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

啟動成功關鍵,隨時掌握商周.com最新資訊

提供第一手新聞解析、財經趨勢、專屬活動

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現正閱讀
比特幣十周年,盤點它未來的五大對手,誰最可能成虛擬幣之王?
畫重點
段落筆記
新增筆記
「請稍等」英文別直接中翻英說please wait a minute!一次掌握,常用的電話對談英文
0
/500
不公開分類 公開分類
儲存
至頂箭頭

財經 | 商業趨勢

比特幣十周年,盤點它未來的五大對手,誰最可能成虛擬幣之王?

比特幣十周年,盤點它未來的五大對手,誰最可能成虛擬幣之王?
(來源:Dreamstime)
撰文者:陳慶徽
商周頭條 2018.11.02

去年,比特幣一年價格翻漲近20倍,來到19000美元高峰。今年,它則一路回跌,近期回到約6400美元的水位。比特幣在10月31日迎接了它的十歲生日,走過十年的比特幣,下個十年,它會長什麼樣子?

身為虛擬貨幣的開山始祖,從十年前「中本聰」發表了比特幣相關概念論文後,這個至今身份仍是一團謎的人物,有著這層帶有神秘感的起源故事,加上去年一波大漲行情,讓比特幣至今仍穩坐虛擬貨幣的龍頭,但,迎接下個十年,比特幣還能繼續稱王嗎?

多達2000種新興貨幣在後緊追

廣告

根據Coinmarketcap網站數據顯示,比特幣占所有虛擬貨幣占比,在2017年5月還保有84%的市佔率,但接著便一路下滑,近期只剩下53%。市場數量佔比的縮小,顯示在虛擬貨幣市場,比特幣已經非當年獨大的老大哥,面對其他新興貨幣的追趕,比特幣是否能繼續保持他的市場地位,必須打上一個問號。

一、萊特幣

由於比特幣的成功,各種模仿比特幣出現的仿冒「山寨幣」同樣也層出不窮。然而,在這些仿冒幣之間,亦有出現成功在市場站穩的幣種,其中之一便是萊特幣。

2011年萊特幣問世,由李啟威提出建立,此幣各式理念與比特幣都相當接近,同樣需要透過挖礦,也同樣有應用於支付的機制。2013年,萊特幣甚至一度成為僅次於比特幣的第二大加密貨幣,贏得「比特金、萊特銀」的稱號。去年,萊特幣繼續飆漲,價值狂升75倍,隨後李啟威特別發聲明,宣稱已出脫手中所有萊特幣,在當時引發話題。

廣告

二、瑞波幣

瑞波幣是在區塊鏈技術的開源、分佈式的支付協議下所誕生的虛擬貨幣,目前已與諸多國家銀行機構展開合作,技術有一定基礎。

瑞波幣在近年行情也同樣飆漲,市值也一度竄升成僅次於比特幣的第二大虛擬貨幣幣種,曾經一度達到比特幣總市值的45%,實力不容小覷。

三、比特幣現金

2017年,比特幣出現分裂,誕生出更大容量、交易速度更快的比特幣現金,與比特幣本身展開本尊分身的爭奪戰。

比特幣現金目前在市佔排行第四,並得到幣圈許多人支持。比特幣現金最大的支持者,就是挖礦機產品市佔高達全球75%的比特大陸。不過,雖然有這樣的巨人大廠力挺,受到今年比特幣下跌浪潮拖累,其資產縮水速度仍高於比特幣,因此短期仍尚未能挑戰比特幣龍頭寶座。

四、以太幣

截自目前,以太幣可以說是比特幣實質上最強勁的對手。

從技術角度來看,以太幣不只是單純的模仿者,更可視為超越比特幣的角色。它在比特幣的技術基礎上,加入了「智能合約」的功能,使得以太幣得以跳脫純粹「炒幣」的層次,它其實更是一套完整的操作系統。

其中,開發者可以在這個平台上,建構出各種應用,以太坊更提供「一鍵發幣」等工具,一度讓它在去年擁有短暫的利多上漲。

換句話說,可視以太幣為「比特幣2.0」的應用,技術層面上,它已超過了這個虛擬貨幣市場的霸主。

從市值來看,去年以太幣市值一度達到比特幣市值的8成,但2018年卻迅速縮水,目前市值回落到佔比特幣的18%。

五、政府參與打造數位貨幣

包含中國、丹麥等多個國家的央行,目前都已著手研究發行數字貨幣的可能性。

丹麥去年就開始實施「無紙幣政策」,瑞典境內的非現金交易比例超越9成,這些都是政府推出數位貨幣的有利指標。

然而,若未來真的有國家央行推出自己的數位貨幣,由於這在本質上擁有法律意義,仍會與比特幣等「去中心化」貨幣有所區隔。

六、最大的對手與變數:技術演進

比特幣的起源,來自於區塊鏈技術的突破,打造出去中心、無國界的交易環境,達到了透明與公正的效果。而也因此,技術的再突破,對於比特幣等現行虛擬貨幣來說,也會是一種威脅。

回溯比特幣十年發展過程,雖然整體市場沒有崩解,但仍發生多次駭客漏洞事件,一旦未來電腦計算能力再進化,類似駭客事件一再重演,都會對目前的比特幣體系產生災害。

一山還有一山高,電腦不斷突破的演算能力,對上比特幣系統演算法的修正更新,兩者的對決,將是比特幣能否繼續生存的關鍵。

下滑箭頭 下滑載入更多報導 下滑箭頭
虛擬 盤點 比特幣
商周頭條
商周頭條
商業周刊編輯部
展開箭頭

除了每個星期四,熱騰騰準時上架的《商業周刊》以外,「商周頭條」將提供你來自商周記者第一線的採訪觀察、更即時的時事話題分析,與更深度的觀點分享。

廣告
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