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

啟動成功關鍵,隨時掌握商周.com最新資訊

提供第一手新聞解析、財經趨勢、專屬活動

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現正閱讀
揭開私募基金神秘面紗
畫重點
段落筆記
新增筆記
「請稍等」英文別直接中翻英說please wait a minute!一次掌握,常用的電話對談英文
0
/500
不公開分類 公開分類
儲存
至頂箭頭

財經 | 投資理財

揭開私募基金神秘面紗

撰文者:fadatoday
發達筆記 2011.07.26

2006年,第一次到香港採訪外資論壇,無意間看到財經小報的內容,提及不少私募基金的消息,興起了對這種另類投資的好奇心。第二次赴港,原本約了曾經是台灣私募基金推手的外資主管,但到了當地無緣無故被掛電話與放鴿子。2007年,被安排撰寫私募基金的專題,儘管手足無措,還是硬著頭皮尋找資料,完成了一大兩小總共三則報導的專題。

前陣子在誠品看到一本書,書名叫《私募基金風暴》(The Buyout of America),再度吸引我駐足閱讀,裡頭描述私募基金的內容,與我一開始的認知,完完全全不同。

如果從新聞學的角度出發,《私募基金風暴》這本書應當是一篇擲地有聲的調查式報導,作者以他12年的採訪經驗撰寫而成,引用數據、整理上百個案例,加上簡潔有力的文筆,對於想要一窺私募基金究竟為何物的人來說,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入門好書。

甚至包括正企圖打算將公司出售予私募基金的老闆、股東、經理人,更該一探究竟。也許私募基金正在跟你們商談收購事宜,你已經被說服,出售後可以得到豐厚的收入,但其實絕大多數人被私募基金暗算的情況更普遍。

對於私募基金公司來說,這本書肯定會讓他們跳腳,評為一本「爛書」,而且還是反駁:「這麼說不公平。」因為裡面詳細描述了私募基金公司如何以幾近「無本生意」的手法,在短短的3到5年內,賺取3到10倍的超額報酬,然後讓被收購公司、以及私募基金投資人,後者絕大多數是避險基金、保險公司、退休基金、非營利機構的運作基金,埋單。

看了這本書,才更能夠體會何謂「資本主義」。如果華爾街金融機構高階主管被諷為肥貓的話,那麼私募基金公司可能就是永遠也沒有飽足感的肥貓了!而痛恨資本家剝削生產線勞工剩餘價值的馬克思仍舊在世的話,看到私募基金公司玩弄退休基金,並且吃乾抹淨被收購公司的手法時,那不吐血才怪!

私募基金怎麼玩弄收購公司?簡單來說,就是「殺雞取卵」。

私募基金與創投基金不同,前者著重在短期獲利,參與者多半都是數學高手,但對於經營企業、產業知識沒有概念,或是根本興趣缺缺,通常鎖定已經發展至一定規模、成長性趨緩的企業,以融資收購方式買進後,在3到5年內吸取企業現金,之後再分割部門、高價拋售。而創投基金則會尋找草創型產業,留意其未來的發展性,因此會熟悉企業或該產業運作,等到公司成熟後,才會獲利了結。

而私募基金又如何在3到5年內吸取企業現金,倍數獲利收場?具體來說,私募基金公司會先行尋找「金主」,這些金主多半是上述的保險公司、退休基金等非營利機構,簽定一紙長達5到10年的投資契約,約定當標的物(被收購公司)出現時,即要按合約投入多少資金。有時候,可能在簽定合約後5年才尋找到標的,到時不管保險公司財務體質為何,都必須依約定投入資金。

私募基金公司有時也會投入一些資金,與金主共同收購, 但出資比例通常很低,頂多5到10%,其餘九成都是金主的資金。但這並非收購企業的全部資金,一般只佔收購金額的30%,剩下的70%則向銀行融資,銀行再將債券包裝分割成擔保銀行債權憑證(CLO),在市場上出售給有興趣的個人或企業投資人。也就是說,私募基金公司只要用5到10元,就可以掌控價值100元的標的,槓桿倍數高達10到20倍。

為了快速獲利入袋,私募基金除了向金主收取高昂的基金管理費用之外,還會在收購與包裝出售時,向被收購企業各收取一次的交易手續費與帳戶管理費,費用通常高達5到10%。

私募基金公司在掌控收購企業期間,開始用裁員、縮減研發費用的方式,削減開支,並且向客戶提高產品與服務價格,美化財報,再拿財報的帳面盈餘數字作為抵押,向銀行借貸更多的資金,發放現金股利給自己。這些股利是利用稅法漏洞,在財報中,以類似資本支出的方式,認列為利息費用。

這種操作方式,無異拉高的企業的負債比,有些被私募基金收購的企業,負債總額幾乎都與全年營收相當。而且,因為裁員、縮減研發費用、提高產品價格,扼殺了企業的未來,導致客戶出走,很快的,就會步入破產的命運。

但私募基金公司的動作更快,通常會在破產前1到2年,就立刻包裏出售企業資產。短短3到5年內,就可以獲利5到10倍。如果當初私募基金公司投入10 元,那等於可以回收100元的收益。私募基金投資人,就是所謂的「金主」,有時候就沒那麼幸運了,因為這些金主才是實質的股東,當企業破產時,其順位還低於債權人。

