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

啟動成功關鍵,隨時掌握商周.com最新資訊

提供第一手新聞解析、財經趨勢、專屬活動

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現正閱讀
一年工作7個月就夠生活...32歲離職34歲開始當SOHO,他算給你聽怎麼在工作中找自由
畫重點
段落筆記
新增筆記
「請稍等」英文別直接中翻英說please wait a minute!一次掌握,常用的電話對談英文
0
/500
不公開分類 公開分類
儲存
至頂箭頭

職場 | 職場修練

一年工作7個月就夠生活...32歲離職34歲開始當SOHO,他算給你聽怎麼在工作中找自由

一年工作7個月就夠生活...32歲離職34歲開始當SOHO,他算給你聽怎麼在工作中找自由
撰文者:劉揚銘
閱多.閱好 2019.02.10

試著在工作中尋找自由

我是劉揚銘,一個以文字維生的自由工作者,過不打卡的生活已經滿7年。

從工作統計檔案中,這些年來我每年大約有140天用在賺錢工作,另外80天用來寫不知道會不會有收入的創作,此外大約保留25天閱讀與整理工作,當做自我投資,最後就剩下大約120天的休假時間。如果以每個月工作20天來計算,我一年大約工作7個月,只要賺到足夠生活的錢就不再接案,把剩下的時間花在自己想寫但不見得有收入的創作、自我投資精進專業能力,還有陪伴家人和旅遊。

廣告

以上數字是平均值,每年或多或少略有不同,有些年工作日會多一點,多賺一點生活費;有些年比較懶,想選擇賺少一點,多花一點時間創作或休閒。當然創作的日子也並不輕鬆,和工作日一樣需要自我管理維持紀律,不是一年工作7個月、剩下都是放假那麼簡單。有時為了趕截稿期限,非得一邊接案一邊創作;有時候可能連續幾個月不接案,留下一段比較長的空白時間完成創作,之後再努力賺錢維持生活。畢竟自由工作者沒有固定上下班時間,如果沒有一套管理時間的方式,很難維持生存。

勞動部統計,2017年台灣勞工全年工時平均2,035個小時,世界排名第3。以每天工作8小時計算,台灣人一年差不多要工作250天、有115天的假日。算起來,我的假日並沒有明顯多,你甚至可以說我只是用一般人55%的時間賺錢,45%都在做不賺錢的白工,看起來沒有比較聰明。不過把時間掌握在自己手裡,能自由選擇工作或是不工作的生活,非常爽快喔。

比起以前當上班族把加班當常態的工時,我現在每天實際工作大約4到5小時,待在工作場所的時間可能高於這個數字,但我們都別騙自己啦,一天有認真做事4小時已經夠厲害了,每天完成一件事就可以獎勵自己了。話雖如此,文章寫得開心時我可能也會想一鼓作氣、寫到半夜也要完成;但寫不順利的時候,也可以隨時提早下班休息,工時自己決定,看到好天氣可以立刻放假,沒有老闆和同事的壓力,這是自由工作者的好處,當然,因此也更需要自我管理的紀律。開頭的工作統計,就是我從這樣的日子裡學來的。

用最少工時,換取最多自由時間

廣告

一年工作7個月就夠生活?千萬別以為我賺很多。開始自由工作以來,我的年收大約在33至45萬之間,論總收入完全是魯蛇程度,不過換算收入的效率還能接受,畢竟一年只工作7個月嘛。如果想多賺一點,多接一些案子是有可能,但因為生活所需很簡單,錢夠生活就好,我決定把時間拿來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這比賺錢有快感。

我不買車不買房,所以沒有任何負債與貸款,從大學時代到現在超過20年,騎同一台機車,每年最大的非日常支出是買書和旅行。錢花得不多,但生活品質還不錯,一年一次出國沒什麼問題,泡咖啡店或看電影也很自由,算是一種「健康而有文化的最低限度生活」吧。而這7年自由工作也讓我累積了一些存款,雖然不是很多,但我規畫人生每工作7年就要休息一年,2019正是計畫中的退休與進修年,得更努力減少接案才行。

