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

啟動成功關鍵,隨時掌握商周.com最新資訊

提供第一手新聞解析、財經趨勢、專屬活動

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現正閱讀
國小美術老師,變南部空汙總量管制推手...李根政放棄畫筆和退休俸,守護高雄25年
畫重點
段落筆記
新增筆記
「請稍等」英文別直接中翻英說please wait a minute!一次掌握,常用的電話對談英文
0
/500
不公開分類 公開分類
儲存
至頂箭頭
特別企劃
引爆大港創新創業能量 - K Team Action!

焦點 | 時事分析

國小美術老師,變南部空汙總量管制推手...李根政放棄畫筆和退休俸,守護高雄25年

國小美術老師,變南部空汙總量管制推手...李根政放棄畫筆和退休俸,守護高雄25年
(攝影者:陳宗怡)
撰文者:吳中傑
2019.01.17

冬日的傍晚5點多,天空已經是橘紅色。我們來到高雄後勁溪的中游,眼前是混濁、深綠色的溪水,河岸兩旁站滿鐵皮工廠,遠景,則是漂著白煙的台塑仁武廠。雖然台塑總強調那些白煙是水蒸氣,但站在現場,卻是令人頭痛、刺鼻的塑膠味。更令人詫異的,是與仁武廠相隔約500公尺處,有一大片新建的集合式住宅。這是一幅屬於高雄的魔幻寫實風景。

帶我們來到溪畔的,是不肯對這一切荒謬妥協的地球公民基金會執行長李根政。

李根政從1993年自金門移居高雄開始接觸環境運動,為了環境,跟官僚、產業搏鬥25年。他成立的地球公民基金會,是台灣少數扎根高雄、深耕南部、卻也同時將關照範圍拓展到全台環境議題的組織。他們重要的里程碑,包括推動南部空汙總量管制、要求政府增訂石化業放流水標準等等。

廣告

但,李根政並不是唐吉訶德,相反的,他是環保運動中少見的、一位務實的鬥士。

和多數環保人士不同,李根政並非自街頭或學術單位起家,而是半路出家的國小美術老師,在辭去教職專心投身環保運動之前,他曾有近20年的教職經歷,如今許多朋友或環保運動界人士仍會喊他「根政老師」。

他的身上,至今也保有許多像教師一般的方正線條。

他說話的聲調平穩,受訪時會先準備好一疊相關資料,畫起高雄環保運動的年表,像講課一般有條不紊地開始梳理事件;當我們問到新任高雄市長韓國瑜上任後,似乎將「拚經濟」擺第一,會否擔心高雄環境惡化?他儘管表達憂慮,卻也不急於批判,只說:「有待觀察」。

廣告

「他真的非常嚴肅,剛結婚的時候我常說(因為壓力好大)我要去狂歡,他很有理想性,好要更好,每個時間都不能拿來玩樂,要做有意義的事。」跟李根政相識超過30年的太太李怡賢開玩笑地說。

這種方正,其實也跟他的成長背景有關。李根政從小在金門出生長大,那個年代的金門一切由軍方主掌,甚至連縣長都是國家指派的「戰地政務委員」。他到國中之前還經歷過兩岸武力對峙、「單打雙不打」的日子,他印象深刻:「那時候每逢單日都要躲到防空洞裡面吃飯,傍晚中國就會打砲彈過來,我們再回擊。」

從小在黨國意識成長的少年,到新竹師範學院念美勞系時開始接受自由學風的薰陶,參加客語運動大將范文芳教授的讀書會、讀台灣的鄉土運動。畢業後因為跟太太結婚,而在解嚴後、公民運動風起雲湧的年代來到高雄。

李根政說,台灣南方色彩濃厚的景緻,給來自金門的他「風土上的衝擊」。他形容,金門種滿灰色的木麻黃,視野所及是迷彩色的軍營,就像一幅黑白照片,相較下,高雄則是一張彩色照片,「這邊所有動植物都是繽紛的、很濃郁,充滿南方生命力的感覺。」

但高雄美麗的景緻下,卻是飽受重工業污染的殘敗。李根政記得當時高雄的水是臭的,他往往要喝冰水,麻痺味蕾才能入口;高雄的山林則得與採礦、石化等重工業爭地,他時常帶著畫筆到郊區作畫,刻劃下他眼中的「悲情半屏山」。

為南方風土著迷的李根政,90年代初透過太太的帶領,接觸到當年全台灣第一個由下而上敦促政府成立自然公園的「柴山會」,開始跨入環境運動。「當時高雄有所謂『南方綠色革命』,包括衛武營(都會公園)、柴山,都是讓大家重新認識自己土地、增加土地認同的運動。」李根政回憶。

雖然南方的山林為李根政的生命畫上不同色彩,但他仍存留性格中的方正。當投身環保運動後,這種筆直,便演化成一種務實的路線。

「他的個性比較平和,但過程中反而可以一步一步去突破一些侷限,」深耕環保議題近20年的獨立記者朱淑娟比較,相較環保團體中擅於衝撞、會載著砂石去水利署抗議的「衝組」,李根政多數時刻,則選擇從制度去改變。

例如他曾經數度嘗試從體制內改革。2005年時,他出任被許多環保人士視為畏途、擔心成為替政府背書的橡皮圖章的環評委員一職,成為台灣有史以來第一個當環評委員的國小老師,「(這件事)突顯出不是只有大學教授可以當環評委員,可是很可惜,後無來者。」朱淑娟觀察。

