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

啟動成功關鍵,隨時掌握商周.com最新資訊

提供第一手新聞解析、財經趨勢、專屬活動

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現正閱讀
中國正挑戰霸主地位?從歐巴馬到川普的「美中政策」轉變,白宮記者揭開美國人最深的焦慮
畫重點
段落筆記
新增筆記
「請稍等」英文別直接中翻英說please wait a minute!一次掌握,常用的電話對談英文
0
/500
不公開分類 公開分類
儲存
至頂箭頭

國際 | 全球話題

中國正挑戰霸主地位?從歐巴馬到川普的「美中政策」轉變,白宮記者揭開美國人最深的焦慮

中國正挑戰霸主地位?從歐巴馬到川普的「美中政策」轉變,白宮記者揭開美國人最深的焦慮
圖為示意圖。 (來源:Dreamstime)
撰文者:張經義

當「美國製造」淪為口號

歷來,美國總統候選人為了表示親民,通常是搭著巴士來到會場,然後跳下巴士和選民打成一片。 不過,這次歐巴馬搭的巴士不同,是美國第一輛為總統量身打造的巴士。

過去,美國總統的巴士都是租來的,租車行也不清楚是租給誰。特勤人員會先對巴士做全面的改裝,租約到期後再恢復原狀,一點蛛絲馬跡都不留地還給租車行。但也許是太過費事,也許是想確保總統的人身安全和通訊保障,2012年的總統大選,特勤局便特別購入了2輛特製巴士,1輛給現任總統使用,1輛給在野黨的總統候選人使用。

廣告

這特製的巴士,光車體本身,1輛就要價110萬美元。據媒體報導,這可是一輛全防彈巴士,車門比其他巴士足足厚上1倍,輪胎也是防爆、防彈的,而且除了可配備武器,並安裝了特製的「祕密通訊設備」外,為因應可能的毒氣攻擊,裡面甚至還有自給自足的氧氣供應設備。

這輛外表只有印上總統徽章的純黑色「移動堡壘」,開動時,亮眼的紅燈和藍燈不停閃爍,前後約有30輛車跟著,包括我當時所搭乘的記者巴士(記者巴士內裝很一般,只有開車的司機明顯看得出來是特勤人員)在內,沒有任何車輛能夠接近。空中偶爾有直升機盤旋,而車旁總會有當地警察騎著重型機車護衛,然後再外圍才是站在路邊看熱鬧的民眾。

不過,相當尷尬的是,這2輛特製巴士竟被證實是加拿大生產的。

雖說當時確實僅剩1家美國本土公司有能力打造這樣的交通工具,但是美國總統的專用巴士竟然得要靠加拿大生產,顯見美國產業外移的嚴重程度,這也是後來川普「讓美國再次偉大」的口號能打進部分人心的原因。當時,歐巴馬為了緩解尷尬,屢屢在造勢活動上說,美國人現在老開著外國車,他也想讓外國人開美國的福特和克萊斯勒。

廣告

「我想要把美國貨銷往外國,上面印著幾個大字:『美國製造』。」整趟巴士之旅,歐巴馬在發表演說時幾乎都會講這句話,講完台下總是歡聲雷動。然後呢?然後就沒有了。這句話終究淪為競選口號。

所以老實說,川普的競選口號其實也沒什麼新意,他只不過是說出美國選民一直都想要的,選民其實也都聽過類似的說法。但川普與一般政客不同、又令人摸不著頭腦的強硬態度,也真讓選民相信他會說到做到,最終才投了他一票。

工人與農民,為什麼候選人總是選擇與前者站在一起?

跟著歐巴馬的中西部造勢之旅,令我印象深刻的,還有那裡的土地和農民。

連續數日,每天早上起來就是趕路,眼前所見,全都是玉米田。一直到日落前所能看到的,還是玉米田。見不到一座山,偶而才有幾條小川。難得經過幾個人口不超過千人的聚落,從村頭到村尾,也就短短5分鐘車程,然後又是一望無際的玉米田。夜裡趕路時,除了偶有的老舊昏黃路燈,更多時候,唯一的光源就只有車頭燈,然後周遭永遠是漆黑一片的玉米田。