私募基金公司雖然獲取了5到10倍的報酬,但私募基金投資人往往沒有那麼好康可拿。根據統計,從1980到2001年間, 私募基金投資人的平均報酬率確實打敗S&P 500指數,但這是私募基金公司對外「宣稱的戰績」,如果扣除了投資人被收取的25%左右佣金,績效都不如大盤。

至於,私募基金藉此搞垮了多少公司?在私募基金興起的1980年代,25宗大型(超過10億美元)收購案中,半數以上企業最終倒閉收場。1990年代因為遭到批判,案件數減少,但為害同樣深,10宗大型收購案,有6家企業的體質惡化。從2000到2008年,私募基金總共在全球收購了將近3200企業,預估未來會有半數步入破產的命運。

私募基金搞垮的比例高,是因為只貪圖短期利益,在收購計畫書上,除了複雜的財務計算外,絕對看不到對公司未來營運的完整規劃。其實只要私募基金能夠放棄短期利益,都可以繳出一張更不一樣的成績單。

廣告

1990年,私募基金公司–佛斯曼利得(Forstmann Little & Co.)收購通用儀器,並且將它成功打造為高科技龍頭,便是最好的佐證。不過,那純粹是「誤打誤撞」的結果,絕對不是私募基金公司本意上想要或願意這麼做。因為佛斯曼利得從收購通用儀器開始,到完全脫手為止,前後總共長達9年,持有一家收購公司如此長的時間,不是私募基金該有的行為。

佛斯曼利得在收購通用儀器後第2年,規劃上市,但首度公開發行不太成功,不僅股價比預期中低了14%,私募基金在出脫部分老股後,稀釋後的股權仍高達53%。而且向投資大眾編織的機上盒夢想,遲遲繳不出成績單,要完全出脫持股顯得更加困難。上市後第2年,佛斯曼利得才「不得不」改變經營團隊,並且增加研發資源,終於到了1997年末,才成功開發出第一台數位機上盒。

通用儀器在兩年內,拿下全美8家有線電視業者訂單,約1500台機上盒,憑著訂單,才讓公司營運步入正軌,股價飛漲,佛斯曼利得才得以在1999年出脫剩餘的持股,獲利出場。

既然私募基金如此惡劣,為何還能夠進行更多的收購行動?

作者分析,私募基金之所以還能夠繼續橫行的三大原因:第一,低利率環境造成市場游資過度泛濫;第二,高報酬迷思吸引退休基金;第三,大股東或經理人貪圖眼前短利出賣公司。

另外,更重要的是,許多美國財政部官員或是華府,乃至總統,都曾經是加入過私募基金公司,或是提供相關的諮詢服務,屬於共犯結構的一部分,不敢修補稅法漏洞,更不敢正視私募基金傷害企業、員工、基金投資人的事實。

2008年的金融海嘯雖然是美國房地產泡沫引起的,但私募基金大規模的融資收購行為,造成信用浮濫,以及主管機關坐視不管,多少脫離不了干係。甚至在金融海嘯爆發迄今,同樣沒有太大的改革作為。

4年後的2012年,已經被定為下一波金融海嘯的報到時點。因為私募基金旗下收購公司總借貸的負債金額達到1兆美元,逼近金融海嘯時的1.3兆美元規模,絕大多數的債務會在今年底到期,如果屆時無法提供足夠的新信用額度,延長債信到期日,那麼市場崩盤已是顯而易見了!

這些說的不僅僅是美國的故事,還是歐洲、亞洲的故事,因為私募基金藉著1998年的亞洲金融風暴,早就趁虛而入亞洲銀行、保險業,乃至高科技業。

只不過,台灣沉淪於藍綠鬥爭,早已沒人在乎私募基金最近幾年的所做所為了,尤其是針對近二、三年競標銀行、保險業的動作,過度簡化成傾中與反中的結果,只是讓這群投機取巧的私募基金,趁虛偷走台灣的資產罷了。

拿日本的長期信用銀行(被私募基金收購後更名為新生銀行)為例,不就是過度相信外國的和尚會敲鐘,輕忽私募基金陰謀的最好例子嗎?

如果看完這本書,對私募基金的故事還是充滿興趣的話,建議可以延伸閱讀《門口的野蠻人》,描述私募基金業者如何競爭投標美國最大煙草公司的收購案,撤底掀開了這群矇上神祕面紗的「聰明人」的醜陋樣貌,說穿了這群人只是「對賺錢有很大的興趣」,而且「很會鑽洞」罷了!不過話說回來,這個年頭,尤其是在金融機構工作的人,誰又在乎道德了?!

--本文獲發達網授權刊登

下滑箭頭 下滑載入更多報導 下滑箭頭
私募基金薪水 私募公司 台灣私募基金公司 何謂私募基金 私募基金 私募基金公司
發達筆記
發達筆記
發達網
展開箭頭

發達網集合了多名部落客與財經媒體人,針對台灣股市、產業提供最有效的資訊。帶你看懂財經,發達就從今天開始。

廣告
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