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

啟動成功關鍵,隨時掌握商周.com最新資訊

提供第一手新聞解析、財經趨勢、專屬活動

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現正閱讀
電扶梯職場觀:踩著同事才能升遷
畫重點
段落筆記
新增筆記
「請稍等」英文別直接中翻英說please wait a minute!一次掌握,常用的電話對談英文
0
/500
不公開分類 公開分類
儲存
至頂箭頭

職場 | 心靈成長

電扶梯職場觀:踩著同事才能升遷

電扶梯職場觀:踩著同事才能升遷
(來源.Photo Credit : CC By kokotoni@Flickr)
撰文者:雷德.霍夫曼、班.卡斯諾查
精選書摘 2013.03.27

美國自立國以來,每個世代的美國人普遍都比上一代的收入更多、獲得更好的教育、享有更好的生活水準,這種代代持續進步的預期,變成美國夢的一部分。

過去六十年左右,對受過教育的勞工來說,就業市場有如電扶梯。大學畢業後,你先在IBM、奇異(GE)或高盛(Goldman Sachs)等企業找到基層工作,獲得雇主的培訓和指導。隨著經驗的累積,你在組織裡逐步晉升,原本的基層位置則由充滿雄心壯志的新鮮人遞補。只要你表現良好,就能在這電扶梯上穩定上升,每升一級,權力、收入、就業保障也跟著增加。最後,在65歲左右,你踏出電扶梯,讓中階員工遞補你空出的高階職位。在此同時,你開始悠哉地享受由公司退休金及社會福利金資助的退休生活。當然,大家並未認定這一切都會自然發生,只是大家普遍覺得,只要你有能力,再加上適度的努力,運氣又不差的話,終究會爬上高位,大致上這算是合理的預期。

但如今,電扶梯上每一階都卡滿了人。就像羅納德.布朗斯坦(Ronald Brownstein) 在《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裡提到的,許多年輕人即使受過最高教育,卻卡在基層、大材小用,或苦無就業機會。在此同時,六、七十歲的男女面對的是虧空的退休金,以及漏洞百出的政府福利制度,無論是繼續待在職場或重返職場的人數都創下新高。這現象導致中年的勞力人口卡在毫無升遷前景的狀態,最慘的還被擠出職場,以便騰出位子給更資深的人才。如今,年輕人難以擠上電扶梯,中年人難以升遷,六十歲的人難以退休,布朗斯坦指出:「大家不再順利晉升,而是踩踏著別人。」

廣告

精進專業技能,是自己的責任

傳統的職業生涯發展路線已不復存在,以前世代所享有的傳統專業發展也成了過往雲煙。你無法再期待雇主出錢訓練你精進溝通技巧,或拓展你的專業技術。現在即使是基層員工,公司也預期你到職時就馬上勝任工作,或學得很快,在幾週內就進入狀況。無論你是想學新的技能,或想在工作上表現得更好,訓練與投資自己,現在都變成自己的責任。公司不想投資在你身上,部分原因在於你不大可能承諾留在崗位上好幾年,一輩子會換好幾個不同的工作。

以前雇主與員工之間有長期協議,以終身雇用換取終身的忠誠,這種協議現在已由績效導向的短期合約所取代,勞資雙方會持續檢討是否續約。誠如個人事業發展專家丹.平克(Dan Pink)所言,專業忠誠度現在是在你的人脈之間「平行」流動,而不是「垂直」流向你的老闆。

傳統職業生涯發展路線遭到推翻,原因至少和兩道交互影響的宏觀力量有關:全球化和科技化。你可能覺得這些概念言過其實,但它們的長期效應其實都被低估了。科技讓許多工作得以自動化,這些工作以前需要辛苦學習知識和技能,包括高薪的白領工作,例如股票經紀人、法務人員和放射師等。科技也創造了新工作,但創造新工作的速度通常落後於取代工作的速度,而且新工作需要的技能通常比其取代的工作所需的技能還要高深。即使科技沒消除或改變許多產業所需的技能,至少它讓公司更容易把工作移到海外,讓全球各地的人來跟你搶工作,連帶壓低了你的薪水。貿易與科技並非在一夜間出現,在未來也不會消失,我們的就業市場已經永遠改變。

廣告

所以,忘了你對傳統的職場認知吧!遊戲規則已經改變。「預備、瞄準、發射」已經被「瞄準、發射、瞄準、發射」取代,等到失業或對工作不滿才找工作,已經被隨時關注、創造機會所取代,現在需要的不只是社交互動,而是更聰明地打造人脈。了解新職場規則、擁有全球經濟新職能技巧的人,和緊守舊思維、依賴普通技能的人之間,落差愈來愈大。問題是,你屬於哪一種?

