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

啟動成功關鍵,隨時掌握商周.com最新資訊

提供第一手新聞解析、財經趨勢、專屬活動

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現正閱讀
「沒日沒夜打拚,不知為的是哪個國家...」一名外交官揭:台灣公務員最可悲的事
畫重點
段落筆記
新增筆記
「請稍等」英文別直接中翻英說please wait a minute!一次掌握,常用的電話對談英文
0
/500
不公開分類 公開分類
儲存
至頂箭頭

職場 | 職場修練

「沒日沒夜打拚,不知為的是哪個國家...」一名外交官揭:台灣公務員最可悲的事

「沒日沒夜打拚,不知為的是哪個國家...」一名外交官揭:台灣公務員最可悲的事
撰文者:劉仕傑
精選書摘 2019.09.11

身為一位臺灣的外交官,我們的工作很大一部分是面對中國。我一直深信,面對中國必須要先理解中國,認清中國是個龐大的異質,不要陷入單一的意識形態狂熱。

中國政府不等同於中國社會,而中國政府本身又分成了不同層級、不同區域,中國社會更是如此。

理解中國很重要,正如同理解你的對手很重要。

廣告

臺灣的外交人員看待兩岸關係的視角該如何切入?兩岸關係與外交關係又該如何劃分?這把尺在每一個外交人員心中都有不同的度量。

外交人員的國家認同

演講多了,總有幾次被問到尖銳嚴肅的問題。

印象深刻的一次是在東海大學,一位男同學我記得(他姓歐陽)主動舉手發問:「請問你認為自己是臺灣的外交官,還是中華民國的外交官?」」

要回答這個問題,也許能從兩個例子談起。

廣告

第一個例子是吳寶春。2018年12月10日,「臺灣之光」麵包師傅吳寶春以4個字讓許多臺灣人心碎滿地,他說他是來自「中國臺灣」的麵包師傅。

第二個新聞與臺灣的藝人有關。不管是周子瑜、郭雪芙或歐陽娜娜,這幾年自願或被逼著表態向中國效忠的臺灣藝人,已經多到不計其數。這些藝人到底是臺灣藝人,又或是中國藝人?

類似的劇本一再上演,幾乎已經算不上是新聞了。85度C的咖啡是不是政治?在中國大紅大紫的臺灣藝人是不是政治?平價時尚品牌 ZARA 是不是政治?航空公司網站是不是政治?

在臺灣,政治真能歸政治,經濟又歸經濟嗎?兩岸關係的特殊化,縱使只想當個平凡的小老百姓,政治終究會找上你。在喝一杯咖啡或咬一口麵包的同時,都得被迫回答內心小惡魔的淘氣提問:「你的國家認同是什麼?」

讓我更憂心的是,市井小民可以暫時迴避回答這個問題,但外交人員呢?派駐美國4年與派駐帛琉的2年期間,我非常明顯感受到外國朋友對 Taiwan 這個名字更熟悉、更親切,Taiwan 這個稱號的確也在文宣觀光上更加便利使用。我在帛琉做自我介紹時,最常用的說法就是「I am Jerry from the Taiwan Embassy in Palau.」,但在正式的外交文書中,我還是會使用 the Republic of China(Taiwan) 的完整名稱。

回到那位同學的問題。我認為,臺灣外交人員的國家認同有3不危機。

不清楚。不知道自己每天沒日沒夜打拚的外交,為的是哪一個國家?中華民國還是臺灣?甚至是中國?政黨輪替後,外交人員的國家認同又得大轉彎,公文上還得字斟句酌、振振有詞地辯護。

不一致。A外交官的國家認同和B外交官的國家認同不一樣。

不敢說。明明心中有個認定的國家認同,卻不敢說,甚至忌諱談論。一被問起,要嘛含糊帶過、支吾其詞,要嘛噤口不語。

著實可悲。

外交人員國家認同的不清楚、不一致及不敢說,某種程度上造成了部分外交業務的平庸化與事務化。因為所有接觸到國家認同的核心議題,都有可能被貼上標籤。為了避免麻煩,也為了日後仕途升遷,只好盡量周而復始地辦理事務化的彙整業務。

外交官有言論自由嗎?

「房間裡的大象」(elephant in the room)是個英語俗諺,意思是,明明是個明顯的問題或錯誤,但不知為何,大家都不願意面對或討論它。

例如,公務員的言論自由或行政中立問題。

周遭許多公務員朋友都有類似的經驗:不敢在臉書上發表意見。明明是個人的臉書,為何不敢將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呢?因為怕被「點作記號」。遇到公共議題,不敢講;談到政治問題,不敢說;提到政黨,躲得更是遠遠的。搞到後來,臉書只能用來曬曬美食、咖啡、小孩,塞滿了小確幸或小痛苦的「無害照片」。這類的「內心小警總」,有時甚至擴大到連他人的文章都不敢按讚,就怕被解讀成附和或支持。偶爾在臉書上讀到一篇好文,分享之前也得謹慎思量,就怕被他人(通常是辦公室不對眼的同事或長官)惡意舉報或通風報信。解嚴迄今超過30年了,當年的警總仍然安安穩穩地住在許多小公務員心中,叫人不勝唏噓。

