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

啟動成功關鍵,隨時掌握商周.com最新資訊

提供第一手新聞解析、財經趨勢、專屬活動

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現正閱讀
提高罰款、更嚴格法律,都無法減少酒駕悲劇?加拿大警察決定這樣做,讓罪犯「被羞辱」
畫重點
段落筆記
新增筆記
「請稍等」英文別直接中翻英說please wait a minute!一次掌握,常用的電話對談英文
0
/500
不公開分類 公開分類
儲存
至頂箭頭

焦點 | 時事分析

提高罰款、更嚴格法律,都無法減少酒駕悲劇?加拿大警察決定這樣做,讓罪犯「被羞辱」

提高罰款、更嚴格法律,都無法減少酒駕悲劇?加拿大警察決定這樣做,讓罪犯「被羞辱」
撰文者:鍾子偉

近年來,跟其他多數已開發國家像是美國、加拿大或歐洲國家新聞上常聽到的槍枝暴力造成的死亡不太一樣,台灣最常聽聞的致死新聞之一是酒駕。

幾乎每個月,有時候甚至是每一週,就有酒駕造成家庭破碎的新聞,這些酒醉駕駛血液裡的酒精濃度遠遠超過標準,但依然堅持要自己開車,撞倒無辜的路人或是其他在等紅燈的駕駛。

或許這是因為亞洲同儕壓力的文化,驅使其他人在派對或是慶祝場合中喝酒,而且在商場上和朋友之間為了要給面子,喝酒好像變成表示尊重的指標。從這個角度來看,或許在台灣或是其他大中華地區酒駕的文化想要降低,也需要將這種文化價值的重要性慢慢降低,人們對酒駕的危險度受到越來越多教育才有辦法。

廣告

但在此之前,我們依然看到悲劇持續上演,年輕、光明有活力的未來,一夕之間被累犯的酒後駕駛給毀了,有時候他們的駕照甚至已經被吊銷,也曾因為酒駕入獄服刑過,但這種悲劇似乎不會停止。

比起跟槍枝管制或毒品走私有關的暴力,需要很多政策辯論、資源或徹底改變一個國家的法律系統,酒駕可能更像是一種悲劇,因為邏輯上,它應該是一個簡單的問題,非常直接可以解決。

我們如何從根本上,確保血液中酒精濃度超過標準的人不會開車?從解決問題的管理方式出發,我們該如何提出解決這個社會成本極高問題的新方法?

世界上多數政府都嘗試過同樣的事情。提高罰款、吊銷駕照或是把酒駕累犯送進監獄,或是提供新駕駛或酒駕者強制教育課程。但看起來,不管提高多少酒駕路邊攔檢頻率或次數,或是每年提高罰款,這種悲劇依然在持續。

廣告

幾週前,研究所朋友分享了一個加拿大的新聞。這位同學在畢業之後回到了加拿大一間大型跨國企業上班。他在自己的社群媒體上分享了這則新聞:

2015年有位酒醉駕駛被起訴和認罪危險駕駛,他撞倒一輛小貨車並造成3個孩子和他們祖父的死亡。當地警方相信既然在鎮上發生了這樣一個可怕的悲劇,僅是公開這個事件的可怕程度,當地的酒駕數量應該會立刻下滑。

可悲的是,這並沒有發生。諷刺的是,那個區域的酒駕數量在此之後甚至增加了20%。因此,如果持續報導的悲劇新聞和不斷發生的可怕死亡消息沒有用、提高罰款沒有用,更嚴格的法律也沒有用的話,當地警方決定在這個社群媒體時代,嘗試一個完全不同的作法:

從現在開始,他們將把被控酒駕的駕駛名字全部公開上網。警方發布聲明表示,每週一將會公開這些駕駛者姓名,還有他們的年齡和家鄉。

此外,為了讓傳播效果更大,這份名單會分享在Twitter和臉書上。既定目標是讓酒駕無法被社會所接受,社群也可以協助,如果駕駛在酒醉情況下還是要開車的話,可以幫忙通知警方。

警方聲明的結論是:「這種不負責任的犯罪行為每天都會讓無辜的性命處於危險之中。 這些駕駛在每週一名字被公開時可能會受到羞辱。但他們應該被羞辱。他們選擇喝酒超過標準並開車,我們全都知道這是錯的。如果他們對自己所作所為感到尷尬,那或許最終這也會阻止他們的行為。」

這種公開名字和羞辱政策實際上來自一個矯正懲罰形式的長期傳統。許多西方社會,鄰居對破壞社區信任的不良份子表示沮喪和厭惡是一個古老傳統。這被視為最早的社區治安形式之一,有時候不良行為會被聚集在一起的鄰居公開指出,或是把犯者聚集在市中心做公開羞辱。

在管理方面,社群媒體的力量非常棘手,如果不小心,簡單的決定或聲明可能會突然在網上傷到自己或是造成公關危機。但如同這個例子所展示,公開列表或是使用社群力量來擴散透明表現和監督,如果這種力量被好好善用,它依然可以是帶來更大好處的聯合社群治安的一種形式。

責任編輯:林舫如
核稿編輯:呂宇真

下滑箭頭 下滑載入更多報導 下滑箭頭
twitter 當機 酒駕 罰款 哈佛心理學測驗 不敢開車 犯罪學警察 加拿大警察
哈佛之後的人生
哈佛之後的人生
Joey Chung (鍾子偉)
展開箭頭

出生於台灣,在美國長大。12歲回到台灣,20歲出版第一本書,23歲於瑞士銀行證券研究部門工作,24歲進入哈佛商學院,是有史以來最年輕的台灣人。25歲在紐約Ralph Lauren實習,26歲畢業,是台灣模擬聯合國推展協會創會理事長。28歲當上中國三麗鷗總經理,30歲離開三麗鷗在台北開始創業。

出版作品:《記得你22歲的眼神

廣告
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