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

啟動成功關鍵,隨時掌握商周.com最新資訊

提供第一手新聞解析、財經趨勢、專屬活動

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現正閱讀
救經濟:不是印鈔票 是要搞建設
畫重點
段落筆記
新增筆記
「請稍等」英文別直接中翻英說please wait a minute!一次掌握,常用的電話對談英文
0
/500
不公開分類 公開分類
儲存
至頂箭頭

國際 | 全球話題

救經濟:不是印鈔票 是要搞建設

救經濟:不是印鈔票 是要搞建設
紐約時代廣場
(攝影者:JT)
撰文者:斯吉德爾斯基
大師開講 2012.12.07

2008~2009年的金融海嘯是怎麼造成的?目前最大的共識是,過度的銀行借貸。而危機發生後,經濟無法完全復甦,也是因為銀行的資產負債表已經「壞掉了」,所以拒絕再大量借貸。

經濟學家海耶克和奧地利學派的追隨者最喜歡的故事發展是:銀行貸給借款人的錢,超過了存款人放在銀行中的錢,會這樣,是因為美國聯準會提供了過多的廉價資金。商業銀行由於獲得了央行的資金而興奮不已,把錢借給了大量高風險的投資項目,而金融創新的大爆發(特別是衍生工具)更是助長了這一借貸瘋狂。

當聯準會最終以升息的動作停止了支出狂歡後,債務的倒金字塔崩塌了。(聯準會將其基準利率——聯邦基金利率從2004年的1%提高到了2006年的5.25%,並一直維持該水平至2007年8月。)結果,房價崩盤了,留下的是一大批殭屍銀行(負債遠超資產)和遭受重創的借款人。

廣告

現在的問題是,如何重新讓銀行發放貸款。這便是美國和歐洲大規模援助銀行援助的目的。藉著多次「量化寬鬆」,央行印錢注入銀行系統。(海耶克的門徒們反對這樣做,指出既然危機原因是過多的信用,那麼就不可能以更多的信用克服危機。)

與此同時,各國監管機制也大大收緊,以防止銀行再次拖累金融系統。比如,英格蘭銀行在維持價格穩定的基礎上,又被賦予了維持「金融系統穩定」的使命。

這套分析看起來頗有道理,其基礎是認為信用供給乃是經濟健康的關鍵:錢太多和太少都會毀滅它。

但你也可以從另一個角度看問題,即信用的「需求」才是關鍵性經濟驅動力,而不是供給。畢竟,銀行一定會在抵押品充足的情況下發放貸款;而在危機醞釀過程中,上漲的房價提供了抵押品。換句話說,信用供給是信用需求的結果。

廣告

這使得我們可以以不同的視角來看待危機的起源。與掠奪性貸款人相比,魯莽或受騙的借款人承擔的責任更大。於是問題產生了:為什麼人們想借這麼多錢?為什麼家庭債務/收入比率在危機前會升高到前所未有的水平?

我們先假設人都是貪婪的,總是希望得到比自己所能負擔的更多的東西。那麼,為什麼這一「貪婪」會如此面目猙獰?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必須看看收入分配情況。世界在逐漸變富,但各國內部收入分配正在逐漸變得不平等。中位收入至少有30年不曾成長甚至有所下降,即使人均GDP在上升。這意味著富人攫走了生產率成長的大部分好處。

那麼,相對貧困者如何在標準不斷提高的社會「趕上鄰居」?他們做了窮人總是會做的事:借錢。從前,他們欠當舖老闆的錢;如今,他們欠銀行和信用卡公司的錢。而由於他們的貧困只是相對的,而房價一直在上漲,因此債權人也願意讓他們在債務泥淖中越陷越深。

如今,銀行無法強迫負債沉重的家庭再繼續借錢,也無法強迫企業在市場萎靡不振的情況下借錢擴張產能。

簡言之,復甦不可能來自聯準會、歐洲央行或英格蘭銀行。復甦需要積極的財政政策參與。能改善經濟停滯的人,不是貸款人,而是支出人。能夠扮演這一角色的只有政府。

如果債務水平已然很高的政府,它們不能繼續向公眾借錢,那麼它們應該向央行借錢,並把額外的資金用於公共工程和基礎設施項目。這是讓西方大經濟體重新啟動的唯一辦法。

但是,除此之外,我們不能放任如此之多的國民財富流向如此之少的人手中。協調的財富和收入再分配向來是資本主義長期活力的關鍵。我們即將再次領教這一教訓。

作者簡介_羅伯特·斯吉德爾斯基

羅伯特·斯吉德爾斯基(Robert Skidelsky)是英國上議院議員,華威大學政治經濟學榮譽退休教授。

下滑箭頭 下滑載入更多報導 下滑箭頭
貨幣寬鬆 金融 建設 消費 公共支出 銀行
大師開講
大師開講
Project Syndicate
展開箭頭

從諾貝爾經濟獎得主、哈佛、耶魯等知名大學教授到聯合國官員;從中國、新興市場、歐美到中東、阿拉伯世界,全球財經大師開講,深入淺出剖析國際大事。

廣告
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