從數字應該推算得出來,我沒有小孩,也沒有計畫生小孩,從前上班的大老闆戲稱我是「無責任男子」,因為我已婚,但不養老婆、不養孩子、不養父母(這是我選擇付出的交換代價)。

爸媽有自己的退休計畫,不需要我當經濟來源,除了基本的母親節、父親節、過年紅包之外,我能給雙親的就是多一點相聚時間而已。老婆經濟獨立,完全不靠我賺錢,甚至還讓我住在她家不用付房租;只是為了有獨立寫作的空間,這些年陸續在台北租工作室,或租用共同工作空間,甚至有一年選擇流浪在各家文青咖啡店,每個月為了空間付出的金額,差不多與房租相當(如果還想再省錢,不租工作室就好了)。身為文字工,我做過的工作項目有:寫書、編書、製作刊物、在雜誌或網路媒體規畫專題、寫採訪報導、寫專欄、在內容訂閱平台開專案等等;因為寫專欄和出書的關係,也衍生出演講的邀約,有時候在企業或公部門的內部訓練,也有對外公開的講座或學校邀約。這些演講機會通常是創作、出書被看見而產生的,讓我知道接案賺錢之外,維持創作也很重要。

自由工作有很多型態,攝影師、美術設計、寫程式、網路行銷、美妝造型、翻譯、健身教練都有自由工作者的身影,許多人還能身兼多職(例如設計加文案,翻譯又寫稿,美術和程式都自己來),我只有文字方面的專長,並不算非常厲害。在我認識的自由工作者之中,我很可能是收入最低的,這樣的人還要出書談自由工作,實在有點不好意思。

但我的策略是,用最少的工時、最低的收入,換取自由自在的時間,畢竟需要賺的錢愈少,可以自己決定怎麼用的時間就愈多。我想試著把那些做起來很快樂的創作,也慢慢變成可以產生收入的工作,如果真的做到,工作也就一點一滴變得快樂,變得自由了。最終目標是人生除了放假,其他時間全部拿來創作,創造出我自己的工作。

賺到「最低生活成本」就停止接案,開始創作

自由工作的朋友中,有人非常厲害,憑己身之力收入就能超越上班的薪水,自由工作創造高收入是可能的,頓時讓上班失去吸引力。挑戰高收入也許是自由工作更好的目標,但我無法實現,箇中原因做不到或不想做都有一點。

剛開始自由工作時,也曾立下提升收入的目標。過去當上班族,總覺得自己為公司帶來的成果和薪水漲幅不成比例,有被虧待的感覺,現在自己當自己的老闆,不該再虧待才對。但赤裸裸地把個人能力放在市場上待價而沽,走出公司的保護傘,才知道單憑個人能達到的事其實相當有限,公司組織的確可以集合眾人的力量完成更偉大的成果。

無論大組織、小個體,都在產業結構裡相互運作,員工薪資受大結構影響,自由工作者也不例外。說穿了,在廣義的內容產業裡,文字十分邊緣,薪資或工作行情大致不會相差太多,當然,非常有才華、能跳脫結構的人還是存在,只是不會是我而已。

自由工作創造高收入不是不可能,在我的經驗裡,如果把「總收入÷總工時=賺錢的效率」來計算,自由工作的效率是高過上班的,只用上班一半的工時,就能賺到過去2/3的收入(可能要歸功於記帳和記錄工作的成果)。如果拿出上班族的加班拚勁,賺到超過以前的薪水可能沒問題吧,但這是否有意義呢?

自由工作過了2年,證明自己能生存之後,開始思考下一步該怎麼走,如果想增加收入、贏得更高職位和調配資源的權力,那還不如回去上班,既然還是想自由工作,好像應該挑戰上班做不到的事情吧?於是給了自己第一個取捨原則:賺到「最低生活成本」之後就停止工作,不以提高收入為優先考量,而是盡可能增加可以自由運用的時間。

這樣的取捨原則還必須解決2個問題,第一,有了時間之後要拿來幹嘛?第二,最低生活成本能低到什麼程度?