這樣的現象,合理嗎?許多人加入公務體系是因為對公共事務懷抱熱情,願意奉獻自己的青春讓社會更好(當然也有人是為了安穩的生活,或俗稱的「鐵飯碗」)。

那麼為什麼一旦成為公務員,反而不敢針對公共議題發表意見或表達個人偏好呢?臺灣的藍綠政治裡,最明顯的現象就是,藍營執政時,綠色意識形態的公務員不敢在臉書上揭露自己的政黨傾向;換作綠營執政,公務部門裡的藍營支持者便逐漸沉默噤聲。問問今日外交部裡的年輕同仁,許多人索性對外宣稱不用臉書,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煩。

但是,翻開《公務人員行政中立法》第五條:「公務人員得加入政黨或其他政治團體。」公務人員加入政黨明明是合法行為(事實上,早期公務員多為國民黨籍),為何在個人臉書上多所避諱?

另一個讓人困惑的問題是,公務員到底能不能對外公開發表文章,例如投稿或寫專欄?

標準答案是可以,但不能和職務相關。但實務上是這樣嗎?就我個人經驗,有一次投書公共媒體,內容從社會階級觀點探討性別議題,和外交職務顯無相關,但事後一樣被上級「關切」,理由是被某鄉民投訴了。問題是,針對某一公共議題投書,我有辦法控制成千上萬的鄉民都同意我的論點嗎?

另外,到底如何定義文章內容有無「和職務相關」呢?身為外交官的我,撰文為臺灣的民主與人權價值辯護,痛批中國的不民主。這樣和職務有沒有相關呢?又或者,臺北街頭每年舉行同志大遊行,為亞洲同志界一大盛事。我假如撰文分析臺灣的性別平權運動現況及困境,並將臺灣現況與荷蘭的性別政策及美國加州的同志運動相比較,和職務有沒有相關呢?

另外,還有最常被討論的「兼職」問題。

中華民國公務員依法不得兼職,本身就已經是一個值得被討論或檢討的議題。事實上,邇來的確有許多人在網路上發表對這項規定是否合時宜的檢討聲浪。我在洛杉磯服務時,有一次和某位洛城警探(LAPD)閒聊得知,他除了警政這份正職,還經營房地產和美甲店,生意做得有聲有色,倒也沒聽說因為兼職,歹徒就少抓幾個。

回到臺灣。公務員依法不能兼職,如果需要額外收入,可以寫稿投書,但不能上廣播或電視節目。也就是說,同樣一段話「寫出來」可以拿稿費,上電臺「講出來」卻不能拿。假如是應邀去學校演講「講出來」,卻又變成可以拿車馬費或交通費。我很好奇,「應邀去學校演講的時候,在臉書或網路上直播」這樣可不可以拿錢呢?法令的不合時宜及不合邏輯,有時候真叫人哭笑不得。被這類法令搞得頭昏腦脹時,往往只能請教人事單位,結果竟然得到一些「解嚴前的函釋」作為解答。只能說,沒有最暈倒,只有更暈倒。

臺灣《公務員服務法》及《公務人員行政中立法》制訂的時空背景,早已與今日相異,這兩部法律經過多次修修補補,仍然未能完全符合現況。當今已有許多人疾呼修法,可見這兩部法律已有窒礙難行或不通情理之處。問題是,官方修法時仍然瞻前顧後,無法跟上時代潮流。

全臺灣有超過30萬公務員,這個可觀的數字代表著一大群禁錮的心靈。無論是公務員的言論自由或行政中立,我們都需要以現代的思維,大刀闊斧地重新審視,揮別過往威權時代的遺緒,才能制定出一套符合今日的遊戲規則。

書籍簡介_我在外交部工作

作者: 劉仕傑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19/08/20

作者簡介

劉仕傑

  前外交部歐洲司科長,曾派駐洛杉磯辦事處與帛琉大使館。

  臺南一中、臺大政治系學士、清大中國研究碩士、英國牛津大學外交專班、外交領事人員第四十一期。南部小孩,熱愛棒球、電影、寫作,大學時為PTT楊照版創版版主。

  臺南一中青棒隊創隊游擊手,並於第二屆金龍旗青棒賽擊出中外野全壘打牆二壘安打。十八歲加入臺大棒球隊,三十五歲在帛琉創立「臺灣黑熊壘球隊」並擊出隊史首支全壘打。

  試圖用溫暖的心來理解這個世界,以文字寫下這百轉千折。從小喜歡議理,認為「文青」是一種對抗犬儒世界的無懼態度。痛恨似是而非,希望這土地更好,人世間多一些笑容。

  史上第一位參選公職的外交官。文字散見各報章媒體,現為《獨立評論在天下》專欄作家。

責任編輯:黃雅苓
核稿編輯:洪婉恬

下滑箭頭 下滑載入更多報導 下滑箭頭
外交 外交關係 外交官 公務員
精選書摘
精選書摘
出版社
展開箭頭

蒐羅與財經、職場、生活相關書籍內容介紹及書摘,協助讀者快速閱讀書籍精彩內容。

廣告
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