用新創企業思維來經營個人事業

改變帶來新機會,同時帶來挑戰,現在需要的是創業思維。無論你是在十人的小公司、跨國大企業、非營利組織、政府機關等上班,若想把握新機會、因應當今職場生態的挑戰,面對職業生涯的思考與行動,就要像經營新創企業一樣。

為什麼要把自己的職業生涯當成新創企業來經營?因為創業通常是在資訊相對匱乏、時間緊迫、資源受限的條件下做決定,毫無保障或安全措施,必須承擔某種程度的風險。競爭對手不斷在變,市場也在改變,公司的生命週期相當短暫。

創業家開啟、拉拔公司成長的情境,跟現在我們每個人經營職業生涯所面臨的情境非常相似。你永遠不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資訊有限、資源緊絀、競爭激烈,這個世界瞬息萬變,你投注在任何單一工作的時間正在縮減,這表示你需要隨時調整應變,如果不調整,萬一失敗時,沒人會理你,雇主或政府都不會。

創業家正面因應這些不確定性、變化和限制,他們衡量自己的資產、事業計劃和市場的實際狀況,以發展競爭優勢。他們擬定可反覆嘗試的靈活計劃,在業界四處打造寶貴的長期人脈,積極尋找並創造突破的機會,妥善管理並承擔風險。創業家善用人脈取得商業情報,以因應艱難的挑戰。他們從醞釀新點子那一刻開始就這麼做,即使公司從車庫起家發展成有好幾層樓的大企業也還是如此。在當今的世界中,想在專業上大放異彩,你需要採用同樣的創業技巧。

這些技巧在職業生涯的任何階段都很寶貴。無論你剛踏出校門,或在職場上已經工作十年,或追求下一大轉變,或想在未來展開全新事業,都迫切需要這些技巧。無論公司的規模變得多大,都追求靈活、應變的方式來維持創新優勢。史蒂夫.賈伯斯(Steve Jobs)說蘋果是「世界上最大的新創企業」;同理,你需要保持年輕和敏捷,永遠像個新創企業。

為什麼新創企業思維迫切重要?

在深入探討如何運用創業精神改變職業生涯以前,我們需要先知道什麼正處於緊要關頭。如果要說明無法以創業精神看待人生有什麼風險,我想,沒有比回顧一個曾代表創業精神的產業更好的方法了,我們一起來看底特律。

底特律的故事

20 世紀中葉,底特律拜當地三家新創企業所賜:福特汽車、通用汽車(General Motors)、克萊斯勒,蓬勃發展成充滿活力的世界之都。當時,這些汽車製造商都非常創新,福特發明了以組裝線量產汽車和卡車的方法,從此永遠改變製造業。通用和它的傳奇董事長艾爾弗雷德.斯隆(Alfred Sloan)開發出一套管理與組織系統,數百家企業紛紛起而效尤。

這三家公司充滿遠見,大膽相信在這個倡導開拓疆域的國家,汽車將會無處不在、遍及各地,而這在當時鮮少人認同。斯隆承諾「以各類車型滿足各階層的各種用途需求」,亨利.福特(Henry Ford)則說會打造出「價格低廉的汽車,讓有薪階級都買得起」。

就像所有頂尖創業家一樣,他們不只築夢,更創造出他們夢想的未來。在20 世紀的後半葉,美國三大車廠總共生產了數億台創新、時髦的汽車,賣到世界的各個角落。1955 年,通用成為史上第一家營收逾10 億美元的企業。1950 年代末期,它已是稱霸世界的龍頭企業,規模大到連美國司法部都認為應該將它分割。

