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

啟動成功關鍵,隨時掌握商周.com最新資訊

提供第一手新聞解析、財經趨勢、專屬活動

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現正閱讀
《美國工廠》——當中國老闆遇上美國藍領,一場無人能全身而退的全球化衝突
畫重點
段落筆記
新增筆記
「請稍等」英文別直接中翻英說please wait a minute!一次掌握,常用的電話對談英文
0
/500
不公開分類 公開分類
儲存
4/16(二) 晚上7:30直播看這裡!【高效率跨世代管理快論壇】
至頂箭頭

國際 | 趨勢中國

《美國工廠》——當中國老闆遇上美國藍領,一場無人能全身而退的全球化衝突

《美國工廠》——當中國老闆遇上美國藍領,一場無人能全身而退的全球化衝突
截圖自/《美國工廠》預告片
撰文者:劉潤
劉潤專欄 2019.08.27

【本文重點】

1、中美企業文化的差異,根源來自「成本控制」vs.「創新」思維。中國將成為全球化的主導者,文化差異會是一項重要課題。

2、若有更多中國民營製造業採自動化生產,企業會趨於選擇建廠在目的地國,因為不用考慮人力成本,且能快速響應市場變化。中國過往的人口紅利優勢將消失,必須從「中國製造」走向「中國創造」。

我強烈建議你去看一看由美國前總統歐巴馬投資製作、Netflix公司發行的紀錄片《美國工廠​​》。

廣告

這是一段關於曹德旺先生令人深省的,中國企業的「出海」故事。

2008年,經濟危機席捲美國,位於俄亥俄州的代頓市也深受打擊。通用公司在這裡建造的工廠終於入不敷出,遣散關閉。1萬多名員工被迫下崗,失去工作,老工業區在淒冷的冬日裡搖搖欲墜。

2014年,曹德旺和他的福耀玻璃接手這座廢棄的廠房,準備投資改建,實施福耀玻璃的全球化戰略。而他的到來,讓代頓人重拾信心和希望,福耀玻璃也被視為挽救當地經濟和就業的救星。

廣告

但在短暫的蜜月期過後,問題逐漸暴露:中美文化難以融合,美國工人效率低下,以及關於是否成立工會的明爭暗鬥等等一系列衝突……

紀錄片就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講述福耀玻璃如何解決這些問題,最後實現盈利?

這段故事,令人深省。

它有利於我們更深刻理解中美文化的巨大差異,理解中國企業在全球化過程中遭遇的困難,理解未來趨勢的變化和來臨……

一個好問題,勝過千萬個好答案,《美國工廠​​》就提出了許多好問題,值得我們關注和思考。我嘗試在這篇文章中做一些解讀和回答與你分享,也希望你有空能看看這部令人深省的紀錄片。

中美企業文化差異根源
到底是什麼?

在紀錄片中,中美企業文化的巨大衝突,幾乎貫穿了整個故事。

中國人強調「勤勞」、「效率」、「集體」,美國人強調「自由」、「創造」、「權利」。

2個群體似乎無法互相理解。

正如中國人看不懂為什麼美國人每天只工作8個小時,週末有雙休還不滿足,還動不動就要鬧罷工搞工會運動;美國人也不明白為什麼中國人可以忍受惡劣的工作條件,枯燥的機械式工作和磨滅個人意志的半軍事化管理……

這個問題的核心,我想是因為中美企業的核心賺錢邏輯不同,利潤來源不同,最後造成了文化觀念上的區別。

不管是什麼公司,賺錢的方法無非那麼幾種,用我們一句非常熟悉的話可以總結:

