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

啟動成功關鍵,隨時掌握商周.com最新資訊

提供第一手新聞解析、財經趨勢、專屬活動

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現正閱讀
15歲少女說「我現在想結婚」,你會說什麼?研究:從回答看出聰明人特徵
畫重點
段落筆記
新增筆記
「請稍等」英文別直接中翻英說please wait a minute!一次掌握,常用的電話對談英文
0
/500
不公開分類 公開分類
儲存
至頂箭頭

職場 | 職場修練

15歲少女說「我現在想結婚」,你會說什麼?研究:從回答看出聰明人特徵

15歲少女說「我現在想結婚」,你會說什麼?研究:從回答看出聰明人特徵
撰文者:金允那
精選書摘 2018.11.02

為什麼看了這麼多書、學了這麼多技巧,遇上重要時刻,說話仍常常不得體,溝通依然不順暢?說話並不是單純的技巧,而是內在的反映與生命的累積。懂得加大、加深你的言語之碗,溝通才能真誠溫暖、深入人心。

如果有名15歲的少女,說自己現在就想結婚,你會對她說什麼?

請看著這句話好好思考一下。如果是你,會對少女說什麼?如果她是你的女兒或學生,你會怎麼說?

這個問題首度出現在1980年代初期一個名為「柏林智慧專案(Berlin Wisdom Project)」的有趣實驗中。研究人員為了調查「聰明人有何特徵」,便向參與實驗的人提出這個問題,隨即發現回答大致可分為兩類:

廣告

第一類:「不行,不行!才15歲結什麼婚?又不是瘋了!」

第二類:「這問題看似簡單,其實不然,任何人都會反對才15歲就結婚。但若是有什麼特殊情況,例如這名少女已經時日無多,或是無親無故地獨活在這世上,甚至是生活在早婚文化圈裡呢?因此,在我們提出忠告前,應該先和少女談談,對她的處境、情感和心態有所了解才對。」

這項研究收錄在《智慧:從哲學到神經科學》(Wisdom: From Philosophy to Neuroscience)一書中。書中指出,即使面對無法理解的狀況或常識上無法接受的事件,仍能掌控情緒、不執著於傳統觀念、先理解來龍去脈,且態度靈活有彈性,就是聰明人的特徵。

而我則將這種人—能考慮情況的多樣性,彈性應對的人—統稱為「言碗大的人」,也就是盛放言語的碗夠大夠深的人。言碗小而淺的人,想到什麼就說什麼;但言碗大而深的人,則會先考慮情況和個人,甚至是身為旁觀者的自己的立場後,才開口說。這不能簡單歸納為說話技巧上的差別,而是生活上所形成的言碗大小不同所致。

廣告

言語可代表一個人的人格,也能代表一個人的品格。聽到一段話語,便能推測出它所誕生的地方、所生活的歷史、所擁有的年齡。言語會暴露一個人內在發展的深度,因此要培養言碗,就得先培養內在。

言語就如同一個人的胸襟,言碗大的人,空間也大,可以把別人的話從頭到尾全聽進去、全部涵容。因為不需要急於反駁或刻薄諷刺,因此也毋須以「你錯了」「你有所不知」或「聽我說」來插嘴、打斷對方發言,反而會以「原來如此」「還有呢」或「你的想法呢」鼓勵對方再多說點。

別因為覺得自己不太會說話,就無條件地光聽不說,或在心裡暗自抱怨「你愛說就讓你說個夠」。只要能理解每個人都有「個別」「獨特」的性質,就不會去評價言語本身,或批評對方不會說話。如此一來,不但能降低對方心中的不安,更能進一步讓對方打開心門。因此一般人和言碗大的人對話時,會覺得很自在。

這種人不會因言語而輕易動搖,因為他們懂得區分言語和個人,所以不管對方想以多尖銳的言詞來刺傷自己的心,都不會因此懷疑自己原有的樣貌。他們心裡會想:「我不會因為你的指責或抱怨而變成另外一個人。」「你無法用言語傷害我。」

同樣的,他們也很清楚言語應出自真心。但追根究柢,話語只是工具,並非本質,所以不會因他人的憤怒而被沖昏頭;就算一時受他人言語所激,也能馬上控制自己的情緒。既不輕易提出忠告,也不會說出刺激對方的話,而是從對方的話語中找出更重要且隱藏在背後的情感、背景和訊息。因為充滿內心的言語早已分門別類整理妥當、互不衝突,所以不會因為一點小事就氣到口不擇言。

他們一旦把言語放進言碗中,就不會輕易搖晃它。他們很清楚什麼該說,什麼不該說;所以一旦聽到「這是祕密喔」「不要跟別人說喔」「你一個人知道就好」之類的開場白,他們寧可不聽。

然而,處於該說個明白的情況時,他們絕不會退縮,會正確清楚地傳達自己的意思。他們只在必要時說話。這和世故的言詞不同,著重的不是技巧,而是氣勢。或許有點土氣,但絕不輕浮;或許不夠華麗,但絕對穩重。因此人們自然而然會去聆聽,所謂「引人入勝的言語」,指的就是這個。