這些公司裡的工作,可說是傳統電扶梯職業生涯的最佳範例,工作保障無可匹敵,幾乎沒有人從汽車公司遭到革職。如果你欠缺必要的技能,雇主會訓練你。通用甚至成立大學,結合學術與工廠實務,畢業後幾乎保證終身就業,並享有附帶福利。隨著工作年資的累積,你的位階也會逐漸上升。

在汽車業繁盛的年代,底特律市蓬勃發展,那是匯集夢想、財富、次世代科技的地方。「當時,那裡就像今天的矽谷。」當地報紙專欄作家湯姆.瓦許(Tom Walsh)回顧底特律的黃金年代時如此表示。在那個年代,創業家日進斗金,上百萬人湧進底特律,大家都想來分一杯羹,湧入的盛況使底特律成為美國人口第四多的城市。當地的薪資也高,底特律市民的收入中位數居全美之冠。買房人口激增,除了謀生容易以外,底特律也以媲美芝加哥和紐約的多元化、活力、富有文化及進取精神而自豪。它是第一個分配電話號碼給個人、鋪設第一條水泥路、興建第一條高速公路的城市。

從1940 年代到1960 年代,底特律可說是美國的珍寶,當時杜魯門總統盛讚:「底特律三個字,在全球相當於美國偉大工業的代名詞。」那是「民主兵工廠」的關鍵,象徵美國的卓越主義,世界各地的訪客都爭相湧入,一睹最優異的創業精神和創新。

但後來,底特律的車廠失去創業精神,創業家變成勞工,底特律就像鐵達尼號撞上冰山一角一樣,開始緩慢地下沉到水底。

從繁榮到衰敗

「年復一年,代復一代,即使海外競爭對手超越我們,我們仍在掩飾問題,逃避棘手的抉擇。如今,我們已經窮途末路。」2009 年,歐巴馬總統在記者會上如是說,他在會上宣布放款770 億美元給通用和克萊斯勒,並提供信用額度給福特,以支撐它們安度破產難關。

對老一輩的美國人來說,我們是在底特律的榮光下成長。歐巴馬總統的這番話,一語道盡了三十年的衰退和幻滅。究竟發生了什麼事?很多事,但最大的問題在於:汽車業太志得意滿。一如英特爾共同創辦人安迪.葛洛夫(Andy Grove)的名言:「只有偏執狂才能生存。」他的意思是說,成功延續不易,完美稍縱即逝,當你覺得成功理所當然時,就是競爭對手直撲上來之日。就這點來看,汽車業的管理高層,無疑都不是偏執狂。

顧客想要更小、更省油的汽車,但汽車業的高層並未聆聽客群的心聲,反而打造愈來愈大的汽車。他們也不在意來自日本的新競爭對手,而是對自己和顧客堅稱「美國製造」就是世界最好的。他們並未學習競爭對手新採用的「精實製造」法,而是固守數十年的一貫做法。其他諸如根據資歷和關係升遷,而非大力獎賞拔擢最頂尖人才;不迅速跟上市場變遷,而是坐視官僚體系礙事等,都是導致走向衰敗的原因。前美國總統候選人羅斯.裴洛(Ross Perot)曾打趣地指出,如果有人看到通用工廠裡冒出一條蛇,他們會先組成委員會,分析該不該殺死那條蛇。

成功得來容易導致美國汽車業,變成規避風險、不用人唯才、自大的官僚機構。當競爭日益激烈、顧客需求改變時,公司高層和汽車工會都未能應變調適,而是維持既有的一貫模式。底特律並非一夜之間突然沒落,而是逐漸地消沉。這也是問題關鍵所在,公司在衰退期間仍持續創造營收多年,管理高層很容易因此自滿,忽略長期累積的問題。沒人對組織做壓力測試,或努力找出長期的缺點加以修正,這使得最後的宣判有如晴天霹靂般痛苦。等警鈴大作時——即通用在政府紓困以前,連續三年半虧損高達820 億美元時——一切為時已晚。

