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

啟動成功關鍵,隨時掌握商周.com最新資訊

提供第一手新聞解析、財經趨勢、專屬活動

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現正閱讀
打破高教技職分野 培養國際級技職人才
畫重點
段落筆記
新增筆記
「請稍等」英文別直接中翻英說please wait a minute!一次掌握,常用的電話對談英文
0
/500
不公開分類 公開分類
儲存
至頂箭頭

職場 | 教育趨勢

打破高教技職分野 培養國際級技職人才

打破高教技職分野  培養國際級技職人才
左起:臺北市立大安高級工業職業學校陳清誥校長、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工學院前院長潘則建教授、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廖慶榮校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技與工程學院游光昭院長。
2015.06.15

技職教育與國家競爭力息息相關,美國加州理工、麻省理工、法國巴黎礦業大學、新加坡南洋理工、以及德國、以色列等優秀技職教育,推升了國家競爭力。然而在技術學院、科技大學林立的臺灣,技職教育並未受到重視。如何創造良好技職教育環境,再創台灣經濟榮景,《商業周刊》及臺灣大學聯盟特別舉辦「超越分數的競爭力,人才培育三部曲」論壇,邀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技與工程學院遊光昭院長、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工學院前院長潘則建教授、臺北市立大安高級工業職業學校陳清誥校長,以及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廖慶榮校長等,就師資培育、教育體系與借鏡新加坡經驗,剖析如何培育國際級技職人才。

破除技職低人一等刻板印象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廖慶榮校長認為,唯有打破高教與技職的分野,才能創造技職教育的良好環境。受到東方儒家思想影響,台灣民眾普遍有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想法,認為讀技職體系是次等選擇,對普通大學做最有利的宣傳,舉例來說會念書的念高中;不會唸書的讀高職,而媒體報導「指考」的篇幅遠多於「統測」,大學排序永遠是普通教育勝過於技職教育等這些社會印象,不斷打擊高職生信心。再加上近年來技職學校大量改制升格,使得技職教育定位不明,而高職學生也逐漸以升學為導向,造成台灣高職升學率成為世界第一,高職生拼命考證照為的竟然是升學,而不是就業,這是台灣技職體系奇特又荒謬的現象。臺北市立大安高級工業職業學校陳清誥校長即表示,大安高工學生畢業後都可以找到不錯的工作,但在滿街都是大學生的情況下,諸多家長或是學生本身都希望朝繼續升學發展,站在學校的立場只能尊重。

廣告

事實上技職曾是台灣經濟奇蹟的推手,而技職畢業生在1990年代之前,其就業率與高達近90%,技職院校培育出許多中小企業主與製造業、科技業的中高階主管與企業家;但因為目前教育部重高教輕技職的政策,使得技職教育矮人一等。

技職在經費與招生名額不受平等對待

以經費分配來說,若含頂尖典範大學,且學生人數採加權計算(博士生*3、碩士生*2、大學*1),高教與技職相比,在經費分配上,普通大學學生平均可受到23.7萬的師資與設備經費,而科技大學學生平均只有16萬,為普通大學的 67.5%。若不含頂尖典範,普通大學平均21.93萬,科技大學平均為15.34萬,也只有普通大學的 69.95%。

不僅在經費上分配不均,技職招生名額也受到排擠。高中生有96%升學、高職生有81%升學;但普通大學只提供約3,400個名額給高職生,頂尖大學中的台、清、交、成大,各只提供3-6個名額;然而科技大學卻提供約11,200個名額給高中生。更何況技職體系的經濟弱勢生本來就比較多,教育部在高教與技職不平等的政策下,讓弱勢學生無法進入到頂尖大學就讀。

廣告

綜觀先進國家的教育政策來看,如鄰近的香港都是綜合高中,將普通高中、高商與高工混合,除必修四科外,其餘依興趣選修;而瑞典則是第一個將全部高中職合併的國家,目的是將不受重視的職業教育主流接軌。以工藝技術聞名的德國,相當講究專業訓練,學生在十歲以後就必須分流選擇進入一般大學或是技職教育訓練。德國的技職與高教體系發展平衡,不論是屬於技職體系高校或是屬於高教的工業大學,其畢業後在薪資與社會地位上並沒有太大差距,技職生若想繼續升學,制度設計上也相當有彈性。