自由第3年:比起穩定薪水,更想擁有自由的時間

離職那年32歲,之後放浪了一年,又自由工作進入第3年,來到36歲,台灣男性平均壽命是76.8歲,我在這時已接近人生的中間點,很快的,剩下的未來會比已經活過的人生還短,「自己到底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做什麼樣的事情活在這世界?」的煩惱迎面而來,不得不認真面對生命的意義、人生為何而來的大哉問。

想做的事,再不做就真的沒時間了,不是「我現在很忙」那種撥不出時間的心理問題,而是「天啊!我活過的時間已經比剩下的人生還多」這樣物理上的.沒.有.時.間,讓人深刻感受到生命的焦慮與時間的珍貴。

人生,賺錢的方法有很多,但無論貧富貴賤,每個人一天都只有24小時,時間是真正的稀有資源,只會消耗、無法增加也無法保存,能自由運用有限的時間,盡情做自己想做的事,安排自己的工作與生活,對我來說比穩定的薪水更有成就感。

如果一天工作4小時就能賺到足夠生活的錢,我比較想把另外4小時用來寫作,或做任何有興趣的事情,而不是在辦公室努力裝忙。發現人生只剩下不到一半,實在不甘願把時間花在不需要、不想要的事情上。

文字工作是自己唯一擅長又喜歡的事情,如果能想寫什麼就寫什麼,還賺到足夠生活的錢,這樣的日子就算過到死前那一刻,也不會覺得累。當現階段沒辦法只寫自己喜歡的文章、只做自己喜歡的工作,光靠創作難以維生,所以也須為生存而寫、做賺錢的工作,但一方面提升工作效率,盡量減少「只為了賺錢」的時間(別忘了還可以試著讓賺錢的工作也變有趣這點),一方面盡量增加自由創作的時間,即使沒才華,持續寫個2、30年總也能寫出一點名堂來吧(就算最後失敗了也不用後悔,因為這就是自己喜歡的事啊)。

美國思想家梭羅(Henry Thoreau)說:「只要鼓起勇氣去行動,即使結果是悲劇,這種失敗與成功也沒什麼不同。」

可能有人會問,「一邊上班一邊創作」不也是個選項嗎?有穩定薪水和正職工作的保障,只要妥善運用下班後和假日的私人時間,也可以完成創作,或許是更理想的解決方案,畢竟許多厲害的作家在成名前都不是專職寫作。

老實說,我也曾試著在上班之餘寫作,但因為不是天生紀律就很強的人,有了穩定的薪水,就很容易偷懶,反正只是自己想寫的東西,沒人要求,而且就算不寫也領一樣的薪水,上班那麼累,下班後就沒力氣再發展興趣了。另一面,也會覺得上班卻不好好努力,反而把更多精力投注在私人作品上,在職業道德上過意不去。

有固定薪水、穩定的工作保障,反而降低了自我實現的動機,如果我可以很快賺到很多錢,或是天生就很有錢,大概就放棄寫作了吧。寫作不是什麼必要的事,寫出來的文章有沒有人看,世界都還是照常運行。既然賺大錢無助於實現理想,甚至還會妨礙,那還不如接案討生活的時候也很努力、鼓勵自己提升工作效率,賺到足夠生活的錢之後,就把寶貴時間空下來,告訴自己不要浪費親手爭取來的時間,好好寫一些有趣的東西。

從職位不斷上升、收入不停增加的職涯中解放出來,把自己丟到自由工作的荒野裡求生,說不定會讓我變強。只要釐清自己需要什麼,就能控制消費慾望,降低金錢需求,換取極大化的自由時間,努力做自己喜歡的事情,這是我的生存策略。