汽車業的崩解使底特律陷入絕境,當地報紙專欄作家瓦許面無表情地說:「住在美國最被遺棄的城市裡,最大的好處是整天都沒什麼車流。」在底特律市中心外圍的街道上行走,的確會讓人想到「遺棄」這個字眼,可能走好幾個街區都不見半個人影。空屋就這樣荒廢著,有些房子用木板圍起來,大門釘著「查封」的標示,還有房子的窗戶已經沒有玻璃,只掛著黑色塑膠帆布。許多建築看起來像極了搖搖欲墜的薑餅屋,整座城市約有三分之一、約舊金山市的大小,都荒無人跡。

依舊留在當地的人生活困苦,底特律是全美第二危險的城市,僅次於密西根州的弗林特(Flint)。半數的孩童生活窮苦,這裡的失業率居美國之冠,估計高達15%到50%之間。教育水平出現嚴重問題,十個八年級生有八人無法解開基本數學題。當地多數政治人物都腐敗無能,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偌大的城市裡,竟然沒半家販售新鮮農產品的大型連鎖超市。這座城市曾是進步、美好與無限可能的象徵,汽車業也曾是創業精神的象徵,但現在底特律變成絕望的象徵。

處處都是底特律

底特律的故事並不單純,在前面這段簡短的描述中,我們並未提到其他複雜的因素,也有些初期指標顯示情況可能正在改善。底特律的故事並不獨特,我們之所以舉汽車業為例,並不是因為它是特例,而是因為它並非特例。在近期的歷史中,很多公司和產業也經歷了類似的急速衰退。昔日卓越的公司走向衰敗的例子比過去更常見,衰敗的速度也比過去更快。在1920 和1930 年代,公司維持在標準普爾五百大企業(S&P 500)之列的時間平均是65 年;到了1990 年代末期,平均時間只剩10 年。德勤(Deloitte)的約翰.西利.布朗(John Seely Brown)和約翰.海格爾(John Hagel)指出,過去四十年,大公司失去領先地位的「翻覆率」增加了一倍以上。現在的「贏家」寶座,比以前更難坐了。

為什麼有那麼多企業最後都像底特律那樣?當然,每間情況各不相同,但根本原因通常都與成功衍生的傲慢、未能及時發現並因應競爭、不願善用帶有風險的機會,或無法順應趨勢不斷調整有關。擊倒底特律的競爭與改變力量來自全球與當地,威脅著各行各業,也威脅著每座城市。更重要的是,這些力量也威脅著每個人與每種職業。

為什麼我們要花這些篇幅來描述底特律的故事?因為無論你住在哪個城市、在哪個行業工作,一談到你的職業生涯,你現在走的路可能和底特律一樣。摧毀那曾經輝煌的城市與產業的改變力量,也可能摧毀你我的職業生涯,無論這些職業現在看起來是多麼穩固。

書籍資料

書名:人生是永遠的測試版:新創企業家改寫生涯的方程式
作者:雷德.霍夫曼、班.卡斯諾查(Reid Hoffman、Ben Casnocha)
譯者:洪慧芳
發行日期:2013年03月08日
出版社:天下雜誌

雷德.霍夫曼(Reid Hoffman)

全球最大專業社群網站LinkedIn的共同創辦人兼執行董事長(會員數逾2億),也是全球知名的創業家與投資者,之前曾是PayPal的執行副總裁及創立董事。目前為矽谷頂尖創投公司葛瑞拉克創投合夥(Greylock Partners)的合夥人,也是Facebook和Zynga等上百家科技公司的早期投資人。

班.卡斯諾查(Ben Casnocha)   

屢次獲獎肯定的創業家及作家,為《新聞週刊》(Newsweek)撰稿,上過CNN、CBS的《晨間秀》(The Early Show)、CNBC等節目,榮獲美國《商業周刊》(BusinessWeek)最佳青年企業家的殊榮。

下滑箭頭 下滑載入更多報導 下滑箭頭
創業 底特律 人生是永遠的測試版
精選書摘
精選書摘
出版社
展開箭頭

蒐羅與財經、職場、生活相關書籍內容介紹及書摘,協助讀者快速閱讀書籍精彩內容。

廣告
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