要恢復技職教育的榮景,必須要打破技職是次人一等的迷思,教育部最起碼要做到高教與技職在單位學生經費上做到相同分配。廖慶榮校長提出兩項具體建議,在短期作法上,如各校申請,教育部協調決定招收名額,如保障高職生進同級別學校名額,並增加進頂尖、國立名額。在高職端分就業導向、升學導向兩學程,以及重點培植頂尖科技大學,如頂尖大學中至少1/3為科技大學,其中至少1所為同「台清交成」級別等。至於長期則要打破高教技職的分野,讓高教技職合流,如由各校自行決定招收高中生(學測、指考)、高職生(統測)名額。

分析教育部近年推動的重要政策,如普通大學的課程分流、大型產學合作,以及技職教育的人文通識、招收國際學生的策略等,其實已讓高教與技職教育已愈來愈趨同,展望未來彼此合流並非不可能。對於高教與技職合流讓普通大學與技職教育政策一致至少會產生幾項效益,如讓社會重視技職教育、提昇技職生自信心、照顧弱勢、讓學生跨領域學習提昇普大就業力等,將能創造技職與高教的雙贏。

大學策略聯盟培育具實務經驗教師

技職教育另一個問題即是學用落差。有好的技職師資才會有好的技職教育,目前技職教育的師資培育最大的問題即是,教師光有理論能力但缺乏業界實務經驗,連帶也無法教給學生業界所需的實務能力。

「這不只是技職教師本身的問題;而是連師資培育的學校也必須負連帶責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技與工程學院遊光昭院長解釋,目前在大學端的設備大多是實驗分析的相關儀器,而非業界使用的廠房設備,要師培生在校其間就具備實務經驗實在太過苛責。

為了落實技職務實致用精進技術的特色,立法院在103年12月30日三讀通過「技術及職業教育法」,明訂高職的師資要有18小時的業界實習經驗、技職校院專業科目或技術科目的老師要備有1年以上的相關業界工作經驗,以及每6年要再進行相關研習或研究,以強化技職教師的實務經驗。

因應技術及職業教育法所影響的師培生,遊光昭院長建議大學應該組成策略聯盟,如台灣大學、台灣師範大學及台灣科技大學結盟的「國立台灣大學聯盟」,透過策略聯盟合作,建立師資培育課程、產業實習合作、以及提供技職院校教師未每6年的進修研究機會。技職教師若能具備業界實務能力,並且不間斷與時並進到學校與業界進修相關職能,教導並強化學生的實做能力,學以致用來縮短產學落差,貼近產業多元需求,讓學生無縫接軌就業

借鏡新加坡 南洋理工大學的崛起

倫敦高等教育研究機構QS公司日前公佈2015亞洲大學排名調查,南洋理工大學為第四名。在最新公佈的全球50所頂尖年輕大學(創校不到50年)排行榜中則名列榜首。南洋理工大學怎麼做到的?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工學院前院長潘則建教授解釋,南洋理工大學的前身為南洋理工學院,在1991年與國家教育學院合併,成為綜合性大學,定位為國際化大學,其使命是為培養專業人才和企業家,以及推動學術領域和專業領域的研究和發展,學校積極與國際企業合作,許多跨國公司也紛紛在此設立研究中心,並進行產學合作。從1991到2011年,南洋理工大學分成三個十年策略發展,第一個十年奠定技職教育的基礎,第二個十年進行專業與科學研究,第三個十年則是大學法人化,網羅世界級人才與業界教師追求卓越。

南洋理工大學的教學特色為課程與實習訓練緊密結合,實習在學生的求學生涯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每個學生都要進行十個星期的暑假實習,此外在念大四之前,要在企業有六個月的實習工作,藉由實習工作打下穩固基礎,大多學生在畢業前都能找到工作。

潘則建教授認為,南洋理工大學之所以可以成為頂尖大學,常務副校長Bertil Andersson功不可沒,在他的領導下,南洋理工大學與世界知名大學如美國加州理工學院、亞特蘭大喬治亞理工學院,瑞士蘇黎世聯邦科技大學、英國倫敦帝國學院、印度孟買印度理工學院等,組成科技大學聯盟,在教學、研究、師生交流等多方面合作。

潘則建教授建議要台灣要培養國際級技職人才,政府、學校與民眾的觀念都要改變。從制度著手,確立技職院校定位,廣納業界實務教師,並強化實習訓練,營造技職學校與產業界合作的良好環境,鼓勵學校聯盟與國際企業緊密合作,讓技職學生習得一身好本領,不但就業無憂,甚至在世界舞台發光發熱,才能進一步翻轉技職教育,為台灣未來培養更多人才。

下滑箭頭 下滑載入更多報導 下滑箭頭
高教 技職 職人 打破
廣告
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