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廉、人廉我轉。

我有辦法做出你做不出來的東西;或者都能做出來,但我做的比你更好;再或者做的都好,但我就是比你便宜;如果這些都不行,那只能轉型,另謀出路。

「人無我有」的典型國家,就是美國。

美國有巨大的創造創新能力,有辦法從0到1。看看美國有多少先進技術,矽谷有多少偉大的科技公司就知道,這個國家最強大的競爭力,在於科技。

而「人有我優」的典型國家,是德國。

德國製造,是品質的代表。德國人擅長工程技術的創新、用戶體驗的創新、流程效率的創新,德國人的工匠精神,是這個國家最大的名片。

那「人優我廉」的代表是誰?就是中國。

中國過去40年的巨大優勢,在於人口優勢。勞動力多,而且勞動力便宜。人口紅利,讓中國成為了「世界工廠」。

當我們明白了這個邏輯,也許就能理解中美企業文化的差異,理解為什麼福耀玻璃在美國會受到如此大的衝擊。

因為代頓市原來的工廠,是美國通用公司,造汽車的。汽車行業在美國屬於技術含量較高的行業,有很多核心科技,或者說屬於相對高端的製造業,通用公司的主要利潤,來自於創新。

創新的利潤,常常是超額利潤,因為「人無我有」,所以溢價較高。

這也是為什麼,通用公司過去可以支付得起時薪29美元的工資。而且支付這麼高的工資,通用竟然還有利潤。

但是福耀玻璃不一樣,福耀玻璃的利潤更多來自於「成本控制」。

成本控制的前提,是規模效應,是巨大量產,所以對流程有嚴格要求,對工作時長嚴格限定,對工人也極其嚴苛。

只有這樣,每一片玻璃的成本才能得到有效控制,才能賣的比別人便宜,才能好不容易從牙縫中賺得一點點的利潤。

所以福耀玻璃,只能給出14美元的時薪。

紀錄片中一名女性的黑人員工說,當初自己在通用時,孩子想要買雙球鞋,她會毫不猶豫地買下。但是現在14美元的時薪,讓她捉襟見肘。

另一位工人鮑比說:「通用給了我很好的生活,當它關門時,這一切就斷了。我們再也賺不到那種錢了,那些日子結束了。」

所以這其中的矛盾在於,一個追求效率和成本控制的公司,雇用了一群過去享受著創新紅利的員工。

通用汽車需要他們創造,需要他們天才的大腦,但福耀玻璃大部分時候,只需要他們勤勞的雙手就夠了。

如果說美國的製造業是高端製造業的話,那麼中國的製造業,總體來說還是中低端的裝配製造業。

所以中美企業文化差異的根源,可能是賺錢的模式不一樣。

這是一組關於「成本控制」和「創新」的矛盾,也是關於「服從」和「自由」的矛盾。

全球化過程中
如何解決觀念衝突?

在影片中,中美文化觀念的衝突,最後集中體現在「工會戰爭」中。

美國人希望通過建立工會來保障自己的權利,他們舉著「支持工會」的牌子在廠房「遊行」,所到之處都是歡呼和掌聲。

但曹德旺卻堅持認為工會會影響勞動效率,直接造成損失。

他更是態度堅決地說,「工會進來,我關門不做了。」


兩邊就這樣明爭暗鬥,鬥智斗勇……

工會支持的一方開始控告福耀玻璃,提起11起針對福耀的安全投訴;除此之外,工會背後的支持者「全美汽車工人聯合會」(UAW)組織人們在街頭進行宣傳,不斷給福耀增加壓力。

福耀為了反擊,祭出最兇猛的三板斧:更換高管、美國幹部到中國總部參觀培訓、針對性開除刺頭份子。

一名來自中國的管理者就說,「我在下面有很多耳目,我對付工會的辦法五花八門」。然後他掏出手機,指著上面的人說,他就是一個工會支持者,「2週後這裡就沒有這個人了。」

不僅如此,福耀還向LRI(勞動諮詢研究所,是一個反工會的諮詢組織)支付了100萬美元,就是為了「工會戰爭」的勝利。

曹德旺也為此經常跑到美國,他對新負責人劉道川說:「你以為我願意每個月跑過來啊?」

最後,在「決定是否成立工會」的投票中,反對票868票,贊成票444票,福耀勝出。

至此之後,福耀終於開始扭虧為盈。

這段故事影片記錄的驚心動魄,體現出中國資本家如何對付美國的工會勢力,也可以看出曹德旺的「管理智慧」,但是背後也反映一個深刻的問題:

出海的中國企業如何解決文化融合問題?難道所有的企業家,都有像曹德旺這樣的魄力和手段嗎?