面對難解的產業結構,與台灣國土規劃不清、能源轉型等種種問題,李根政也曾在2016年大選時擔任綠黨召集人、並列名在綠黨與社會民主黨共組聯盟的全國不分區立法委員名單第二位,可惜後來該聯盟全軍覆沒。

就連基金會的會務運作上,李根政除了談理想,也更思考如何以合理的薪資留人、育才,因為他深知唯有組織穩定運作、讓同事能在環保的各個領域深耕專業,才可能打一場漂亮的仗。目前地球公民基金會是台灣極少數完全靠小額捐款運作,不接政府、企業委託案的環保團體,且正職工作人員有十數位,是一般環保團體的3到5倍。

雖然這樣的性格有時也有非議,例如有人認為務實、進入體制,等於結盟、交換和妥協,「我一直覺得當一個人走到政治,他就不是以前的李根政了……,當你需要結盟,可能就要有交換跟取捨,例如你要立法委員支持你,那就不可能專心去打某個立委。」一位環保人士有些無奈的評論。

李根政也不否認,政治確實充滿現實的考驗,這是他一直以來仍在學習拿捏的挑戰,「在政治機會跟追求的理想之間,怎麼權衡?往往你要達到理想,現階段是不可能的,可是如果沒把握這個政治機會,就可能永遠沒機會,那你可不可以接受60分? 能不能把握這政治機會,(先)拿到60分或40分?」

但這樣一位務實的人,面對環境議題時,其實仍有無法將理性擺在第一位的時刻。

朱淑娟印象深刻,2006年中科三期環評大會,表決時李根政等環評委員輸給開發方,「我突然看到會議室門打開,他衝出來,整個臉爆紅,眼眶裡面有淚水,照理說他應該憤而離開,但他體會到自己的責任,眼淚擦一擦又進去開會。」

李怡賢透露,李根政擔任環評委員期間,因長期看見許多開發案強渡關山卻無力阻擋,而長期處在氣憤情緒,影響身心,曾有好幾個月腰痛得連起床都有困難。

甚至,他為了專注於環境保護運動,人生經歷過兩次重大割捨。

(攝影者:陳宗怡)

外界最看見他決心的,是2007年時,他為了專注成立、運作地球公民協會(編按:地球公民基金會前身)而辭去教職。當時他差8年就能退休,領終身月退俸。

「根政一個很大的特質就是決心,他下了決心以後是頭也不回、義無反顧的朝著目標去。例如他辭掉教師工作,這對一個穩定的教師來說,是很大的放下。」認識李根政近20年、同樣也曾是公立學校教師的美濃愛鄉協進會前理事長劉孝伸觀察。

但其實,李根政為了環保而做的最大讓步,是在30歲那一年放下畫筆。

30歲前的李根政熱愛創作,專長於水彩和水墨,畢業時是新竹師範學院該屆美勞系畢業展的國畫第一名,開過數次水彩與水墨個展和聯展,他曾自述:「30歲以前,除了教書大部分時間從事藝術創作,我認為藝術就是我的生命,我的宗教。」

他回憶,當時生命中的兩條路徑一直劇烈拉扯,一是持續創作,二則是透過社會運動實踐理想。「你沒辦法同時做那麼多事,當時就看到台灣公民社會的瓶頸,很多運動都是靠義工,可是義工能夠做的事情很有限,如果我們要好好做這件事,恐怕需要專業的投入。」因此最後他選擇放下畫筆。

李怡賢透露,這對李根政而言,是遠比放棄教職穩定收入更大的割捨。「他的理智是環境,但他最深層的靈魂是藝術家的靈魂……,有時候他看到人家有畫展,他就會又燃起來,一副他要怎樣、要畫什麼,我看了很多年我知道,那就是他的夢想,但不可能再做。」

但李怡賢也觀察,投身環境運動後,因為常需要跨組織動員、溝通協調,走入人群,李根政的生命其實比過去一個人悶在藝術創作的世界裡更開闊,「他是對自己很苛刻的藝術家,永遠要一直進步。他跳入社會運動,雖然壓力很大、挫折很多,可是生命是比較開展的,反而比較明亮。」

經過選舉失利、與今年公投擁核能派大獲全勝後,李根政反省「這證明我們做得還不夠多。」他現在最關切的課題,是如何走出同溫層,跟更多人對話。

他笑稱以前基金會的出版品常常連環保人士都說「讀起來像論文」,現在他們不僅聘了擅長製作影音的員工,要透過影像跟年輕世代溝通,就連一則臉書貼文也時常推敲一整個晚上才發布。

雖然一邊感嘆:「現在(社會)問題還很多,但大家沒反抗,這是台灣轉型社會的困境。」但這位務實的環保鬥士並沒有難過太久,轉身持續溫和而堅定的戰鬥。

小檔案_李根政

出生:1968年

學歷:靜宜大學生態學碩士

現職:地球公民基金會執行長

高雄發展年資:25年

責任編輯:洪婉恬

核稿編輯:黃楸晴

下滑箭頭 下滑載入更多報導 下滑箭頭
李根政 地球公民基金會 空汙總量管制 高雄 環保
廣告
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