這還是此前只住過紐約和華盛頓的我,第一次對美國的沃野千里感到強烈的震撼。

因為我知道,我只不過行經了美國廣大國土中微不足道的一小片土地,同樣一望無際、適宜耕種的平原在美國究竟還有多少?實在難以想像。

美國是全球最大的玉米生產國。據說,美國1年生產的玉米,足以讓3億美國人吃上3年。雖然實際上這數字難以驗證,但美國人確實消耗不完1年的玉米產量。每年生產的玉米中,有3成被拿來餵養牲畜(所以美國牛肉有他國牛肉沒有的特殊玉米香味),3成用來生產燃料乙醇(美國汽車用汽油裡多少混有燃料乙醇),1成拿來製酒,1成拿來製糖與穀片等,甚至從電池到紙尿布都多少含有玉米成分。

這還只是玉米而已。美國還是全球第1的大豆生產國,主要肉類的生產也位居世界前茅,所以美國的糧食自給率是絕對超過百分之百。

驚人的是,美國中西部有如此廣袤無際的農田,但真正從事農業的,卻不到中西部總人口數的2%。這當然要歸功於大規模自動化的生產。但反過來說,正是因為農民的人口占比遠遠比不上工人,所以儘管他們多數希望與中國友好,以將過剩的糧食外銷到有龐大需求的中國,但在選戰中,候選人為了選票,自然會傾向和工人站在一起,大打反中牌。

打反中牌歸打反中牌,很不幸地,在貿易全球化與自動化,加上人工智慧興起的多重打擊下,很多產業根本就不可能再回流到中西部。當地民眾可能心裡清楚,或寧願選擇不相信,但無論如何,他們都想聽好聽話,聽政治人物告訴他們,上台後會打擊中國,把工作帶回到中西部來。

難道美國總統或候選人,不知道中西部的問題已經積重難返了嗎?清楚得很,他們只是不敢說。

就連歐巴馬本人,在2008年首度投入總統選戰時,也曾經說過:「你到一些賓州的還有在中西部的小鎮看看,那裡的工作已經流失25年了,沒有新的工作出現⋯⋯這群人變得忿忿不平也不足為奇。於是他們依戀槍枝或是基督教,或者對與他們膚色不同的人感到反感,或透過反移民和反貿易的情緒,來表達他們的挫折。」

從2016年的大選結果,再回過頭來看歐巴馬2008年這席話,可以說那不只是肺腑之言,還精準預測了選情。2016年大選,部分美國中西部反移民、反自由貿易的種族歧視者,將同樣有反移民與反自由貿易傾向的川普,給力拱上總統寶座的。只不過在歐巴馬下台前,那裡的工作流失已經超過30年,他們的積怨比2008年時又要深得多。

中西部12個州,儘管歐巴馬跑得再勤奮,2012年時他也不過拿下了一半。4年後,希拉蕊只拿到了2個,其他10個都落入了川普的手中。

美中政策的轉變:與其互利還不如美國單獨獲利

日韓之外,川普上台後,美中政策也有了轉變,從2國互利,變成了不如美國單獨獲利。

歐巴馬時代的美國,強調中美2個大國的競合—既要競爭,也要合作。我還記得在專訪歐巴馬任內最後一個白宮發言人厄尼思特(Josh Earnest),美中政策為何時,他說:「歐巴馬總統相信,美國與中國間有著牢固的關係對於美國人民是有利的。2國間有許多合作的空間,無論科技、氣候變化、能源政策,或是2國間的國安議題,還有經濟議題等。」

那時美中政策強調的還是互利。川普上台後,一改「競合」為「競爭」,改「互利」為「自利」。

於是,川普政府在第2年,於貿易議題上打起單邊主義大旗,大幅轉向,接連對美國的盟友如歐盟、加拿大、韓國、日本等國揮大棒,還屢屢對中國進口商品課徵關稅。於是,中美關係也出現變局,這也就是2018年開始的中美貿易爭端。

幸運或者是不幸,我在美國開始跑新聞,始於2008年金融海嘯,除了親歷衝擊,也直擊了這波金融危機給美國帶來的衝擊,我確實深刻感受到美國人的焦慮感。

從1870年代左右開始,將近150年的時間,美國一直是世界第一經濟強國,在二戰後更是建立起舉世無匹的軍事力量。對這個連250年歷史都不到的國家來說,有大半時間,她始終是老大,而且是無人能敵的老大。

不像其他古老帝國全經歷過盛極而衰的自然循環,美國興盛以來,從未屈居第二。

假如有從寶座跌落的這麼一天,那對美國人造成的心理打擊將是無比巨大。因此在經歷過2場中東戰爭、金融海嘯,還有歐巴馬任內8年「從背後領導」的外交政策,加上在2014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公布按購買力平價(PPP)來計算,中國的國內生產毛額已超越了美國等等,都讓美國人開始產生「美國第二」的錯覺,這也讓川普「美國第一」的口號受到支持。