想要回答這個問題,就必須先理解中國在國際中重大的角色轉變。

過去我們所說的全球化,更多是指無數外國企業品牌商到中國來尋求製造商的外包,比如微軟到中國建分公司,寶馬(BMW)來中國建造工廠等等。

如果全球化有發起方和接收方的話,中國一直是接收方。

但隨著中國經濟的強大,中國企業不斷出海,全球化實際上變成了中國的國際化。我們不再是承接外包了,而是把自己的工廠和生意做到國外去。

我們即將進入一個新時代,中國會逐漸成為全球化的主導者。

過去我們常常說外國企業來中國投資容易水土不服,現在我們也要面臨這樣的問題。

我們會說他們要尊重中國國情,了解中國的風土人情,理解中國的消費習慣……當我們用1根手指指著對方時,也別忘了有4根手指對著自己。

來中國投資的許多外國企業都失敗了,比如零售行業的百思買(Best Buy),比如互聯網行業的Ebay、Uber……現在輪到我們出海,我們又應該怎麼辦?

講到全球化的問題,我們經常會說到一句話,「Globalization is localization」——「全球化就是本土化」。

全球化,就是尊重接受別人的習慣,實現當地的本土化。

所以福耀玻璃的例子,也許不具備可複製性,因為其他企業家,不一定有曹德旺先生的智慧和手段,福耀的做法,其實是和美國本地的文化做對抗。

可以「證明」這個觀點的,也許是紀錄片中沒有講到的另一家企業:富士康。

富士康在2017年,宣佈在美國威斯康辛州投資100億美元建廠,富士康和福耀玻璃的性質差不多,都是注重「成本控制」和「效率」的企業,但是富士康項目進展緩慢,招不到合適的工人,也找不到合適的配套廠商。

這一家「美國工廠」,如今還是空曠寂寥。

所以福耀的模式能不能複製和走通,我們如何實現全球化,這是一個很大很大的問號,我也為其他的出海企業,深深捏一把汗。

自動化取代了工人
是好事還是壞事?

目前出海的中國企業,有許多都是像福耀玻璃這樣的民營製造業。

這些企業想要獲得利潤,就要「控制成本」。想要「控制成本」,就要提高「流程效率」。可是由於中美文化的差異和工作習慣的不同,美國工人的工作效率可能並不令人滿意。

在紀錄片的最後,有一個意味深長的結尾,一位管理者正在陪同曹德旺視察,他匯報著工廠「自動化」的發展情況,「我下次要做的,就是把這4個人取消掉。因為他們太慢了。」

這一點對於中美工人來說,並沒有太大差別。大規模自動化的來臨,預示著一場悄無聲息的變革。當他們走出廠房時,沒有人知道這是下班還是下崗。

這對於未來的中國來說,到底是好事還是壞事?而他們又該怎麼辦?

對於中國來說,短期是好事,長期是挑戰。

因為過去40年中國之所以能成為「中國製造」,成為「世界工廠」,就是因為獨特的人口紅利。

我們有大量的人,而且人還特別便宜。製造業,離不開人。

但是現在中國的人口紅利逐漸消失,大家發現勞動力數量越來越缺乏,勞動力成本越來越貴,很多工廠無人可招。

自動化的出現,緩解了這個問題,工廠的效率提升了,工廠的成本也降低了,比如寶馬的裝配工廠,比如海爾的無燈工廠等等。

可是從長期的角度看,自動化讓「人」變得不再重要,人力成本可以大大降低,這讓中國過去的優勢瞬間消失,許多廠商都會紛紛搬走,也不會再有人來到中國建廠。

曹德旺曾經給記者算過一筆帳:

「中國天然氣2塊2一立方,美國只要7毛錢;美國的電價,也只有中國的一半,才3毛錢。」

美國很多東西都比中國便宜,唯獨人工成本比中國貴,如果人工可以用自動化代替,那麼在美國投資建廠也許會更加划算。

而我們常說,投資建廠建在哪裡,有3個選擇:

第一是建立在原材料生產國;
第二是建立在中間的第三方製造國;
第三是建立在目的地市場國。

過去中國就是屬於第二種,中間的第三方製造國,因為之前人工成本是核心成本,中國勞動力便宜,大家發現把原材料運到中國,加工好再送往世界的總成本,可能是最低的。

但是以後,會有更多的廠房選擇建立在第三個地方,目的地市場國。

因為不用再考慮人工成本,直接把廠建在目的地市場國,利於對市場的快速響應,生產出來後直接用最快速度運輸和銷售。

至於原材料,只需要運過來當作庫存就行。

福耀玻璃,就是這樣的一個例子。福耀玻璃在美國的一個主要客戶,就是通用汽車。玻璃這種產品運輸難度極大,如果能在目的地市場國建廠,實際上是大大節約了成本和提高了效率。

所以對於許多民營製造業來說,所有的優勢,也許都不如「成本優勢」。

哪裡的成本最低,哪裡的效率最高,企業就會跑到哪裡。而中國,已經慢慢喪失了這種優勢。

所以對於機器人可以拯救中國製造的觀點,我個人是存疑的。以後美國人、德國人都可以在自家製造建廠了,誰還會大老遠跑來中國呢?

真正能拯救的中國的,也許不是「中國製造」,是「中國創造」。這是我們的出路。

我們要賣的是不可替代的產品,不可複製的技術,而不是輕易被機器取代的廉價勞動力。

而那些可能下崗的人怎麼辦?

只能不斷學習,提升自己。政府同時也進行一定的投資再教育。只有這樣,才可能有辦法避免「國企改革失業潮」的又一次出現。

最後的話

《美國工廠​​》這部紀錄片,令人深省。

曹德旺先生和福耀玻璃的「出海」故事,讓我們看到了中美企業文化差異、全球化浪潮、自動化時代等等諸多問題。

這些問題也許我們從未真正關注,也沒有真正思考。但是這些問題,現在已經真切地來到我們面前。

問題是歸一的,答案卻是多元的。曹德旺先生和他的福耀玻璃,憑藉自己的智慧終於扭虧為盈,可是更多中國企業的「出海」故事,才剛剛開始。

他們要如何解決這些複雜的問題,也許這部紀錄片會有一些啟發。

我們也同樣期待更多的中國企業,能找到屬於自己的解答。 (注:圖片來源公號飯統戴老闆)

※本文獲劉潤公眾號授權轉載,原文:《美国工厂》:令人深省的中国企业“出海”故事

責任編輯:黃楸晴
核稿編輯:洪婉恬

下滑箭頭 下滑載入更多報導 下滑箭頭
中國 全球化 美國工廠
劉潤專欄
劉潤專欄
劉潤
展開箭頭

劉潤

潤米諮詢董事長,網路轉型專家,擁有23萬以上用戶的私人商學院——「得到」專欄《劉潤•5分鐘商學院》創始人。中國最貴的商業轉型諮詢師,前微軟戰略協作總監,海爾、百度、恆基、中遠等眾多大企業的戰略顧問。

工作、公益之外,愛好旅行,徒步戈壁,環騎青海湖,到達珠峰大本營,登上南極大陸,抵達北極點,探訪達爾文島,登頂非洲吉力馬扎羅。

著有《2012,買張船票去南極》、《人生,就是一場突如其來的旅行:從微軟到北極點》《互聯網+》、《互聯網+戰略篇:傳統企業,互聯網在踢門》、《趨勢紅利》。

廣告
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