些暗中透露、但卻沒有公開明言的部分。
‧ 注意有哪些隱含之意被忽視了,哪些又被凸顯出來了。
‧ 注意哪些觀點可以有系統地被正面呈現,哪些觀點則會遭到邊緣化的對待。
‧ 透過質疑的角度,審視那些流於戲劇化和腥羶色的新聞,並在心中加以改正。
‧ 注意新聞是否會不適當地用一些社會禁忌和規範,把某些議題和問題,界定成不道德的事情。

不要輕易被政客唬住

「想當化學家得研究化學;想當律師或醫生得研究法律或醫學;但想當政客的話,你只須研究自身利益就好。」
─奧雷爾(Max O'Rell),法國新聞記者

許多政客老想讓我們相信,他們非常關心大眾福祉,怎麼樣對大眾最好他們就怎麼做,但說穿了,這些政客只是把自己包裝成良心政治家,所以別相信他們。

美國總統詹森(Lyndon Johnson)就說過:「金錢是政治的母奶。」如果你能領悟到字裡行間的言外之意,就會很容易了解到,政治圈的所作所為,通常是基於金錢利益,而非關心公眾利益,甚至會不惜代價維護鉅額利益。

請思考以下這個新聞案例 :

布希政府周四宣布,擬要求世界衛生組織(WHO)大幅修改其倡議的打擊肥胖計畫,指責該計畫的科學論據有誤,而且踰越此聯合國機構的權限......這項計畫制定出策略,供世界各國用以對抗肥胖問題,廣為公共衛生倡導人士所讚揚,卻遭某些食品製造商和製糖業者激烈反對。

不用說也知道,食品製造業與製糖業的既得利益,在於規避肥胖問題,因為他們正是導致肥胖的元凶。許多諸如此類的例子顯示,大企業操控著政策走向,甚至不惜犧牲公眾健康,當然這只是眾多政治決策受金錢利益影響的例子之一罷了。政客擔心若不照著幕後金主的期望去做,就會斷了金援,不利競選連任(他們一定要當選才會有權有勢)。

鏗鏘有力的口號、醒目吸睛的標語、浮誇炫目的形象及對群眾誇誇其談,向來是政治圈操縱社會大眾慣用的手法。不過還是有少數例外─這些人參選從不接受鉅額金援,不被重金收買,但他們通常只有落選的份。

具思辨能力的人不會被油腔滑調的政客左右,他們能夠洞悉政治如何運作。請檢視自己對政治人物的看法,看看你有多輕易相信政客說的甜言蜜語? 你會經常比較政客的言行是否一致嗎?

拆解競選語言的糖衣,不輕易受到操弄

想想政客和政治家的區別。所謂政客,多半是為了增進既得利益而追求權力;而政治家則會真正替社會大眾謀福利,他們甘冒大不韙提出逆耳忠告,勇於對抗權勢團體和既得利益者。

留意政客那些令人不敢苟同的論述,仔細琢磨他們冠冕堂皇的言論下,包藏了哪些真正意圖,判別哪些是他們的既得利益。注意政客的行為是否經常看似為了國家或人民福祉著想,實則在鞏固自己的利益。政客到底想讓你相信什麼,他們的背後動機為何? 他們是怎麼過度簡化問題來操縱群眾,又是如何顛倒是非,把悖離實情之事堅稱是「真相」,偏偏民眾又願意吃這一套?