了解自己需要什麼,算出「最低生活成本」

解決「空出時間要拿來做什麼?」之後,就是處理「最低生活成本能多低?」的挑戰了,確定自己需要多少錢生活,就能安排工時去創造收入,盡快賺到足夠的生活成本,再把自由時間用來創作。我的「每月最低生活成本」是這樣計算的:

「最低生活成本」的日子並不辛苦,平常也泡文青咖啡店、每年一次出國旅遊、買書看電影都沒什麼問題,算是一種健康而有文化的最低限度生活吧。和同輩的朋友就差在我不買車、不買房、不生孩子、也不養老婆(彼此經濟獨立),而爸媽身體健康不需要我當經濟來源,是最大的幸運。深刻了解自己是依靠這種幸運讓人生有選擇的。

老實承認,因為家住在台北,沒有房租和買房壓力,如果把工作室租金轉成租屋成本,也許必須提高(在台北市租套房大約每月8,500元起跳),不過寫作在哪裡都能做,沒有必要留戀台北市區,搬到郊區也可以降低房租壓力,只是和客戶開會的移動成本會稍微增加。生活成本的計算,也有各種取捨。

每月日常開銷12,000元,看起來好像不多,但和其他文字工作者比起來並不算太節省,許多作家是嚴格控管花費來維持寫作的。12,000元的預算通常花不完,可以剩下當存款,累積起來換電腦(生財工具的效率很重要),或是過年包紅包給爸媽的來源。此外,一年可以存36,000元的旅遊基金、累積36,000元的存款以備不時之需,生活基本上不會有太大問題。

說點題外話,20年前念大學時,我的零用錢就是每個月12,000元,過著買衣服買CD唱KTV、約會必吃餐廳的泡沫經濟生活,果然1990年代景氣高昂,現在我每月花費和20年前一模一樣,說台灣薪資停滯20年,我是個好見證。

到了人生中間點的年紀,已經知道自己需要什麼,要花錢的時候寧願買好東西,雖然貴一點但能用久一點、珍惜一點。我依然騎著上大學那年買的機車,和大學時戀愛的女朋友結婚;現在日常最大開銷就是買書和旅行,偶爾在夏季和耶誕大特價買steam 的遊戲,書在看得完的範圍內買,遊戲買了最好是有時間玩,因為自由工作和大多數人的假日錯開,旅行的預算可以降到最低,這些都是自由工作的方便之處。

算起來,月收28K、年收30萬出頭就確定能存活,這數字不難達成,靠寫作維生是有可能的。比起不停增加消費需求,為了吃更貴、買更多、穿名牌、開好車而努力賺錢,反過來減少消費需求、減少工時、增加隨性使用的自由時間,也是一種選擇。

自由工作第3年,即使定下「賺到最低生活成本就不工作」的目標,還是時常為了多賺一點安心的錢而讓工時超過預期,以致於接下來每年都在鼓勵自己「再接少一點案子、再少一點案子」。不過相對也有好處,直到寫書的時間點,自由工作這些年累積的存款,也讓我取得幾乎可以整整一年不用工作的預備金,所以接下來可能會有一整年拿去創作也不一定。

責任編輯:歐陽蓉
核稿編輯:陳慶徽

書籍簡介

離開公司,我過得還不錯: 成為自由工作者的理想生活提案
作者: 劉揚銘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19/01/15
語言:繁體中文

劉揚銘

自由作家與編輯。
雜誌編輯出身,離職後一面接案一面創作,調整工作與生活配比,
努力用文字在這世界生存下來。
著作:《高校制服戀物論》《上班,辭職,還是撐下去?》

下滑箭頭 下滑載入更多報導 下滑箭頭
SOHO 離職 工作 生活
閱多.閱好
閱多.閱好
出版社
展開箭頭

閱讀使人生豐富,看不到的風景、吃不到的食物,就用閱讀補足吧! 在這裡我們為您挑出五花八門好文,讓您生活“閱”來越豐富。

廣告
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