相反的,言碗小的人內心焦躁,沒有多餘空間,因此也無法靜下心來聽別人說話。光是自己想說的話就已經把言碗塞得滿滿的,所以他們老是打斷別人的話、使用誇張的言詞、在籠統模糊的話裡暗藏弦外之音。即使人們一開始被華麗世故的說話技巧所吸引,但隨著對話時間拉長,終究會察覺言之無物的事實,轉身離去。

這些人尤其習慣使用批評、譴責的詞語。雖然常以「客觀上來說」或「大家都這麼認為」之類的話來包裝自己的意見,但事實上,他們只是想讓是非標準的天平傾向自己。

另一方面,同樣是批評和譴責,萬一落到自己身上,他們便完全受不了。沒聽幾個字就嚷嚷著「別再說了,我也很辛苦!」「還不都是為了你,我才那麼做」,試圖歸咎於他人,藉以逃避責任。別人才說了幾句就覺得快要崩潰,非但無法顧及對方的情感,自己還早一步感到畏懼而退縮,有時甚至還會「先下手為強」地傷害對方。這種人想說明的,只有自己的感受、情況、立場,並一味要求他人理解自己。

他們根本不想從對方的話語中努力找出「本意」。他們不是為人著想才說話,而是為了說話才找人來。

因為他們的言語缺乏力量,因此只能靠耍賴來幫襯,甚至時常發生越說越激動、情緒失控的情況。所以不管這場對話開始的意圖有多好,實際上能觸動人心的言語,卻少得可憐。

即使如此,他們依然認為「這是因為我口才不好」「是對方不懂我的心」,卻從未想到是自己言碗太小的緣故。

天下沒有自然而然變好的事情

每個人心裡都有些見不得光的話語,像是太具攻擊性的、如實暴露出自己狹窄心胸的、情緒失控時脫口而出的,或是充滿各種牽強附會的。那種話說出來之後,一整天都會忍不住自責:「我只會說那種話嗎?」「我為什麼要說那種話?」想讓自己的言碗有足夠的空間,就需要努力。天底下沒有自然而然變好的事情。

在不久前才開始去上課的陶藝作坊裡,我終於領悟到該如何打造言語之碗。最早是出於興趣才開始學習的課程,原本也不怎麼重視,結果發現捏土塑陶絕非一件容易的事情。隨便目測一下就使勁亂捏的話,做出來的東西常是底部凹凸不平、表面坑坑疤疤的;而且這麼漫不經心地捏來捏去,最後連陶土也會變得四分五裂。老師對著急得滿頭大汗的我說了這麼一番話:

「陶碗捏著捏著,常會產生縫隙或小孔,並且出現裂紋,這是因為陶土的特性。這時如果嫌麻煩、放著不管的話,最後連外觀都會變形,等到燒製的時候,一定會裂開,變成什麼都沒法裝、一點用都沒有的碗。基礎作業是最重要的,看到縫隙要馬上用手捏合,有孔洞也要一個不漏地補滿,還得把不必要的氣泡全都揉掉。越是用心揉捏,燒出來的碗就越堅固,這樣後面才不會太辛苦。」

那瞬間,我覺得自己正在捏塑的陶碗,就像是我們的言語之碗。沒有什麼東西從一開始就是完美的,任何人在生活中都會說錯話,也會受言語蒙蔽,甚至因此飽受關係破裂的痛苦。但只要下定決心在說話時多注意、努力讓自己所使用的言語變得更好,那麼從此刻開始,言語之碗也能逐漸成長。

若有哪些話是自己無意間經常使用、但其實並不恰當的,就得找個時間好好觀察自己說出那些話時的語氣、表情和心情。接著再回顧過去,找出造成自己養成這種說話習慣的決定性因素,了解是受到哪個人或哪件事的影響、觀察自己的言語究竟在什麼時候停止了成長。

說出一句話要不了幾秒鐘的時間,但每句話卻也都包含了一個人一生的經驗。審視言語之碗的過程,就等於嘗試理解隱藏在言語中的自己。如果感覺自己所說的話不恰當,那麼造成你用語不當的理由,就存在你心裡。

書籍簡介_言語之碗:改變不當說話習慣,真正解決溝通困境

作者:金允那
譯者:游芯歆
出版社:究竟
出版日期:2018/11/01

作者簡介_金允那(김윤나,Kim Yun Na)

心理教練及企業講師。以心理學角度從事有關認識自我、領導力、溝通和人際關係的輔導與教學。自漢陽大學教育研究所取得人力資源開發碩士學位後,又進入光云大學研讀產業心理學博士課程,主修心理輔導。

除了身為韓國輔導心理學協會會員,也是韓國心理輔導協會(KPC)認證的專業輔導師,並於2013年獲選為韓國人力資源發展協會(HRD)認證的「最佳輔導師」。目前為「The Connection」代表,擔任SK、LG、三星、樂天、斗山,現代和新世界各集團的輔導師,負責開設人際溝通與心理輔導培訓課程。

下滑箭頭 下滑載入更多報導 下滑箭頭
言語 溝通
精選書摘
精選書摘
出版社
展開箭頭

蒐羅與財經、職場、生活相關書籍內容介紹及書摘,協助讀者快速閱讀書籍精彩內容。

廣告
留言討論