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

啟動成功關鍵,隨時掌握商周.com最新資訊

提供第一手新聞解析、財經趨勢、專屬活動

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現正閱讀
好意變災難!別再逼新手媽媽「母嬰同室」
畫重點
段落筆記
新增筆記
「請稍等」英文別直接中翻英說please wait a minute!一次掌握,常用的電話對談英文
0
/500
不公開分類 公開分類
儲存
至頂箭頭

焦點 | 時事分析

好意變災難!別再逼新手媽媽「母嬰同室」

撰文者:林希陶
獨立觀點 2013.10.23

嬰兒baby
嬰兒baby
來源:bradbrundage@flickr, CC BY 2.0

哺育母乳是所有新手媽媽的渴望。但在台灣為了執行所謂的母嬰親善制度,對於新手父母卻形成極大的壓力,這其實與當初訂下的「夢幻哺乳聲明」已經背道而馳了。其實我並不期待這篇文章能起什麼振聾發聵的效用,但我相信這是所有被這套制度逼到絕境的新手父母們共同的心聲。

這份聲明當初是世界衛生組織(WHO)與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在1990年聯手發佈,之後並經過多次修訂,其中也包含了很著名的「成功哺乳的十個步驟」(註)。但要說明在前面的是,這份東西其實是原則性的聲明,沒有告訴你如何執行,但也不是說不考慮各國現實狀況執行到底。後續如何實際執行反而是重點,因為這必須國家有實際政策制定配合,不然,真的只是一份「夢幻」哺乳聲明罷了。

廣告

我在這邊就逐一回顧這份聲明,並將我認為的重點一一說明,以及在台灣的環境之下為何會變成災難。

在這份聲明的前言中,反覆強調三個基本概念:「保護、推廣、支持」。這三項缺一不可,必須深入國家社會,友善育兒的環境才有可能受到重視。但這在台灣很不幸地淪為口號,新手父母實際帶一個小嬰孩上街,就知道處處是困難了。你只要推一次嬰兒車走在路上,就知道台灣的路根本沒有無障礙空間。人行道與路面之間有巨大的落差、人行道被機車與商家長期佔用、人行道顛顛簸簸、騎樓高高低低,最後只好被迫走到車道上。

好不容易走到商家,有的是沒有電梯,有的是有電梯但無優先使用。小商家不設就算了,但連多家知名百貨公司、大賣場、公共空間都付之闕如(我曾經在夢時代,等電梯等了十幾分鐘,因為人數過多,沒有優先電梯,所有民眾都先往上坐,坐到頂樓之後不出來,才又往下。我推著嬰兒車怎麼樣也不可能坐上電梯,完全沒人禮讓。最後不可能痴痴等下去,腦筋一轉,只好推著嬰兒去坐貨梯)。很多時候,我們連「保護」都沒有了,遑論「推廣」與「支持」?

說到哺乳室又讓人不吐不快。我們的政策是有規定公共場所需設置哺乳室,但是規定非常的鬆散,罰則也很輕。哺乳室中是否有適當設備,則看各個單位的良心了,要說有舒適環境、洗手台、消毒鍋具根本不太可能。很多哺乳室只是聊備一格,準備這個空間只是要被評鑑用的。很多地點明顯規劃不當,像是設在廁所旁邊,廁所氣味肯定超重;有的是平常被當成雜物間,裡面霉味久久不散。

廣告

大家若存在一丁點同理心的話,就會知道這樣的環境到底會有誰想去這裡哺乳呢?

回頭再來談談這份聲明。聲明中的第二章,是協助健康衛生相關人員具備哺乳資訊與知識。其中最長的一段在談情緒支持,假如支持得當,是可以強化母親的信心,並且順利哺乳。新手媽媽一開始最常遇到的困難就是初期泌乳不足、乳腺不通、後續奶量太少、親餵諸多不順,很多人都是擠奶擠到一把鼻涕、一把眼淚的,但母乳還是只有一點點。

這個時期是關鍵點,如何讓母親克服種種障礙,強化其哺乳的自信心是非常重要的。但現實中遇到的相關人員似乎都沒受過教育訓練一樣,很多人出口都是責罵與風涼話,輕的像是「你就邊看電視邊擠,久了就可以裝滿一枝針」(問題是我們不想看電視,也不知道怎麼擠比較好)、「你要自己決定怎麼開始」(就是有疑問才不知道要怎麼開始啊);重的像是「怎麼沒有奶,你沒愛心啦」(!)、「怎麼可能,大家都擠得出來ㄝ」(我也想變成大家 啊!)、「你再試試啊!」(!!)、「你到底有沒有當媽媽的自覺」(!!!)

……諸如此類不堪入耳的言語充斥於泌乳的環境中,這樣怎麼可能有助於哺乳?有時你會覺得母牛的環境可能比人類還優渥,看看牧場裡的牛,可是夏天送冷,冬天供暖,沒事聽聽古典樂,吃飽飽、睡好好,不用做家事,永遠保持好心情。沒有人在旁邊囉哩囉唆的,這樣才會有足夠的奶啊!

