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

啟動成功關鍵,隨時掌握商周.com最新資訊

提供第一手新聞解析、財經趨勢、專屬活動

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現正閱讀
麥當勞為何三度「開飯」?
畫重點
段落筆記
新增筆記
「請稍等」英文別直接中翻英說please wait a minute!一次掌握,常用的電話對談英文
0
/500
不公開分類 公開分類
儲存
至頂箭頭

職場 | 職場修練

麥當勞為何三度「開飯」?

麥當勞為何三度「開飯」?
麥當勞
撰文者:尤子彥
商周茶館 2012.12.11

2002年底,我採訪了麥當勞在台首度「開飯」的新聞,當時台灣麥當勞推出「薑燒牛醬蓋飯」、「咖哩牛醬蓋飯」與「辣茄雞醬蓋飯」等,一系列使用苗栗苑裡出產的台梗八號米飯類商品。

當年消費市場的背景是,統一超商7-11正以一年一億元的行銷預算,挑戰年銷售一億個鮮食便當目標;香港麥當勞也開始在晚餐時段,推出米飯類商品;新加坡麥當勞則在早餐推出粥品,頗有米食文化全面復興的氣勢。

記得很清楚,當時麥當勞的行銷人員告訴我,推出米飯類商品的最主要原因是,他們觀察到許多全家一起上門用餐的客人,小孩開心地吃著漢堡薯條,銀髮的爺奶卻苦無適合食物可享用,基於滿足顧客的全面需求,於是便思考在漢堡炸雞店內,推出米飯類新商品。

廣告

漢堡店賣飯,錯了嗎?若光看「醬蓋飯」的下場,答案是錯很大!

上市不到半年,「醬蓋飯」就因不受顧客青睞黯然退場,這個錯誤的商品策略個案,後來也成為行銷圈的負面教材。但有意思的是,既然錯很大,為何十年後,台灣麥當勞上個月又捲土重來,晚餐時段在部分門市,試賣「趣飯捲」和「義式牛蕈飯餐」等米飯類商品呢?

《大店長開講》(戴勝益、周俊吉、李明元等著,商業周刊出版)一書中,當年擔任台灣麥當勞總裁、現為頂新集團餐飲事業群副總裁的李明元,首度揭露美式漢堡店為何賣中式米飯的背後思維。

在書中,李明元提到,1996年,台灣麥當勞推出獨步全球的帶骨炸雞「麥脆雞」,讓消費者從此不必吃漢堡跑M品牌,想吃炸雞卻又得奔K品牌,本土化戰略奏效,一舉帶動店頭業績,更拉開和競爭對手的店數差距,經營團隊士氣大振,「醬蓋飯」便是延續此一本土化戰略的系列商品。

廣告

對於「醬蓋飯」出師不利,他坦承:「『醬蓋飯』失敗的原因顯而易見,無法以手就口的碗裝食物,和美式餐廳的用餐習慣格格不入,與核心產品也缺乏連結。」(p.118)

這段話我解讀的意涵是,因此,這回麥當勞推出的「趣飯捲」,米飯和肉片同捲在一張麵皮內吃法,不必動筷動叉,顯然是修正為與西式速食相同的「手指食物」(finger food)概念,這和「醬蓋飯」曾繳了學費是有關連的。

「醬蓋飯」雖然錯很大,不過,李明元卻認為學費付的值得。

原因是,「醬蓋飯」僅管失敗,但留下的創新因子,卻讓2005年,同樣是台灣在地研發的「板烤米香堡」大放異彩,它除成為讓台灣麥當勞既有店,連續三年營收成長率達兩位數的明星產品;2007年,「板烤米香堡」更被總公司選到全球麥當勞年度大會上,和華爾街股票分析師分享,還輸出至香港、新加坡等地的麥當勞餐廳。

但這麼成功的創新產品,為什麼後來又從台灣麥當勞的菜單上消失呢?

「讓一個熱賣的產品下架,不是容易做的決策。我們回頭檢討,發現和其他市場的經營績效相比,台灣麥當勞在核心產品下的功夫還不夠,如無敵大麥克、雙層吉事漢堡、雙層麥香魚等產品,都還未曾上場過;麥克雞塊搭配推出泰式酸辣醬、蜂蜜芥末醬,業績仍有大幅成長的空間,更證明沒有理由一下就把資源,分散到非核心的創新產品,於是決定回頭再度扎根核心產品。」

(p.119) 換言之,對一個以品牌操作著稱的美式跨國速食業者而言,比產品創新更重要的是營運紀律。「在麥當勞,我們總是緊盯大麥克、麥克雞塊等核心產品的銷售占比,一旦核心產品營收比例出現衰退,則是非常嚴重的警訊,就算只掉1%,都比開發出十個新產品的影響來得大。」(p.116)

因此,回顧台灣麥當勞三度「開飯」,該或不該,成功或失敗,端視該時空下品牌的成長目標而定。所以,如果問我,漢堡店賣飯,錯了嗎?

「很難說!」。我這樣認為。

下滑箭頭 下滑載入更多報導 下滑箭頭
明星產品 麥當勞飯 麥當勞 飯 麥當勞賣飯 麥當勞 咖哩飯 執行力 紀律
商周茶館
商周茶館
商業周刊編輯部
展開箭頭

每個星期四,熱騰騰的《商業周刊》準時上架。一周出刊一次、一年有52個星期;可是,還是有好多採訪幕後,還有好多現場第一手觀察,還有好多只有記者才看得到的小花絮,在一年一萬多頁的紙本雜誌上,你看不到。《商周茶館》開張,吃完了雜誌主菜,再來茶館喝喝茶;商周記者們把藏在報導背後的許多小故事,和讀者分享。

廣告
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