民調機構蓋洛普在2008金融危機那年所做的民調顯示,受訪者中,有40%的美國人認為中國是全球第一強國,只有33%認為美國第一。一直到今天,民調仍然顯示,認為中國經濟實力已超越美國的不在少數。

但事實上,中國的經濟總量仍僅有美國的2/3,軍事費用的支出也遠不及美國。

總之,就算中國無意挑戰美國的霸主地位,在心理作用下,不少美國人還是有過激的反應,認為貿易保護主義能讓美國繼續偉大—儘管歷史一再證明,貿易保護主義可能帶來短暫的好處,但長期下來不僅無濟於事,還可能弄巧成拙。

不過,正是因為4年一次大選的政治制度,讓美國總統向來難以考慮長期戰略,更常著重於短期的政治好處。再有遠見的總統,也難保繼任者上來後,自己的政策不被推翻,因此也不敢做長期的規畫。

總之,全球貿易格局是長期形成的,錯綜複雜,川普政府一連串對中國或對盟友的貿易行動,是難以驟然改變局面的,從原料、供應鏈到物流,都難以在短期內找到替代品。

而且我在美國生活多年,加上曾前往英國報導脫歐公投、法國總統大選、德國聯邦議會選舉,還在比利時、義大利、奧地利等國進行過採訪,我必須說,很不幸地,在民粹主義崛起的背景下,西方經濟與國際地位恐怕還會持續低迷一段時間。也就是說,西方恐難以在短期內團結一致;而西方難以團結一致,美國就難以獨善其身。

儘管美國還是世界第一,而且接下來很長一段時間,美國毋庸置疑地還會處於世界第一的地位,但美國在全球的實力和影響力,早已不如二戰或冷戰結束之後,難怪川普的競選標語是「讓美國再次偉大」。正如川普所暗示的,美國已不如過去偉大,這也說明美國已不可能像過去一樣,可以用一國之力操控全球,美國最終還是需要中國的。

我在採訪美國最頂尖的國際關係學者、「軟實力」的提出者約瑟夫.奈伊(Joseph Nye)時,他就表示,對短期的中美關係,他「並不是特別樂觀」,但是,「長期來說我很樂觀,我不認為中國和美國對彼此構成了外部威脅,我們雙方都能夠通過合作來獲得很多的利益,而且在未來會有更多單方面無法解決的問題出現。」

因此,在每天看這世界第一大與第二大經濟體的關係起起落落之間,這全局是不能忘的,唯有如此才不至於迷失其中。

責任編輯:葛林
核稿編輯:黃楸晴

書籍簡介_白宮義見:首位華人白宮記者直擊!美國權力核心的真實面貌

作者: 張經義
出版社:先覺
出版日期:2019/04/01

作者簡介

張經義

      台灣出生長大。美國紐約大學國際關係碩士,政治大學阿拉伯語與新聞學雙學士。26歲負笈美國,原為電視新聞領域的門外漢,卻因緣際會進入白宮採訪,後更以31歲之齡,成為史上第一位獲得白宮官方與白宮記者協會「雙重認證」的中文媒體白宮記者,也是白宮記者團唯一的華人成員。

      除了日常白宮新聞外,他完整經歷了2012與2016年兩次總統大選,遠赴偏鄉,實地探析美國人民的真正想法;並隨行美國總統前往世界各地,穿梭於各重大歷史場合,如歐巴馬的古巴破冰之行,以及近距離見證川普與金正恩的新加坡和越南世紀高峰會等。

      現為上海東方衛視白宮記者兼美國新聞中心主編,並經營網路專欄「白宮義見」。

下滑箭頭 下滑載入更多報導 下滑箭頭
白宮 中國 川普 歐巴馬 美國 金融海嘯
張經義的白宮義見
張經義的白宮義見
張經義
展開箭頭

張經義,31歲成為白宮記者協會百年來第一個中文媒體記者成員,現SMG白宮記者兼美國新聞中心主編。完整經歷12與16年美國大選,期間也至歐洲現場,報導英國脫歐公投、法國大選、德國選舉,及俄羅斯大選等。

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YisViewsOnWhiteHouse/

最新著作:白宮義見:首位華人白宮記者直擊!美國權力核心的真實面貌

廣告
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