看穿政客伎倆的思考方式

仔細聽聽政客怎麼說,認清他們是用什麼手段把選民玩弄於股掌之間,例如用言語強化某些刻板印象,或煽動不必要的恐慌。時時不忘這麼問:「政客的大金主能在這裡撈到什麼好處?」或反過來問:「哪些事情才真正符合公眾利益?」注意那些政客有多麼吝於替大眾的利益著想。

別當乖乖牌,學會理性的叛逆

 「凡是大眾鼓掌叫好的,鐵定不是什麼好理由。」
─塞內加(Seneca),古羅馬哲學家

每個人都難免要試著融入某個國家、文化、職業、宗教、家庭和同儕團體等形形色色的群體之中,我們發現自己成為其中的一份子,才會認知到自己活著;但事實上無論身處何種環境,我們還是獨立的個體。我們所屬的團體各有其社會定義,並暗藏指導所有成員行為的潛規則。我們所屬的團體,會把信仰、行為、規範和禁忌加諸在我們的身上,成為接納我們的條件。

研究顯示,只要是在所屬團體中養成的行為方式與信念,一般人或多或少會視為理所當然,不過這種認同多半是盲目的。

成為團體的一份子固然有些好處,但想得到這些好處,就得付出代價。很多人做人處事沒有自己的原則,正是因為團體期待他們沒有原則。團體會將教條、成規、風俗、禁忌等等強加在個人身上,關於這點,想想社會上規定的穿著方式或性別相關法律就不難明白。團體成員會從多個方面被要求生活行為正常,切勿標新立異等等。

對於團體的種種設限,大多數人是不由自主且不假思索地盲目遵從,還有大部分的人是在不自知的情況下,自然而然地遵從。他們將團體規範和信仰內化,表現出對團體的認同,行為舉止全按照社會的期待,絲毫沒有意識到他們的所作所為可能不太合理。多數人在社群中不具反思能力,對社會訴求的信仰、態度、行為往往照單全收。

從眾是人類社會的一大缺陷,即使是某些專斷的社會規範,有了大眾的遵從,就會被當成良善正確的準則。然而,專斷的社會規範造就許多不公不義的情事,想想那些不遵守社會慣例的人,是如何慘遭孤立排擠,像無神論者、反戰人士以及大聲說出政府施政不當的非主流派,常遭到社會的邊緣化,便是最好的例子。再進一步想想,專斷的社會慣例常衍生出專斷的法律,讓人受盡折磨(例如不適當的刑罰等)。

當你把自己培養成獨立思考的高手,就不會隨波逐流,你會自己弄清楚什麼該相信,什麼又該否決。你會認清社會教條與禁忌的本質,它們多半是群體未經客觀思考就主觀認定的產物。

當然,無可否認的是,要批判既定的文化傳統沒那麼簡單,畢竟我們終其一生,都被系統性地灌輸這些傳統思想,它們和那些當道的信仰一樣,與我們長相左右。想要抵擋這股強大的灌輸力量,需要持續的努力、洞察力和勇氣,還要你願意超然獨立於自己的信仰之外。

你需要適度的不服從

想觀察眼前的從眾現象,要先假設自己是容易墨守成規的人。唯有承認自己偶爾也會有從眾心態,才能明辨自己在何時何地會出現從眾行為。我們不得不承認,從眾現象確實發生在生活各個層面,從新聞上、人際關係上和你所屬的團體,都能找到它們的影子。你可以從旁人身上觀察從眾行為是從何而起,仔細看一般人如何宣稱自己會獨立思考,但其實卻是不折不扣的從眾者。

留意你最可能從善如流的時機(像是開會討論時,或信奉某政黨的意識形態時),而你又是什麼時候最不可能循規蹈矩。想清楚自己和他人從眾的後果,思考一味講求集體服從的後果。想想什麼時候顧及大眾觀感是合情合理(例如在餐廳講手機時降低音量),什麼時候這麼做就說不過去(例如盲目支持不合道德原則的事業或政府政策)。

當你覺得自己學會思辨,那你還得再思考一下

「若想對某件事情遊刃有餘,首先便得努力去做這件事情。」
─詹森(Samuel Johnson),英國作家

創造公正的批判性社會,最大障礙之一就是我們自己。許多人都認為自己最為正確無誤,也就是說:想要知道事實真相,「問我就對了」。他們先入為主地認為自己的思考方式最好,認為他們的價值觀最高尚,他們的角度也最為周到。

