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

啟動成功關鍵,隨時掌握商周.com最新資訊

提供第一手新聞解析、財經趨勢、專屬活動

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現正閱讀
長榮罷工落幕總檢討》台灣社會更接受罷工、還是更加排斥?
畫重點
段落筆記
新增筆記
「請稍等」英文別直接中翻英說please wait a minute!一次掌握,常用的電話對談英文
0
/500
不公開分類 公開分類
儲存
至頂箭頭

焦點 | 時事分析

長榮罷工落幕總檢討》台灣社會更接受罷工、還是更加排斥?

長榮罷工落幕總檢討》台灣社會更接受罷工、還是更加排斥?
(攝影者:陳宗怡)
撰文者:蔣辛文
商周頭條 2019.07.06

為期17天的長榮空服員罷工,終於在7月6日第三次協商會議後,勞資雙方簽署團體協約,畫下休止符。總結這場台灣航空史上最多空服員參與、歷時最長、影響航班與旅客數最多的罷工行動,儘管工會的訴求,資方多半沒有答應,但空服員的薪資待遇及與公司高層建立溝通管道等方面,仍進一步獲得改善;長榮也守住底線,未讓提高日支費的訴求闖關成功,避免人事成本膨脹。

換言之,17天的拉鋸戰,過程看似你來我往、互不相讓,但最後勞資雙方皆安全下莊。觀察這場罷工的學者認為,這是一場「沒有贏家或輸家」的戰爭;6日主持協商會議的勞動部長許銘春讚揚,這是女性罷工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頁。

★罷工落幕的關鍵為何?

廣告

仔細觀察這場罷工,其實都知道,當罷工超過一個星期後,由於長榮立場強硬,罷工大有演變成消耗戰之勢。但歷史經驗顯示,罷工時間拉的過長,對勞方本就不利。參與罷工的空服員,除了罷工期間沒有收入,最重要的是要克服日益孳生的恐懼心理:我會不會真的丟了飯碗?

罷工決心開始動搖,要求拿回「三寶」(護照、台胞證、工作證)返回工作崗位的空服員人數持續上升。工會知道必須設下停損點,否則只會不斷耗損士氣。

原本工會以為6月28日就能簽署團體協約,未料長榮堅持要懲處25名空服員,並堅持一系列被工會視為「秋後算帳」的要求,導致工會內部主戰派勢力抬頭,只好跟長榮繼續戰下去;即使勞動部介入協調,成效也有限。

眼見罷工快變成拖棚爛戲,原本立場中立的交通部,突然風向丕變。5日交通部長林佳龍放話,若長榮無法處理好勞資爭議,未來會對長榮的航權、各航線進行檢討。

廣告

無獨有偶,對長榮罷工惜字如金的的蔡總統,同日也發表談話,指雙方應理性坐下來做完整溝通跟解決,航空公司對於員工要抱持著珍惜、疼愛的心情。

就在總統及交長同日做出偏向勞方的言論後,當晚長榮與工會的律師就碰面協商,隔日就簽訂團體協約,原本對工會不利的局勢,突然快刀斬亂麻式的逆轉,轉變之快讓人霧裡看花。

黨政人士表示,罷工初期,社會輿論一面倒向長榮,批評空服員貪婪之聲四起,令府院高層不敢輕易表態。但罷工拖棚延戲,工會加強輿論戰,越來越多離職的長榮空服員,在網路上爆料長榮如何高壓管理,不僅讓長榮疲於奔命回應指控,也讓力挺勞方聲音逐漸抬頭。

眼見失衡的民意天秤開始回歸平衡,網路上的論戰也愈來愈白熱化,府院高層認為若不再踩煞車,事態會演變成更複雜的局面。這也是為何,儘管不少人批評,交通部不該拿航權來威脅長榮,但在政壇上打滾成精的林佳龍,不可能未獲政府層峰授權,就輕率脫口檢討航權。

★這場罷工,到底誰輸誰贏?

長年研究台灣工運的學者表示,工會讓步不再堅持原先訴求,有人視之為「失敗」,但在罷工過程裡,勞資雙方本來就會討價還價,並在衝突與妥協中尋求共識。反過來說,若資方對工會的訴求照單全收,代表公司對罷工毫無招架之力,這也是一種不正常的勞資關係。

一名在長榮航空服務近20年的前主管指出,長榮同意每季董事長或總經理跟工會座談,建立管理階層與基層勞工的對話管道,從這點可看出,在創辦人張榮發逝世後的「後總裁時期」,長榮也在調整原本家長式管理,一切上頭說了算的管理模式。

★台灣社會是更能接受罷工,還是更加排斥?

另一個值得探討的現象,就是2016年華航空服員罷工,社會輿論幾乎一面倒,同情且支持空服員走上街頭爭取權益。但時移勢易,三年後的長榮空服員罷工,網路上卻充斥對空服員的謾罵與仇視;「貪婪」、「統統開除」、「不爽不要做」等字眼,幾乎成了鄉民對這場罷工的詮釋。

更不解的是,上次華航及本次長榮罷工,主要訴求中都包含日支費由每小時3美元提高至5美元。但受到的輿論待遇,卻彷如天壤之別。

為何轉變如此之大?一名勞動學者認為,第一次空服員罷工,民眾是出於新鮮感才予以支持。但新鮮感褪去後,台灣社會對罷工認識的淺薄,就會展露出來,他一點也不意外。

這名學者分析,在勞動法規相當成熟與完善的德國,小學三年級的課本中,就教導組織工會及發動罷工的內涵,並告訴學生,不要排斥罷工,等於從小就將勞權意識,深植在國民意識裡。

反觀,台灣的國民基本教育,對於工會及罷工隻字未提,勞權教育是一片空白,所以許多人對工會第一印象是恐懼,認為是在鬧事。他認為,正是因為沒有從教育紮根,導致台灣工會組織率相當低,只有個數位,壓抑了台灣工運的能量。

不過,他仍樂觀看待台灣工運的發展與前景,因為台灣年輕世代對同婚、罷工等進步價值,漸漸沒有排斥感,還樂於去理解並接受,「觀念的轉變需要時間,不可能一步到位,但至少我已看到進步的種籽正在萌芽」。

★罷工結束後,有何需要檢討之處?

勞資簽署團體協約後,長榮旋即發布新聞稿,呼籲正視「罷工預告期的設置」。尤其今年兩場航空業罷工,旅客都被突襲,是否要在「勞資爭議處理法」設置罷工預告期,再度成為風口浪尖上的議題。

勞團認為,在台灣取得合法罷工權已非易事,再設置罷工預告期,罷工恐難上加難。但開南大學空運管理系副教授盧衍良認為,台灣取得罷工權只是程序很「繁瑣」,並非「困難」,「否則怎麼會五個月內就有兩起航空業罷工?這哪裡困難?」

也有人主張,工會取得合法罷工權的那一刻,實質上已有預告的意味。盧衍良認為,那是「警告」,不是「預告」,預告應是告訴社會大眾,工會要幾月、幾日、幾時啟動罷工,哪些航班受到影響,讓旅客有充足的時間因應,更改行程,而不是在機場內不知所措。

責任編輯:葛林

下滑箭頭 下滑載入更多報導 下滑箭頭
空姊 罷工 長榮 華航
商周頭條
商周頭條
商業周刊編輯部
展開箭頭

除了每個星期四,熱騰騰準時上架的《商業周刊》以外,「商周頭條」將提供你來自商周記者第一線的採訪觀察、更即時的時事話題分析,與更深度的觀點分享。

廣告
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