聲明中的第三章,談的是整個社會脈絡與社會結構的問題,讓哺乳這件事情被全民所鼓勵。其中要強化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讓每一個學生從小就知道哺乳的重要性,等到他們長大了,才有足夠的動機自己身體力行。政府也要有實際政策作為營造母嬰親善環境,「全親餵母奶」才不會永遠只是夢想。

這些方案各個國家要自己去想,可能包含實質獎勵企業建立育嬰室,讓員工可以一邊工作一邊哺乳;沒有建立育嬰室的企業則必須強制提供父母育嬰假半年以上;或者讓父母可以選擇繼續工作還是暫停工作(哺乳不應該是母親單方面的事情,父親是情緒支持很強大的來源,不應該被忽略);企業可以接受員工請育嬰假,而非請了假就等於跟辭職沒兩樣;建立舒適的家庭內環境;良善的外部環境包括比照身心障礙車位之育嬰停車位、良好的哺乳室、願意接納嬰幼兒購物用餐的商場餐廳等等。

母嬰親善應該精益求精,而非像現在只求有,不求好。法令沒有獎勵,沒有罰則,只是虛無的存在,讓新手父母只能在社會的夾縫中生存。現今台灣在提供福利方面過於嚴苛,像是育嬰假父母只能擇一休假,要領育嬰津貼還要另一方的在職證明。問題是國民健康局希望所有媽媽都「全親餵母奶」,照顧嬰兒所有需求,嬰兒一有需要即立刻哺乳。只有一人在家的話,人手真的足夠嗎?

聲明中的第四章是篇幅最多的一章,裡面談的是友善的醫療衛生環境。世界衛生組織以此為根據去評估各國母嬰親善醫院之多寡,並以此結果說明醫療進步的國家為何。台灣沒有被列在裡面,但是我們國家自視甚高,也按照此制度設立了「母嬰親善醫院評鑑」,各大醫院都被牽涉在裡面,無一倖免。這裡面很多原則出發點本來都是良善的,但變成評鑑之後都會讓美好的善意大打折扣,並且成為懷孕婦女的夢魘。

最大的夢魘之一就是母嬰同室這件事。

分娩過後所有的產婦都很虛弱,需要大量的休息,剖腹產的人甚至開始面對麻藥退掉的劇烈疼痛。但是護理人員們都視這些為無物,多的是堅持將嬰兒丟包在病房後就隨即離開。一開始我無法理解護理人員到底在急什麼?為何都跟外星人般不講理?後來某天我看到評鑑詳細內容之後才恍然大悟,原來母嬰同室的比例高低為評鑑項目之一,區域醫院以上等級之醫院甚至被要求更高的百分比。

母嬰同室另外一個很大的問題在於健保病房為三人一間,小小一個空間中沒有隔間,只有布簾區隔,隔壁發生什麼大小事情大家肯定都知道。慘的是若再進行母嬰同室的話,一個哭完換第二個哭,第二個哭完換第三個哭,三個嬰兒就這樣輪流哭鬧,大家連睡都不用睡了,產婦哪裡會有乳可泌?

有經歷過這一切的人都知道這是巨大的災難,偏偏制訂政策的官員們永遠不在乎孕婦們的心聲。我個人是覺得,若政府真的有心要推廣這件事,至少先做到所有生產的婦女都有單人房住再說,產婦有足夠的休息,才有可能有充足的奶量(健保一定會跟我說,快倒了,不可能啦)。

再者,哺乳聲明中並未談到進行母嬰同室需持續多久的時間,它只說母親可以很自由、毫無 限制地接觸她的孩子,持續練習就好,沒有達到24小時也沒關係。達成百分比與時間長短這件事完全是台灣為了評鑑,而出現莫名其妙的詮釋。

另外,上面提過的情緒支持是泌乳過程中的重點,但是在繁忙的病房作業中,這真的是奢求。友善的醫病溝通被棄置一旁,連我自己在醫院已經工作一段很長時間的人,都無法理解為何簡單的幾句話就是沒辦法清楚地好好說明。醫病關係的惡化不是沒有原因的,只要有家人住過院的都知道,如果連最基本的雙向溝通都做不到,一切只會往最壞的道路走(我當然知道醫療人員被健保與評鑑所束縛,我們也是其中的受害者,理解這些事情不能怪第一線人員,大家都是照表操課,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但是主其事者的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局以及院方高層人員,仍持續麻木不仁)。

站在個人情感上,沒有人不希望母乳餵的越久越好。但若沒有相關的政策與配套措施,一切都是只是空談罷了。若良好的哺乳與育兒環境遲遲未被建立,少子化現象只會越演越烈,難保哪一天就進入亡國滅種的情狀。

註:成功哺乳的十個步驟,原文如下,不一一翻譯,大家看看原文不要在理解上出現落差。

Ten Steps to Successful Breastfeeding

  • Every facility providing maternity services and care for newborn infants should:
  • Have a written breastfeeding policy that is routinely communicated to all health care staff.
  • Train all health care staff in skills necessary to implement this policy.
  • Inform all pregnant women about the benefits and management of breastfeeding.
  • Help mothers initiate breastfeeding within half an hour of birth.
  • Show mothers how to breastfeed, and how to maintain lactation even if they should be separated from their infants.
  • Give newborn infants no food or drink other than breast milk, unless medically indicated.
  • Practise rooming-in – that is, allow mothers and infants to remain together – 24 hours a day.
  • Encourage breastfeeding on demand.
  • Give no artificial teats or pacifiers (also called dummies or soothers) to breastfeeding infants.
  • Foster the establishment of breastfeeding support groups and refer mothers to them on discharge from the hospital or clinic.

文獻資料:
Protecting, Promoting and Supporting Breastfeeding: The Special Role of Maternity Services, a joint WHO/UNICEF statement published by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作者為臨床心理師,著有《125遊戲,提升孩子專注力(1)~(6)》
本文獲作者授權轉載,原文在此

下滑箭頭 下滑載入更多報導 下滑箭頭
母嬰同室
獨立觀點
獨立觀點
編輯精選
展開箭頭

這是一個開放給所有商周讀者發聲的管道,如果你有意見想法不吐不快,歡迎大聲說出來!(來稿請寄至red_chen@bwnet.com.tw)

廣告
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