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

啟動成功關鍵,隨時掌握商周.com最新資訊

提供第一手新聞解析、財經趨勢、專屬活動

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現正閱讀
其實85度C是山寨版 到高雄一定要去吃的本尊店
畫重點
段落筆記
新增筆記
「請稍等」英文別直接中翻英說please wait a minute!一次掌握,常用的電話對談英文
0
/500
不公開分類 公開分類
儲存
至頂箭頭

生活 | 美食

其實85度C是山寨版 到高雄一定要去吃的本尊店

撰文者:尤子彥
商周茶館 2013.06.10

愛河邊,五福四路上的華王飯店,是我出差高雄最常投宿的地方,飯店附近有幾家被歲月刻劃過的小酒館,更有一家來到高雄,不能錯過的麵包店。

我後來才知道,鹽埕區這裡,原來曾經是高雄最繁華的鬧區,早年市政府便是在此一帶。難怪像「小王子烘培坊Le Petit Prince」,如此精采且具深度的麵包店,會誕生在這裡。

邂逅這家店,純粹是因為愛逛麵包店,它就開在飯店斜對面,店面雖不大,卻透出一股簡單而雍容的氣質,吸引了我上門,櫃員的親切接待,也沒給我這種只試吃不掏錢的奧客白眼。這好感很難形容,若要具體說,我只能講,這家麵包很接近個人心中,所認為的完美麵包店。

廣告

但「小王子烘培坊」讓我脫帽致敬的原因,則是一回,為了想瞭解「喜憨兒烘培屋」故事,找來喜憨兒基金會創辦人蘇國禎所著的《很會做麵包的天使》(新自然主義出版)。在書中,讀到一段關於當年憨兒們,是如何開始學做麵包,才發現,原來是「小王子」教會這群「天使們」怎麼做麵包的。

這段從來沒在「小王子烘培坊」官網出現過的故事,是這樣子開始的。

1997年,蘇國禎和幾位高雄地區的憨兒家長,決定以開麵包店,來建立孩子們在社會自力生存的地位和尊嚴,店面買了、貸款背了,機器設備也添了,才發現大家和麵包的關係,僅止於吃過很多不同麵包,和知道麵包很好吃,如此而已,顯然是低估了,要開出一家顧客並非因同情憨兒才上門麵包店,所需要的技術本錢。

於是,蘇國禎便寫了份企畫書,給當時小有名氣但素昧平生的「小王子烘培坊」。 結果,才成立第五年的「小王子」,很快便伸出援手,不但免費提供配方和技術,還介紹麵包師傅,給這家始終處於停擺狀態的麵包店。

廣告

而我先前不經意覺得好感的五福四路「小王子烘培坊」,便是其創始總店。也就是說,在這家店義助下,遂開展出了「喜憨兒烘培屋」,這個連對岸、東南亞都來取經的公益品牌台灣經驗。

現在看,這樣的協助似乎不算太了不起,但回到十五、六年前,不要說人們對憨兒存在偏差成見,當時,就連有些憨兒家長,也不願讓孩子拋頭露面,出門烤麵包自力更生。在那樣的社會情境下,更凸顯「小王子」伸手之溫暖與可貴。

和曾培養出很會做紅酒桂圓麵包師傅的帕莎蒂娜Pasadena,本店樓上設有專業畫廊一樣,「小王子烘培坊」也提供了常設的策展空間與畫廊,長期關注本土藝術創作者。高雄麵包店這樣的獨特人文風景,是我在台北甚少看到的。

到高雄,還有一家不能錯過的麵包店,便是在南部有十來家分店,也已來台北展店的「金鑛咖啡」。我特別喜愛這家店的奶酥炸彈,一口咬下去,瞬間香濃,好似把一輩子的華美和福分,都濃縮在掌心齒頰間。

看「金鑛」,是因為這家店在台灣烘培產業,絕對有其歷史地位。因為,沒有 「金鑛」,就不會出現其山寨版的「85度C」,當然也不會有「85度C」母公司「美食達人」,這家靠賣麵包和甜點上市的公司。

說「85度C」店型抄自「金鑛」,不是我酸人家,是「85度C」創辦人吳政學自己同意的。

2010年10月,「美食達人」掛牌前夕,我到其設在台中工業區的總部,採訪身價暴富的吳董,我問他:「外界都說,你開店的概念和商品組合,都是抄高雄『金鑛』,這樣的說法...」

「事實上是如此!」沒等我含蓄問完,吳董便快語:「我就是很會抄襲,在中國我學的是肯德基,它的組織架構、標準化、教育訓練和稽核制度,都是最好、最成熟的模式,你為何不學?」(《商周》1200期)。吳政學這番開示,讓我當下頓悟出,人家會成功,成為財經雜誌鎖定的報導對象,絕對有其特出於一般人的「能耐」。

若問我,高雄那一家麵包店的麵包最好吃,我的答案是「純發麵包」的蔥麵包,推薦原因是,去了幾趟高雄,我都和耳聞多時的這味「蔥仔胖」緣慳一面。

或許,麵包這種東西和人生諸多美好事物一樣,沒得著或得不著的,總才是最好。是故,來高雄,總有人喜往豪宅區的排隊麵包店鑽去,說真格的我很好奇,究竟,吃進去的是一肚子夙願,還是老麵真滋味?

其實,不只高雄,像這樣各有風情的麵包店,遍布台灣大街小巷。更想說的是,麵包之所以美味,來自隨喜而歡;絕非,排隊等待。(「說我老台中的麵包店」待續...)

下滑箭頭 下滑載入更多報導 下滑箭頭
高雄 小王子 麵包店
商周茶館
商周茶館
商業周刊編輯部
展開箭頭

每個星期四,熱騰騰的《商業周刊》準時上架。一周出刊一次、一年有52個星期;可是,還是有好多採訪幕後,還有好多現場第一手觀察,還有好多只有記者才看得到的小花絮,在一年一萬多頁的紙本雜誌上,你看不到。《商周茶館》開張,吃完了雜誌主菜,再來茶館喝喝茶;商周記者們把藏在報導背後的許多小故事,和讀者分享。

廣告
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