無論哪個黨派、宗教甚至持無神論立場的人,都覺得自己很懂得批判性思考;老師和行政人員、雇主和員工、丈夫和妻子、家長和子女(至少是成年子女),所有人都覺得自己擁有思辨能力。

無法認知到自己的無知,是人性思維的一大特色。每個人都有這種傾向,無論他們的理智技巧和能力處於什麼程度。從訓練有素的醫生和科學家,到工廠和農場的工人,我們所有人身上都有這種類似現象。發展批判性思考和發展其他任何一種複雜技巧一樣,都需要勤快的練習和深刻的決心,但是不少人卻往往認為自己的思考沒有問題,不需要特地去「練習」。

很多人會迅速承認因為自己從來沒學過,所以不太懂、甚至完全不懂怎麼拉小提琴;但談到思考可就不同了。他們不會說因為自己從來沒學過,所以不太懂、或甚至完全不懂怎麼思考。相反地,他們會不假思索地為自己的想法進行辯護。

由此可見,問題在於人類社會對於思考,也就是培養公正的批判性思考這回事,並不夠認真看待。很少有人像這本書這樣討論批判性思考,即使這個字眼常被提到,卻極少有人會正本溯源地探討它。如果你要某個人為批判性思考下個定義,大多數的人可能都答不太出來。他們也許會給出一個偏頗或模糊的答案,也許是把批判性思考當成某種公式化的問題解決途徑。

但是,現在請你把批判性思考想成一種永遠無法完全理解的東西,因為它永遠都有另一個層次。換句話說,我們應該把批判性思考,想成一種「雖不能至,但心嚮往之」的境界。原因在於,我們的思考多半都是自我中心和社群中心的,永遠都無法成為一個完美無缺的批判性思考者。

持續發展思辨能力的訣竅

‧ 列舉出你會在生活中哪些地方,認為自己是個懂得批判思考的人。找出你在前述每個方面有什麼思考弱點,如果找不出任何結果,請再持續往下挖掘。

‧ 列舉出你會在生活中的哪些地方,坦言自己並不懂得批判思考,或是無法像在其他方面一樣做出好的批判性思考? 明確找出你思考中的錯誤之處。請記住,納入越多細節,就越有機會把問題找出來,並且加以解決。

書籍簡介


書名:30堂帶來幸福的思辨課:多想一點,發現更有深度的自己
作者:琳達.艾爾德、理察.保羅
譯者:林佳誼
發行日期:2013/08/10
出版社:商周出版

琳達.艾爾德Linda Elder 

教育心理學家暨傑出的思辨專家,現為批判性思考基金會(Foundation for Critical Thinking)的主席及批判性思考中心(Center for Critical Thinking)執行長,在大學教授心理學與批判性思考相關課程,也是「批判性思考國際年會」(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ritical Thinking)極受歡迎的主要講者之一,公認為批判性思考領域的權威。

理察.保羅Richard Paul 

批判性思考基金會(Foundation for Critical Thinking)創辦人,也是全美批判性思考精進協會(National Council for Excellence in Critical Thinking)的主席。他是批判性思考的國際公認權威,出過九本相關著作與逾兩百篇文章,作品散見於《紐約時報》、《讀者文摘》、《新聞周刊》等媒體。曾任教於美國哈佛大學,以及加拿大、荷蘭阿姆斯特丹等地大學。

兩人的著作已被譯成西班牙、法國、德國、義大利、日本、波蘭、中國、土耳其、希臘、泰國和韓國等多國語言。 譯者簡介

下滑箭頭 下滑載入更多報導 下滑箭頭
心靈課程洗腦 利益 批判性思考 政客 洗腦
精選書摘
精選書摘
出版社
展開箭頭

蒐羅與財經、職場、生活相關書籍內容介紹及書摘,協助讀者快速閱讀書籍精彩內容。

廣告
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