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

啟動成功關鍵,隨時掌握商周.com最新資訊

提供第一手新聞解析、財經趨勢、專屬活動

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現正閱讀
原來中秋節是屬於女性的日子!不只要賞月、吃月餅,2個傳統習俗迎來好運
畫重點
段落筆記
新增筆記
「請稍等」英文別直接中翻英說please wait a minute!一次掌握,常用的電話對談英文
0
/500
不公開分類 公開分類
儲存
至頂箭頭

焦點 | 時事分析

原來中秋節是屬於女性的日子!不只要賞月、吃月餅,2個傳統習俗迎來好運

原來中秋節是屬於女性的日子!不只要賞月、吃月餅,2個傳統習俗迎來好運
撰文者:李文環, 林怡君
精選書摘 2019.09.23

農曆8月桂花盛開,因而稱桂月,節氣值秋季之中。此時正是耕種收成之際,準備答謝土地神的保佑,感謝這一年有豐厚收成。

灶神是誰?

民以食為天,灶神職掌人們的飲食,對人民生活十分重要,於是先民便將有功於民的黃帝、炎帝、火神祝融當成灶神來崇敬。灶神在民間也有許多不同稱呼,有灶君、灶王、灶君爺、護宅天尊等,周朝時曾被稱為「七祀之司命」,因此又稱為司命真君。

灶神祭祀的起源很早。古先民對火十分崇敬,火可以取暖、照明、熟食、驅趕野獸,祭祀灶神與歲末圍爐都跟自古以來的敬火觀念有關。以前家家戶戶都有灶,每逢農曆8月初三灶君聖誕,都要為灶神供奉麵和清茶,點香燭、燒金紙、鳴放鞭炮。至於以灶君為主神的廟宇,在台灣十分罕見,新竹北埔鄉五指山有間灶君堂,許多信眾會在當天前往廟宇祭祀,廟方則會準備仙草、米苔目等客家傳統點心來招待香客,是新竹的盛會之一。

八月十五中秋節

農曆8月15日中秋節,是3大傳統節日之一。這一天的主要活動有祭拜土地公和賞月,這兩項習俗源自古代的秋社祭和跳月。

廣告

8月中秋正值農業收成前後,秋社祭就是答謝土地神保佑一年豐收的祭祀,台灣漢人稱作土地公生,其文化意義與原住民的豐年祭相近。而且,秋社祭和2月2日春社祭(頭牙)剛好構成「春祈秋報」,這是農業社會人們感念土地神最神聖的兩個節日。現代人8月15日這天,還會祭祀土地公,農民在田間插上「土地公拐杖」─就是在竹杖上夾土地公金,插在田間,答謝神明保佑土地平安、整年豐收;農村也有聚集在晚上演戲酬神的習俗,俗稱「謝平安」。

至於跳月,就是月神信仰的拜月儀式,人們相信月亮/月神是主掌生育、生命和水的女神,太陰娘娘即為月神的演變。先民每逢15月圓就跳舞悅神,是為跳月。後來,跳月轉化成供月或拜月,女性們會以圓形果餅於露庭中祭拜月亮,並在月下團聚唱歌。

台灣中秋節有「偷菜」的習俗,即為中秋婦女拜月求子的遺緒,此習俗和元宵夜婦女求子、求姻緣的意義相通。

偷菜又稱摸秋、偷秋,這是中秋夜晚專屬未婚女孩的活動,俗諺有云:「偷得蔥,嫁好尪;偷得菜,嫁好婿。」趁著皎潔月光,未婚女孩會去偷摘人家的蔬菜,以摘得之蔬菜多寡好壞來推測她們的姻緣,如果能偷得蔥或青菜,就表示她們快找到如意郎君了。古諺說:「男不拜月、女不祭灶」,就點出傳統中秋節是婦女的專屬節日。

廣告

賞月、吃月餅

中秋賞月、吃月餅是晚近才發展出來的習俗,從而發展出家族祭祖和家庭團圓聚餐共食的習俗。傳統中秋節的晚上,家家戶戶院子裡都放一張供桌。桌子上擺滿月餅和西瓜、梨子、葡萄等瓜果,然後燒紙焚香,望空而拜。祭月完畢,家中長者將月餅按家中人數分切成數塊,每人分食一塊,若有家人不在,也會為其留下一份,表示一家團圓之意。中年以上的人,舉杯邀月,猜拳行令;老年人捋著鬍子,講述「嫦娥奔月」、「唐明皇遊月宮」的故事。直到夜闌人靜,大家都疲倦了,才肯去睡。

此外,台灣各地也有其中秋特有的食俗。俗語說:「吃米粉芋,有好頭路。」祭月時會將米粉芋當作供品,取芋、路的諧音,祈求祖先保佑找到好工作。各鄉鎮也會使用當地特產,發展出具地方特色的節日食俗,例如:高雄有許多飼養水鴨的人家,特別是美濃地區,客家人以水鴨肉加菜。宜蘭在中秋節會吃「菜餅」,菜餅是指「吃菜人」(茹素者)也可以吃的素餅,餅身只用麵粉、鹽,餡包黑糖與金桔,加上土豆與芝麻等材料製作而成,味道香脆爽口。


民俗小補帖

中秋婦女聽香

「聽香」乃是一門以聽人話語以判斷吉凶的占卜術。方法是先在家中的神像前燒香拜拜,表達所欲占卜的事項,擲筊確定出門的方向後,便持香出門。路上行人所說的話,都有可能是神明的旨意,如果認為聽到的話是神明的旨意,則擲筊請示神明,獲得3聖筊就成功,如果不是就繼續往前尋求真正的旨意。

博狀元餅

傳統中秋夜,士紳們多會舉行「博狀元餅」的遊戲。讀書人燕飲賞月之外,製大麵餅,名為中秋餅,中間以硃書「元」字,每人用骰子擲4次,勝者可以獲得中秋餅,取「秋闈奪元」之意。「秋闈」是清代鄉試第三場考試,這項遊戲是取狀元奪魁的好彩頭之意。

書籍簡介_圖解台灣民俗【新版】

作者: 李文環, 林怡君
繪者: 三娃, 余正隆
出版社:好讀
出版日期:2019/03/29

作者簡介

李文環

  高雄市大寮區人,高雄師範大學台灣歷史文化及語言研究所副教授,文學博士。專長台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致力地方文化資產之調查、研究與保存,近三年代表作品《空間與歷史:旗山文化資產之歷史論述》。

林怡君

  屏東縣東港鎮人,目前就讀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系博士班,任教於屏東縣東新國中,喜愛創作、拍照、民俗活動,著有碩士論文〈東港迎王與家將陣頭研究——以丙戌正科為例〉。

責任編輯:黃雅苓
核稿編輯:洪婉恬

下滑箭頭 下滑載入更多報導 下滑箭頭
中秋 賞月 習俗
精選書摘
精選書摘
出版社
展開箭頭

蒐羅與財經、職場、生活相關書籍內容介紹及書摘,協助讀者快速閱讀書籍精彩內容。

廣告
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